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研究针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成本的增量进行分析,并给出其相应的控制策略。基于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在设计、生产、运输及施工安装等方面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生产及施工建造成本的增高。因此,通过与传统现浇建筑成本进行对比,找出装配式混凝土在成本控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2.
装配式建筑是一种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大力推行的建筑工业化的建造方式,但装配式建筑在推行初期发展进度缓慢,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难以控制.通过研究影响PC构件成本的因素,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PC构件成本构成、外界影响以及成本节约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得到影响因素变化时PC构件成本变化.研究结果提出政府加大推广力度、降低税率、提高装配率,施工单位提高进度奖励可以降低装配式建筑PC构件成本的结论,对政府推广装配式建筑和企业控制装配式工程项目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健 《甘肃科技》2021,(13):112-114
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高是阻碍其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成本构成进行梳理,分析其增、减量成本,并提出相关成本控制措施.结果 表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为钢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以及抹灰工程成本等减量成本不足以弥补深化设计、构件生产、运输以及安装成本等增量成本;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从业人...  相似文献   

4.
装配式已逐渐成为建筑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更好的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了解产业驱动机理,明确产业推进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装配式建筑自身特点,从产业链角度出发,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获得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驱动力的四大影响因素:产业政策、社会认可度、产业经济价值、行业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各驱动路径即变量关系进行探究,对关键驱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装配式建筑的社会认可度因素对产业链发展有显著的综合影响和直接效应,行业技术因素有较强的间接效应。基于此,为针对性、全方位、科学化的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我国装配式建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对装配式建筑成本缺乏系统的控制和管理,使得装配式建筑成本大大增加,阻碍了装配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分析装配式建筑成本的构成,借助文献和案例资料的分析,构建了装配式建筑成本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以此设计调研问卷,采用SPSS软件实证分析各因素对装配式建筑成本的影响,并从设计、生产、运输、安装以及其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成本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7.
8.
国家大力实施推进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并要求逐步提高装配化率,推动装配式建筑高质量、高标准、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推进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化设计、构件工厂标准化生产、现场装配化施工和信息化管理以及智能化应用等方面的优化。其主体结构系统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规范,将直接影响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鉴于上述重要性,对主体结构系统设计的进一步研究,可为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结合装配式住房施工进度快、节省人力和节能环保等特点,对其住户的满意度进行了研究.基于美国用户满意度指数(ACSI)模型,构建了装配式住房住户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模型的拟合程度和显著性进行了检验.通过路径分析得到了影响装配式住房住户满意度的各因素重要程度,重要性排序为:住户感知价值>住户感知质量>开发商形象>住户预期质量.根据模型测评结果,提出了提高装配式住房住户满意度的持续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0.
正引言为解决建筑业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低碳、节能、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广泛应用于建筑中,许多国家通过建立定量的评价体系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提高对环境的要求[1]。因为主体结构在高层建筑的建造中占据主要部分,主体结构的资源和环境要求更加重要[2]。从各种有利于主体结构建造中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的技术来考察,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是一种改变建造方式的技术途径[3]。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不仅有环境效益,而且具有经济优势[4],随着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交通拥挤等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预制混凝土结构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5]。考虑我国建筑业仍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属于粗放型增长[6],发展建筑标准件、推进施工机械化、提高建筑质量是建筑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7]。因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有可以转变建设模式、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及有利于管理等特点,所以国务院2013年1月1日《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要求推广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加快发展预制装配技术。  相似文献   

11.
针对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特点,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对装配式建筑在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审计阶段、运营维护及爆破拆除阶段进行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通过Dematel模型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探讨,量化分析各造价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确定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中心度和原因度,以此判断各造价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工程造价影响的贡献度。最后得出项目投融资、进度结算、二次装修、设施维护对全生命周期造价影响较大,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装配式建筑是在国务院和住建部等相关部门提出的绿色、低碳节能建筑及建筑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装配式建筑具有工期短、低碳环保、精简人员、质量可靠等优点,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装配式建筑较传统建筑成本高。首先通过文献检索和现场调研,建立装配式建筑成本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基于模糊TOPSIS法对四个位于福建省内的装配式高层建筑项目距离最优成本的贴近度进行计算并排序,同时对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按照给出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指标进行成本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研究的方法能方便地对各装配式建筑项目进行成本评价,研究成果将为进一步研究其它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方案比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基于特征参数的施工期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分析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施工期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是时变结构,与使用期的建筑结构迥然不同。综合施工期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结构特征,将施工期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楼板的第28d刚度与该板下模板支撑系统的刚度比定义为结构特征参数,建立计算模型,研究时变结构的自重荷载分配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施工期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最大荷载分配系数随着结构特征参数的增加而减小;简化方法是该文方法的特例;实际施工过程中,不考虑养护阶段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荷载重新分配时,施工期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最大荷载分配系数在2.07~2.35之间。  相似文献   

1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交通需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日益成为国外研究热点和主流研究方法的基于活动方法(activity-based approach),提出了交通需求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用于分析和模拟出行者特征、活动参与和交通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了交通需求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构、求解方法、参数估计和模型评价分析方法,并采用离散出行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和应用.结果表明: 该模型既有很强的理论优势,又有良好的操作性,且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一类工业生产过程中实时跟踪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增量式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在预测模型中根据跟踪误差采用速度响应来建立预测模型,并在预测模型中采用控制量的增量软约束和在线滚动优化方法使其二次性能指标达到最优。理论分析和Matlab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算法能获得良好的跟踪性能、平稳的被控对象动态响应以及更强的闭环系统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为合理提出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建议,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初步确定装配式建筑质量的影响因素,基于"4M1E"理论对初步识别的因素进行增补和调整,最后构建装配式建筑质量研究测量指标体系.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测量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影响程度重要性排列顺序为:参与主体>项目环境>管理方式.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提升装配式建筑质量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混凝土已有本构关系建立混凝土三维损伤模型.针对基于Ottosen本构关系建立的损伤模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基于改进Sargin方程和过-徐模型建立混凝土三维损伤模型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改进的Sargin方程作为混凝土三维应力状态的等效单轴方程,基于等效单轴方程的割线弹性模量的下降率定义损伤指标,对典型比例加载情形全过程进行损伤计算.与Mazars、Ottosen损伤模型进行对比,该模型更符合试验结果,更能够描述不同加载比例下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较全面地从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等角度,对建设工程中高层混凝土结构经常出现的裂缝成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重点探讨了高层混凝土结构几个特殊受力部位裂缝成因及防控措施,并通过工程实例对高层结构裂缝成因及治理措施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为实际工程中高层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正确诊断、有效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较全面地从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等角度,对建设工程中高层混凝土结构经常出现的裂缝成因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重点探讨了高层混凝土结构几个特殊受力部位裂缝成因及防控措施,并通过工程实例对高层结构裂缝成因及治理措施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为实际工程中高层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正确诊断、有效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影响低收入通勤者活动-出行的因素,揭示活动与出行之间的互动机理,基于南京市居民一日出行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低收入通勤者活动-出行模型.统计数据表明,低收入通勤者较多进行生存型活动,较少参与维持型活动和休闲型活动,出行链以简单工作链为主,电动车是其主要出行方式.模型标定结果显示,个人及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可达性对低收入通勤者的活动参与、出行生成和方式选择有显著影响,并且活动-出行模式变量间也存在较强的相互关系.社会经济属性、可达性主要通过活动参与间接影响出行生成,而方式选择主要受社会经济属性和出行生成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