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怀仁编撰的《新制灵台仪象志》共十六卷,其中卷1至4是关于仪器的制作、安装和使用的论述,卷5至14是各种天文表格,卷15、16卷是与仪器有关的各种示意图,即《新制灵台仪象志图》(《仪象图》)。探讨图与前4卷关于仪器论述的内容对应关系。《仪象图》中的117幅图大多来自西方文献。考证所有这些图的出处,给出对应西方著作中的原图以作比较。  相似文献   

2.
齐彦槐及其制作的天文仪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清代天文学家齐彦槐的生平及其制作的面东西日晷、中星仪和天球仪等天文仪器 ,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天文仪器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齐彦槐的几件天文仪器基本上都吸收了西方天文学的内容 ,而且也继承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 ,是汇通中西的再创造 .  相似文献   

3.
肖军 《科技智囊》2013,(3):78-83
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公元1442年(明正统七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在明代天文观测、历法制定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从明末开始的"西学东渐",北京古观象台见证了中西方两大文明体系交流与冲撞的大量历史事件,也经历了中西文化碰撞时的磨难与艰辛。在天文学领域,中国的学者与西方传教土相互交流,在古观象台共同完成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令人回味无穷的中西合璧的天文历法与天文仪器。创制于清代的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与天文教育 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机构和天文教育的形成、壮大、发展,展示了在天象观测记录、历法编制、仪象制造、民间天文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分析了中国古代天文机构和天文教育对外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日躔历指》是明末清初关于西方太阳理论的译介.文章基于文献考据、比较论证和史料分析的方法,不仅详细探讨了《日躔历指》中的第谷太阳测算理论,而且缕析了其中引进第谷天文学的内容和意义.全面分析和论述了《日躔历指》的编撰特点,有助于认识和把握明末清初西方天文学的传播和会通.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张元济、陆费逵等人利用新兴的出版技术,辑印大型古典丛书,有效地保存和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而现当代王云五等人编印了"文白并行"体例的《学生国学丛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沿用此例,寓古典文化的传承于普及之中。近代以降,西方人编撰出版了多套"古典语言体例"和"古今双语体例"的大型古典学丛书,如果说前者与文言体例的《四部丛刊》等颇相类似的话,那么后者就与"文白并行"式的《学生国学丛书》等也颇有共性。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重视对古典著作的系统性的互相译介。  相似文献   

7.
第谷月亮理论是第谷最重要的天文学贡献之一,通过《崇祯历书》最早传入中国.不过,《崇祯历书》对该理论的介绍存在混乱与矛盾:所用的月亮表以及计算月亮位置的方法是以第谷月亮理论的完整版本为基础的;然而,关于第谷月亮理论的文字描述不仅全然略去了对第谷发现的二均差的明确描述,而且竟然错误地以哥白尼月亮模型来解释该差数表的计算方法.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历象考成》提出了一个与第谷月亮模型不同、但却完全等效的月亮模型,且该模型与《崇祯历书》及《历象考成》的月亮表可以吻合.有迹象表明,这一模型极有可能是中国天文学家通过研读《崇祯历书》而自创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西方的地心体系(包括第谷的体系)基本上对太阳用了“简单偏心圆模型”.关于西方天文学的早期中国官方著作中。《新法算书》对太阳用了“简单偏心圆模型”,但是《历象考成》对太阳用了与“‘对点’模型”一样结果的“双‘本轮’模型”.  相似文献   

9.
正万安罗盘是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的传统工艺品,因其诞生、生产地为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而得名。其广泛运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和占卜,以及居屋、墓葬选址的重要仪器,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沿续和发展。据《休宁县志》载:"万安罗盘制作业始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中叶,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目  相似文献   

10.
宋代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水力天文机械的杰出代表之一。它能通过控制水量调节枢轮运转速度,实现天文观测、天象演示和自动计时的功能。该文在建立水运仪象台完整运动系统模型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天柱传动系统的运动特性。首先分析天柱系统运动过程,然后通过3维模型对运动进行仿真分析,并引入仿真摩擦力计算结果,研究各传动摩擦力对天柱系统的运动敏感度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地毂与天柱下轮摩擦力对天柱系统运转影响最大;天柱系统在给定结构条件下,能够保证水运仪象台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数学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即使在明末《几何原本》前六卷(1607)、《同文算指》(1644)等西方几何知识与笔算方法传人中国以后,中国传统数学仍不断吸取西方数学精华以完善自身体系并不断有所发现.清代乾嘉以降的古算复兴所产生的诸多成果以及研究西方传人的新课题所得成果均可说明,中国传统数学以其自  相似文献   

12.
文中主要探讨了东西方传统的建筑哲学观及其引导的东西方古典园林艺术,通过对中国及西方不同古典园林的特征比较,明晰东西方古典园林建筑不同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古天文仪器史》中的研究为例,讨论在天文学史研究中可能引入的一种思路,即以天文仪器为研究对象与主要线索,通过天文仪器变迁考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历程。通过该书中出现的个案,分析引入这种研究思路在理论上的可能性与实践方法,以及该思路的特点与局限。在此基础上,同时认为,在对仪器具有依赖性的学科的专门史研究中,这一研究思路是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14.
2009年是"元大都天文台"建台730周年,又值我国最先进的望远镜LAMOST建成,我国天文学界决定以"郭守敬"冠名LAMOST.为纪念和庆祝这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天文学事件,2009年11月7-8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了主题为"天文仪器与天文学发展"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此次会议由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主办,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天文馆的大力支持.会议邀请了30多位国内外天文学史家和天文学家参加,其中6位来自国外. 报告的论文以大都天文台和郭守敬的天文学成就为中心,探讨了天文学发展史的多个方面,尤其是中国天文仪器史,涉及古天文遗址研究、天文台和天文仪器、天文观测、天文历法、天文仪器与当代天文学等专题.  相似文献   

15.
薛凤祚是清初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他是中国引进对数的第一人,对西方的天文历算有深入研究.薛凤祚一生著述颇丰,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历学会通》内容丰富,涵盖了天文历法、数学、易学、水利、军事、医学、物理学等会通思想.其中,薛凤祚的易学会通思想对传统与外来文化的继承创新比较有代表性,既是对易学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也是一种创新性发展.文章通过分析《历学会通》中易学思想的传承创新体现的实践逻辑,进而把握传承创新中的理论逻辑.这对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树立文化自信,更好的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比较诗学的理论视野内,探讨了现代中国语境中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与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文章认为,中国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是西方文艺思潮、现代中国历史语境和古典诗学传统诸因素互动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它才获得了区别于西方文学理论和中国古典诗学中同类观念的话语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张思训的“太平浑仪”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我国天文仪器发展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发明创造对世界科学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但是也有些重要成果,由于人们研究和宣传不够,而被人们所忽略,张思训的“太平浑仪”就是典型事例之一。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国科学史的学者都认为北宋末期苏颂(1020—1101)和韩公廉于1090年设计制成的“水运仪象台”是一项卓越成就,颇受称赞,例如说:“这是  相似文献   

18.
洪武十六年(1383年)翻译完成的《天文书》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系统介绍阿拉伯星占术的中文著作。前人认为,直到明末清初,在欧洲天文学与星占学传入的刺激之下,人们才开始关注此书,而当时关注的目的主要是寻求西学之源或与欧洲星占学进行比较。通过研究17世纪传播西方星占学的关键人物薛凤祚,我们发现,《天文书》不仅是引导薛凤祚学习欧洲星占学的桥梁,而且一直被他作为与欧洲星占学相互补充的星占学知识来源,最后还被他用到对中国王朝命运的实际占验之中。他的这些工作表明,《天文书》和回回星占学在中国的影响大大超出了此前学者的估计。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数学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即使在明末《几何原本》前六卷(16 0 7)、《同文算指》(16 44)等西方几何知识与笔算方法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传统数学仍不断吸取西方数学精华以完善自身体系并不断有所发现.清代乾嘉以降的古算复兴所产生的诸多成果以及研究西方传入的新课题所得成果均可说明,中国传统数学以其自身的特质而富有发展的潜力,即使计算数学发达之今日,中国传统数学的若干思想与算法仍然受到数学家的重视.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集中在算法及其所包含的理论方面.诸如开方术、天元术、四元术、方程术,割圆术、垛积术与招差术、百…  相似文献   

20.
明末因传统的《大统历》预报日月食屡屡不准,徐光启力主聘请在华的西方传教士翻译西方天文数学著作《崇祯历书》,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最大的引进项目.对这一引进项目进行简单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