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原仓鼠,系鼠科中的一属。原仓鼠外貌普通,然而细心观察后,“普通”类的字词再也没有办法描述这只小动物了。  相似文献   

2.
正野生欧洲仓鼠曾经是一个活跃的大群体,但如今它们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科学家正在实施一个旨在拯救这些胖乎乎的小家伙们的大胆计划。"1930年,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田野里到处都是仓鼠,几乎垂手可获。它们在苜蓿地和小麦田里肆意啃食,将这些地方啃得光秃秃的一片。在1970年土地合并前,阿尔萨斯  相似文献   

3.
中原 《科学之友》2007,(1):18-20
月亮是地球的一个卫星,它的来历和结构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1970年,苏联有两个科学家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叫做“宇宙飞船月球”的理论。他们认为实际上月亮不是自然产生的一个卫星,而是某一种智慧的生命,也许把这个星球经过改造,可以把它变成一个人造卫星。这种说法太惊人了,科学家到底在月球上发现了什么,会让他们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就让我们跟着科学家的脚步一起来探讨有关月亮的未解之谜吧。  相似文献   

4.
金仓鼠     
金仓鼠,也叫“叙利亚仓鼠”,是最广为人知的仓鼠。  相似文献   

5.
<正>看到科幻片里那些可爱的小恐龙,你是不是也想养一只小恐龙作宠物呢?这并非异想天开。加拿大科学家告诉我们,他们正在努力把鸡通过基因改造的方法培育成恐龙。或许十多年后,我们在花鸟市场上就可以买到宠物恐龙了。让鸡退化成恐龙如何培育出一只恐龙?科学家能想到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找到恐龙的原始基因。比如,在美国科幻影片《侏罗纪公园》中,生物学家哈蒙德博士召集大批  相似文献   

6.
正真菌远非腐烂那么愚蠢,它们也许可以拯救世界。一提起真菌,很多人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心理,科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作"真菌恐惧症"。的确,真菌感染无处不在:霉菌会侵扰一块放久了的面包,一个正在腐烂的橘子,甚至为我们的天花板上色……然而,科学家却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07,(6):5-5
不久前,科学家在澳大利亚达尔市附近一个池塘内捉到了一只大如足球的巨型蔗蟾蜍。这是一种有毒蟾蜍,体长38厘米,重达900克,是迄今为止在澳大利亚境内捕捉到的最大蟾蜍之一。更稀奇的是,大蟾蜍一般都是雌性,而这只“巨无霸”却是雄性。科学家推测,这只蔗蟾蜍的姐妹体型可能更大。为控制甘蔗甲虫,澳大利亚在20世纪30年代从南美洲引入了这种有毒蟾蜍。不料,蟾蜍的毒素却让澳大利亚的蛇和鳄鱼等物种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发现,通过把人类的DNA与能产生氧气的海藻结合在一起,或许有一天人类就能像鱼儿一样在水下呼吸。他们研究蝾螈时发现,产生氧气的海藻可与这种动物的卵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致二者无法分开。他们希望通过对这一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有一天能把这种方法应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探索》2013,(12):6-6
科学家最近发现,黑猩猩和猩猩(以下合称猩猩)能够记忆起几年前发生过的类似的事情(在这些类似的事件中,涉及到同样的任务、地点和人员)。这暗示猩猩能把多个极相似事件中的不同元素结合起来,而科学家以往认为这种记忆只有人类才具有。例如,当面临某个特定场景时,猩猩能迅速想起到哪里可以找到工具(工具放置的地点它们只见过一次)。科学家感到惊讶的是,哪怕猩猩是在3年前甚至更久以前见过这种场景和这种工具,它们也一样能很快(平均只需5秒钟,也就是不加思考)找到工具。科学家指出,在研究非人类动物对过去事件的记忆方面,上述新发现仅仅是开始。  相似文献   

10.
<正>最近,科学家观察到一只野生的雄性戈氏凤头鹦鹉(取名费加罗)使用木条取石头。于是,他们把一个干果放在鸟笼外它够不着的位置,同时也给了它一块木头。费加罗从木头上咬下一根木条,用它把干果耙进了鸟笼。之后,科学家让6只凤头鹦鹉观察费加罗啃下木条用于取物的场景。结果,它们都学会了使用木条来帮助取物,其中两只甚至学会了怎样自己制作木条。但是,他们发现,没见到费加罗用木条取物的鹦鹉,则都不会这样做。科学  相似文献   

11.
图中,一只紫蜗牛把自己悬挂在自制的黏液上,然后在水上漂浮。科学家早就观察到蜗牛搭乘这类“筏子”在海洋中“冲浪”,筏子担当它们的漂浮工具、卵子储存区域和小蜗牛活动平台。但为什么只有不到10种蜗牛进化出了搭乘“泡沫筏子”的奇怪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世界科学》2006,(5):47-48
美国仁斯利尔理工大学照明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易操作、低成本的节能控制设备,科学家把它被命名为日光转换器(DaySwitch^TM).  相似文献   

13.
美国科学家研制成功一种壁虎机器人,它能利用4只黏性脚爬上玻璃墙,沿垂直平面移动。  相似文献   

14.
1923年,科学家在蒙古戈壁上发掘出一具恐龙化石,这是之前从未发现过的一个新种类。由于这只恐龙伏在一堆恐龙蛋上,而旁边不远处有一只原角龙,  相似文献   

15.
带血的琥珀     
<正>这块琥珀发现于多米尼加,树脂中那圆滚滚黑乎乎的一团是一只吸饱了血的蜱虫。令科学家们感兴趣的是,这块琥珀里完整地保留着一些哺乳动物的血细胞。根据科学家们推测,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可能是这样:两只猴子互相理毛,顺手把对方身上的蜱虫扔在一边;一只刚刚吃饱喝足的蜱虫被戳破了身体,新鲜的血液渗了出来;恰巧此时一滴树脂滴下,将蜱虫带血包裹了起来。两千多万年  相似文献   

16.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读到这样一则报道,我国一位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时,心中不免产生许多遗憾和反思,中国科学家真的与诺贝尔奖无缘?当然这不会永远如此。相信有这样的一天,让全体炎黄子孙扬眉吐气,这就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走上诺贝尔奖领奖台。我们企盼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在当今世界科学的诸多领域,中国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为各国科学家所公认。但总的来说,我们与世界上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某些方面差距还比较大,这是事实。但是,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思想常常又是超前的,这对于取得诺贝尔奖又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这…  相似文献   

17.
最近,韩国研究人员培育出一只小猎狗。这条狗看上去和一般的小狗没有不同,那么科学家为什么花那么大的心思去培育呢?把这条狗放在黑暗中,就可以看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它的爪子居然在黑暗中能发出绿光。该研究项目负责人李:秉春表示,我们的最终研究目的不是仅仅让狗发光。接下来将让一些致病基因与荧光基因绑定,移入实验狗体内。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10,(3):7-7
根据一项最新研究,一种预防响尾蛇攻击的好办法就是穿一套厚实的斜纹布牛仔服,并且是长衣长裤。在实验中,科学家先用充满温暖盐溶液的手套制作了两只假人肢体,其中一只手套由粗斜纹布覆盖,另一只则裸露。然后他们分别诱使小或大的南太平洋响尾蛇攻击假肢。  相似文献   

19.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0年10月6日宣布,将该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Richard F.Heck)、日本科学家根岸英一(Ei-ichi Negishi)和铃木章(Akira Suzuki).这三位科学家因发展出"有机合成中的把催化的交叉偶联方法"而获得此项殊荣.这些方法能够简单而有效地使稳定的碳原子方便地连结在一起,从而合成复杂的分子,同时也有效避免了大量无用副产品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杨建邺 《自然杂志》2011,33(5):294-299
本文以物理学史上科学家们之间为获科学发现优先权竞争的真实事件,探讨并阐释了科学发现优先权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维护科学家们的权益,激励科学家们的研究热情,加速加快在一个特定领域的科学知识发展,但它也能加剧科学家们相互间的争执,甚至导致个别科学家采取不适当、不合理的方法侵犯他人科学发现优先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