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一种新型直流接触器的结构,性能及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与老产品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刘有民  陈向羽 《科技信息》2012,(26):381-382
交流接触器采用直流运行可以降低其操作电磁系统所消耗的电能,本文分析了交流接触器运行时的能量损耗,介绍了节能交流接触器直流运行的方法和工作原理以及节能交流接触器主要的技术指标,最后就交流接触器直流运行节能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Maxwell 3D软件和ePhysics分析软件对交流接触器的电磁机构的稳态特性进行分析。以CJ20-25型交流接触器的电磁机构为例,仿真分析了分磁环的最大应力,对分磁环进行了可靠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压交流接触器在电力系统中频繁接通与断开负载回路这一特点,在分析对其触头造成侵蚀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利用电力电子器件的优点,设计出一款新型高压交流接触器控制电路.经计算机虚拟仪器进行全程数字记录表明,该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提高了接触器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5.
恒流源是半导体激光器正常稳定工作的重要保证。根据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源的技术指标要求,设计了基于ADuC812的数控恒流源方案。该恒流源采用大功率MOSFET作为调整管,以霍尔电流传感器作为电流采样反馈,实现了对输出电流的0-50A的线性控制,稳流精度为0.1A。并设计了过流保护电路以及软件上的中值滤波算法,提高了半导体激光器的抗冲击能力和工作稳定性。通过与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联调测试,证明了恒流源的稳定性.达到了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6.
提出一种智能型宽电压交流接触器控制器的研制方案.该控制器对施加在接触器线圈两端的电压采用PWM控制及自适应调节,使普通交流接触器实现了在宽范围交直流输入电压(AC 24~380 V或DC 24~220 V)内稳定可靠工作,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大幅度减少了产品种类;同时使接触器还可实现节能、无声运行、无弧或少弧分断、在线设置、显示、远程通信和远程操作等功能,提高了交流接触器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7.
刘静  吕睿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7):2720-2724
柔性中压直流配电网是未来构建直流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压直流配电网多使用电缆作为传输线,而电缆线路的结构以及所处环境都会对电流差动保护的性能产生极大影响.采用一种基于贝瑞隆模型的新型电流差动保护方案,可有效消除分布电容电流的影响,通过实例仿真分析,验证了其相比于常规电流差动保护,缩短了2/3的延时,极大地提高了电流...  相似文献   

8.
设计一种智能接触器高频激磁动态特性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满足传统工频交流或直流激磁下的数据采集,同时也可以满足智能控制时高频激磁动态数据的采集.在此基础上结合电磁机构驱动电路,提出根据驱动电平信号及前端滤波电容的低频电压来合成线圈高频电压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合成方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影响合成精度的因素.该方法不仅大幅降低了采集系统的硬件成本,更重要的是便于实现智能接触器高频激磁下磁链计算方法的嵌入式应用,为接触器动态特性在线监测及探索新的智能控制方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基于AutoCAD2004开放式开发平台,使用其本身内嵌的编程工具auto LISP语言和DCL语言,根据电气手册开发了一套适合电气行业使用的接触器安装外型图库,并详细介绍了接触器元件的建立方法。大大提高了利用CAD绘制电气图的效率,也为AutoCAD环境下电气电子手册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一、引 言 所谓混合式交流接触器是指传统有触点接触器和无触点半导体接触器的结合体。这种新型电器保留了有触点接触器和半导体接触器各自的优点,而避免了双方各自的一些弱点.众所周知,有触点常规接触器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和价格低廉.在技术指标方面,有触点接触器在闭合状态下压降小,损耗低和过载能力高,但是在频繁通断过程中电弧时间长,触头烧损熔焊,严重影响接触可靠性和电气寿命.目前国内外交流接触器在JK3工作制下的电气寿命大体是机械寿命的~士.一般大容量接触器的机械为5*万次,这就是说。 ”’『-”’”’””””””’…  相似文献   

11.
针对接触器在控制阻容和阻感性负载时吸合阶段可能出现涌流的问题,分析了不同负载与不同合闸相位角下的电流变化情况,找到了合闸相角和负载功率因数角对涌流的影响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抑制涌流的开关合闸控制方案。本文通过公式推导开关在阻容、阻感性负载时吸合的暂态过程,找到了不同负载下的最佳合闸相角,并使用Multisim搭建硬件仿真电路,模拟不同负载时的开关吸合过程,通过检测合闸后触头回路的电流零点,提出了一种智能识别负载性质和判断涌流抑制情况的合闸控制策略,最后使用实验室研发的单极交流接触器进行带载实验,对负载的识别准确且抑制涌流的效果明显,实验结果和理论仿真一致,对接触器的智能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中介绍了一种由六高压输出反向缓冲器/驱动器构成的简单、经济的直流变换电路 ,它对于集成化、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电子设备而言 ,解决多等级直流电压供电增加了一种选择 ,从而降低了成本、节省了空间 ,有利于设备的集成化、小型化。  相似文献   

13.
将Newmark法中常平均加速度法的基本假定引入结构动力微分方程中,运用指数矩阵的精细运算技巧和精度较高的柯特斯积分格式逐步积分,形成新精细直接积分法。与精细时程积分法相比,文中方法在将二阶微分方程降为一阶时,方程的数量没有增加,其迭代公式明显。文中对该方法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虽是条件稳定的,但其稳定性条件非常容易满足。数值例题显示了本文新精细直接积分法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并联型接触器由于各支路电流分配不均匀现象导致其扩容系数与并联支路数不匹配,为研究触头电流的分布特性,本文通过对单相和三相并联型接触器触头回路的等效电路分析,考虑各相接触器之间的电磁影响,基于电磁感应定律推导各支路电流分布规律模型,确定了各支路电流的大小关系;利用Maxwell软件建立并联型接触器触头模型,与Simplorer软件进行联合仿真获取接触器并联运行时各支路触头电流曲线,仿真结果与电路分析保持一致,验证了电流分布规律模型的准确性,进而根据仿真结果推导出扩容系数;后续探讨了影响触头电流分布特性的相关因素,为设计并联型大容量接触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DSP控制芯片的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直流无刷电动机控制系统进行了总体上的设计,并给出了基于Matlab的系统仿真结果,同时给出了以TMS320F240作为控制芯片的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DSP控制芯片的直流无刷电机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直流无刷电动机控制系统进行了总体上的设计,并给出了基于Matlab的系统仿真结果,同时给出了以TMS320F240作为控制芯片的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和补偿电网的无功分量,采用了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该补偿器不仅能根据电网无功电流变化来实时检测和补偿电网中的无功电流,而且能使电网的电流相位和电压相位保持一致.重点分析了STATCOM的核心算法,提出了基于d-q变换的直接电流控制方式,并在MATLAB工具中对STATCOM进行了系统的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给定的条件下,STATCOM保持了电网的电流和电压相位一致,提高了电网功率因数.该补偿器的直接电流控制方式响应速度快,可以很好地补偿电网的无功,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型直接优化NDCG的排序模型构造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有直接优化NDCG的排序算法或基于虚梯度或基于结构化学习,其得到的模型均不够精确,提出一种新的排序算法.算法以多类SVM为框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面向NDCG的目标函数.考虑到该函数的非光滑性,提出使用割平面算法进行求解,同时注意到已有割平面算法可能存在的"主问题"非单调递减,会降低算法的收敛速度,进而设计了一种高效的线性搜索算法对割平面的选择进行改进,确保了"主问题"的单调递减.基准数据集上的实验证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适用于三种H型可逆直流PWM变换器控制模式,并且具有共态锁存保护功能的数字式PWM控制器,给出了硬件工作原理图和软件流程图.  相似文献   

20.
直流电动机实际运行中,模型参数往往会受到运行环境、工况等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为解决在上述条件下的控制器设计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自校正调节(Self-tuning Regulation)原理的自适应控制算法.该算法利用矩阵规范化的递推最小二乘法(Recursive Least Squares with Matrix Regularization,RLSMR)进行系统时变参数的在线估计,并针对实时辨识的参数采用极点配置(Pole Placement)方法来设计反馈控制器.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这种基于自校正调节的自适应控制算法对于直流电机的转速控制具有较理想的调节和跟踪能力,并能够很好地适应模型参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