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驱动因子分析是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和调控的基础.在全面分析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社会驱动因子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直接导致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关键因子,并分析了各种驱动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增长是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主导驱动因子,建设用地变化与GDP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该结果对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调控机制,研究景观结构及格局变化的生态学特征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口市土地利用数据资料,以海口市近7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有关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土地利用转化的速度以及发展的趋势.找出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并对海口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对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外资的引入带动开发区经济发展、交通用地的增加和社会经济活动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临汾市为研究区域,以美国陆地卫星及中巴卫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INE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对临汾地区1980—2006年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宏观上,汾西县、临汾市从有植被覆盖土地变化为裸露的土地面积比较大,沿着汾河流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26年来生态环境恶化较为严重,大量的土地变为建设用地,汾河的河道变窄.生态恶化跟人类活动有明显关系,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平原地区土地覆盖变化很大,而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土地覆盖状况变化很小或者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4.
基于RS与GIS的海湾土地利用/覆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海湾区域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变化特征,探析其变化影响驱动因子的作用,文章以海南八门湾为研究区域,以遥感(RS)与GIS为技术手段,提取了1988年、1998年和2009年3年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格局信息,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并分析了自然驱动因素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的作用.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八门湾地区养殖水面、水田和果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红树林、天然林和旱作耕地则呈现大面积的减少.自然因素是土地利用/覆盖基本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而社会经济和政策约束是土地利用/覆盖分布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文章的研究可为海湾地区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8—2017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相关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变差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分析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经济密度不断上升,呈现空间聚集且各城市间差异明显;空间聚集性增强,总体差异不断减小;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人口城市化率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相关性显著.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影响小兴安岭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方法:以小兴安岭地区典型城市伊春市为例,采用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精确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基于GIS解析了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前后各1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识别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20年间,交通用地面积增长了24.6%,第三产业等经济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因子;林地面积增长了0.2%;居住地面积增长了1.4%,主要驱动因子为居民生活水平类指标;耕地面积变化不大,共增长1.9%;工矿用地面积增长了5%,主要驱动因子为第二及第三产业产值;湖泊水体大多位于林地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林业发展及政策的保护,面积共增长5.1%;草地面积减少7.3%,合计65.6km2;裸土完全消失.研究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并未因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禁采禁伐和经济的转型发展发生大的结构性波动.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相当复杂,是全球环境变化最显著的方面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膨胀,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失衡,因此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合理发展规划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指导人们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分析土地利用行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并对将来的土地利用行为做出预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基于RS、GIS技术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法,对哈尔滨市的土地格局变化趋势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高分卫星监测大别山区西段林草湿地覆盖变化,对其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估,为后续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提供相关数据支撑。【方法】针对大别山西段典型生态屏障区,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综合运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制作了1980—2018年6期1:25万卫星遥感影像图和1:25万土地利用、覆盖遥感解译图。在此基础上,对大别山西段土地利用/覆盖各地类的面积进行统计计算,并对林草湿地覆盖的空间格局及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从1980—2018年变化趋势来看:研究区内耕地总量持续减少,总面积减少了781.42 km2;草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总面积减少了23.77 km2;湿地呈现先减少后快速增加的趋势,总面积增加了168.43 km2;林地面积呈波动变化,但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总面积减少了142.68 km2。【结论】通过多期次遥感图像分析能够获取该地区土地利用和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可为当地土地规划、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河北坝上地区人口、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 错带中段、生态环境脆弱带中最脆弱地段的河北坝上地区,土地整理工程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和保护,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控制耕地总量,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 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由1985、2000年两期TM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分析了福建省福清市和建阳市198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两地共同变化趋势是建设用地、林地增加,草地、水域减少;两地差异在于福清的耕地减少,建阳反之.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定量分析表明:福清土地综合利用程度高于建阳,两地土地利用系统均处于发展期.导致两地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条件有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及政府决策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