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F4的C-末端13肽和TSP1的429~459片段31肽通过Gly-Pro-Gly肽桥设计为融合蛋白TSF.采用pGEX-2T载体在 E.coliJM109中获得了 TSF蛋白的高效表达.采用 MTT方法、损伤细胞迁移实验。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和小鼠移植肿瘤抑制实验,测定了TSF及其相关物GST-TSF,PF4(58-70),TSP1(429~459)等对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抑制效应.结果显示TSF特异抑制小牛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并有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非常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运动迁移;显著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的新生血管生成;上述抑制活性TSF>>GST-TSF>PF4(58~70)>TSP1(429~459).TSF显著抑制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1.0μmol/kg·d的TSF对Lewis肺癌的抑瘤率达到68.75%.结果说明TSF的重组设计是成功的,TSF为一个人工重组的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相似文献   

2.
以小鼠宫角注射为动物模型,用0.1μgmL lactacystin抑制子宫中泛素-蛋白水解酶复合体通路,检测小鼠围植入期(妊娠第5-7天)子宫胚胎植入数量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和Flk01)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抑制泛素-蛋白水解酶复合体通路后,小鼠胚胎植入数量显著下降,半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注射lactacystin除引起子宫中VEGF及其受体mRAN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外,也使VEGF转录调节因子HIF-1的α亚基(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以上结果表明泛素-蛋白水解酶复合体通路可能通过调节HIF-1α而影响VEGF的表达,同时该通路也参与VEGF受体的表达调控,这可能是影响小鼠胚胎植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VEGF在小鼠膀胱癌肿瘤生长与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VEGF在膀胱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反义VEGF121表达质粒转染能够明显降低肿瘤细胞产生VEGF. 稳定转染的克隆其VEGF的表达量仅为未转染的亲代细胞的12%及19%. 低水平表达VEGF的肿瘤细胞在体外的生长速度与未转染的亲代细胞间无明显差异, 但在同系小鼠体内的致瘤能力、生长速度及肺、肝等实质器官的转移率等均明显低于亲代细胞. 进一步比较高水平与低水平表达VEGF的肿瘤细胞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体内肿瘤组织中微血管数目及通透性等, 证实膀胱癌细胞产生VEGF的能力与其诱导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能力一致, 在肿瘤生长与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围植入期大鼠子宫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血管生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大鼠胚胎植入过程中第1个明显的标志是植入部位血管通透性增高,且有明显的血管生成,但目前尚不清楚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血管生成的发生机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胚胎发生和成功动物血管生成的关键调节因子,也是血管通透性因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共聚集激光扫描等技术研究了动情周期、去卵巢和围植入期大鼠子宫中VEGF的表达和血管的变化,以探讨它的可能调控机制及对植入的作用。结果表明,VEGF mRNA受卵巢甾体激素的调节;VEGF mRNA在植入前期主要定位于子宫腔上皮,植入启动时间向基质转移,植入后VEGF mRNA阳性信号广泛分布在蜕膜区域,VEGF蛋白的表达与其mRNA的表达基本一致。利用植物凝集素BS-1识别内皮细胞,用抗vWF的抗体识别血管,发现植入过程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血管更加丰富。结果提示VEGF在卵巢甾体激素的调控下,参与大鼠植入过程子宫内膜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从而有利于胚胎的成功植入。  相似文献   

5.
张晶  王莉  蔡理全  曹宇静  段恩奎 《科学通报》2000,45(23):2535-2539,T00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一种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生长因子,目前已知VEGF参与胚胎植入及胚胎的血管发生,但是仍不清楚VEGF在植入窗口期的表达情况和具体功能,实验应用离体和间接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等方法对VEGF在胚胎植入窗口的表达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VEGF的分布在体外培养的处于植入“窗口”期的小鼠胚泡及其扩展的滋养层细胞和子宫上皮细胞单层上;VEGF抗体能够显著降低在体小鼠胚胎的着床数,在共培养体系中,VEGF抗体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胚泡在子宫上皮细胞单层上的黏附率和扩展率,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实验表明,VEGF是一种在胚胎植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VEGF可能作为植入胚胎及接受性子宫内膜之间的“局部介导者”(local mediator),参与母胎间的信息传递,促进胚胎植入。  相似文献   

6.
李素敏  曹宇静  张键  田永强  郑行  段恩奎 《科学通报》2002,47(19):1494-149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内皮细胞的特异性致裂原,在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发现,VEGF对胚胎植入也具有一定作用。但有关VEGF与植入中标记分子MMPs之间的关系,迄今未见报道,因此,研究目的是阐明VEGF在小鼠胚胎植入过程中对MMPs的影响,半定量RT-PCR的结果表明,VEGF抗体可显著抑制小鼠子宫MMP-2和-9mRNA的表达;将小鼠胚泡培养于FN铺碟的培养液中,同时用不同浓度的VEGF抗体孵育胚泡,通过明胶酶谱分析检测发现,0.1和1μg/mL的VEGF抗体能明显降低胚泡分泌的MMP-2和-9水解明胶活性的能力,以上结果提示,VEGF抗体可干扰子宫内膜或胚泡MMP-2和-9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分泌,使滋养层细胞向子宫内膜的侵入能力或者子宫内膜接受胚泡的能力降低,影响胚胎植入过程。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细胞膜色谱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义平  贺浪冲 《科学通报》2007,52(4):410-415
用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 以硅胶为载体制备ECV304细胞膜固定相, 建立了血管内皮细胞膜色谱模型, 并对固定相的表面特性和色谱特征进行考察. 应用血管内皮细胞膜色谱模型筛选药用植物红毛七中的活性成分, 通过色谱置换实验比较活性成分的竞争性作用, 并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实验进行初步药理学验证. 结果显示, ECV304细胞膜色谱模型在体外模拟配体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在色谱条件下塔斯品碱有类似模型分子的保留行为, 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VEGFR2, 并显著抑制VEGF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 表明血管内皮细胞膜色谱模型可以作为研究寻找特定活性分子的筛选模型.  相似文献   

8.
癌症的回答?     
体内肿瘤不会比豌豆大很多,也不会扩大,除非肿瘤能补充新毛细血管,因为现有血管的发展会伸入向细胞供鸽应氧和蛋白质“生长因子”的肿瘤。没有这种血管建设计划,肿瘤“内城”的细胞就会被饿死,肿瘤只留下一些小的无害细胞结。但是对年前波士顿儿童医院朱达·福克曼(Judahhalnan)博士提出这个概念时,却遭到了其他科学家的无情怀疑。大多数研究人员争论说,如果新血管在肿瘤周围形成,那它只是偶然事件,并非决定性步骤。后来,福克曼想象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抑制新血管生长来同癌症作斗争时,其反应更成了笑柄。而现在没有人嘲笑了。患…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雌性生殖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东  祝诚 《科学通报》2002,47(24):1841-184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同源二聚体糖蛋白,是血管内皮细胞高度特异的有丝裂原,能诱导内皮细胞增殖,刺激内皮细胞迁移并抑制细胞凋亡等,VEGF参与排卵、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胚胎植入胚胎发育等多种雌性生殖过程,对先兆子痫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等生殖疾病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结合本实验室多年来对雌性生殖过程中血管发生及其相关因子的研究,综述了VEGF在雌性生殖系统中的作用,并展望其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肿瘤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细胞生长的异常调控上,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等。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疗方法也主要针对异常增殖的肿瘤细胞。1971年,Folkman教授首先提出了肿瘤生长和转移是血管依赖性的.阻断血管生成是抑制肿瘤生长的有效策略,由此产生了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设想。近些年来,随着对胂瘤血管生成机制以及对新生血管与肿瘤发展、转移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化.胂瘤新生血管已成为一个新的抗癌药物作用靶点。目前,针对肿瘤血管形成机制所设计的抗血管生成策略.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1.
实体肿瘤的生长及存活依赖血管形成,这已为广大的肿瘤学家们所公认。肿瘤血管形成研究的先驱、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福克曼(Folkman)博士最早提出了这一观点。新生血管为肿瘤细胞生长提供营养供给,同时它也是肿瘤细胞代谢产物排泄的有效途径;而在没有血管形成的情况下,肿瘤的营养供给及代谢物排泄仅能靠简单的物理弥散;新生血管是肿瘤细胞向远处转移的重要通道,肿瘤细胞通过血管才能到达转移地点。 1971年,福克曼博士首先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血管形成的概念(Tumor growth is angiogenesis…  相似文献   

12.
肿瘤新生血管及相关靶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志强  阎锡蕴 《科学通报》2001,46(12):969-976
肿瘤血管导向治疗作为肿瘤治疗新策略已被广泛接受,其理论依据可归纳于两点:(1)肿瘤的持续生长和侵袭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2)肿瘤新生血管不同于正常血管。后者是靶向治疗的关键。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内皮细胞快速增殖及迁移,过度表达一些正常血管不表达或低表达的分子,内皮周细胞和血管基底膜缺乏,血管渗漏性高。肿瘤血管生成的每一个环节中出现的异常分子,理论上都可作为肿瘤导向治疗的靶标,大根可分为三类,即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黏附分子和基底膜。  相似文献   

13.
肝癌是典型的多血管肿瘤,丰富而又扭曲的血管是肝癌的重要特征。结扎血管或栓塞血管可有效地治疗部分肝癌;另一方面肝癌组织的血管丰富程度可预测肝癌根治性切除后的生存,因此肝癌血管生成反映了肝癌侵袭与转移能力。上述现象说明肿瘤血管生成在肝癌生长与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而且抗血管生成治疗可抑制肝癌的生长、转移;  相似文献   

14.
腺病毒5型E1A(Ad5E1A)作为一个抑癌基因, 由于具有较强抑癌作用及显著的化放疗增敏作用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由于它能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长期表达, 并能使Rb基因失活, 使动物细胞永生化等而引起人们的担心. 为了避免E1A在基因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设想以E1A蛋白进行探索. 首先构建了E1A真核表达载体(pPIC9/E1A), 转化毕赤酵母(GS115), 筛选高表达重组菌株. 经摇瓶试验, 甲醇诱导表达3 d后, 分泌型的E1A蛋白经HiTrap Q 和HiTrap SP两步柱层析, 获得了较高纯度的E1A蛋白, 并经SDS-PAGE 和Western blot 鉴定. E1A蛋白经Chariot介导能顺利进入细胞, 并大部分定位在细胞核, 使LN686细胞发生明显的G2/M期阻滞, 体外能显著抑制LN686肿瘤细胞生长. 为利用E1A蛋白在肿瘤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孕中期肾蛋白(Midkine,MK)和多效生长因子(Pleiotrophin,PTN)组成一种新的肝素结合生长/分化因子家族。它们都是分泌性单肽链蛋白,蛋白质结构都类似。MK和PTN基因均可在胚胎发育期在多种组织大量表达,而仅PTN在出生后,有一种神经系统的短暂表达高峰,两者不同地见于数种成年期组织。这些发现结合体外实验结果,提示它们在发育上有重要的促生长/分化作用,并具有神经营养活性,在成年期也有某些未知的生理功能。其中,尤以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维持最为重要。它们还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并可能作为肿瘤生长因子在某些肿瘤的发生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 CD2分子的信号传递功能,以编码CD2胞内区(Thr211-G1n336)肽段的cDNA为“钓饵”,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激活的人T淋巴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与之相互作用蛋白的cDNA序列.并采用免疫共沉淀法鉴定该蛋白在体内与CD2胞内区结合的特异性.克隆并鉴定了一个与CD2胞内区特异性结合的胞内蛋白分子,与v-fos转化效应蛋白(Fte-1)同源 Fte-1参与细胞转化、生长、蛋白合成及向线粒体转运蛋白质.蛋白数据库检索表明,Fte-1具有蛋白激酶PKC的结合与作用位点,提示Fte-1参与CD2分子介导的信号传递  相似文献   

17.
张晶  王莉  蔡理全  曹宇静  段恩奎 《科学通报》2000,45(23):2535-253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一种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的生长因子.目前已知VEGF参与胚胎植入及胚胎的血管发生. 但是仍不清楚VEGF在植入“窗口”期的表达情况和具体功能.实验应用离体和间接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等方法对VEGF在胚胎植入“窗口”的表达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VEGF的分布在体外培养的处于植入“窗口”期的小鼠胚泡及其扩展的滋养层细胞和子宫上皮细胞单层上;VEGF抗体能够显著降低在体小鼠胚胎的着床数;在共培养体系中,VEGF抗体能够显著降低小鼠胚泡在子宫上皮细胞单层上的黏附率和扩展率, 此作用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实验表明,VEGF是一种在胚胎植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VEGF可能作为植入胚胎及接受性子宫内膜之间的“局部介导者”(local mediator),参与母胎间的信息传递, 促进胚胎植入.  相似文献   

18.
邵源 《科学通报》2000,45(11):1163-1167
为了探讨CD2分子的信号传递功能,以编码CD2胞内区(Th4211-Gln336)肽段的cDNA为“钓饵”,采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激活的人T淋巴细胞cDNA文库中筛选与之相互作用蛋白cDNA序列,并采用免疫共沉淀法鉴定该蛋白在体内CD2胞内区结合的特异性,克隆并鉴定了一个与CD2胞内区特异性结合的胸内蛋白分子与v-fos转化效应蛋白(Fte-l)同源,Fte-1参与细胞转化、生长、蛋白合成及向线粒体  相似文献   

19.
武新英  张景峰  林冰影  张敏鸣 《科学通报》2010,55(19):1891-1899
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 活化血管内皮细胞整合素表达明显上调.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inine-glycine-aspartic acid, RGD)三肽序列是整合素ανβ3的特异性识别位点. 本项研究制备了RGD肽标记的以聚乳酸(poly lactic acid, PLA)为包被材料的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ltrasmall paramagnetic iron oxide, USPIO)(以RGD-PLA-USPIO指代), 并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考察了其检测肿瘤血管生成的能力. 普鲁士蓝染色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y, TEM)证实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可以特异性摄取RGD-PLA-USPIO. Vx-2肿瘤模型注射RGD-PLA-USPIO后在磁共振T2*加权图像可以发现显著的信号降低, 而对侧肌肉组织仅见轻微本底改变. 结果表明, RGD-PLA-USPIO可以有效在磁共振图像上显示活化肿瘤血管内皮整合素ανβ3的表达, 未来有望在肿瘤的诊断和疗效监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谭玉珍  赵曜  王海杰  周良辅  毛颖  刘锐  舒加  王镛斐 《科学通报》2007,52(23):2746-2751
人大脑海绵状血管瘤(CM)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深入研究CM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血管形成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将为寻找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措施提供新的思路. 从手术切除的CM组织分离内皮细胞, 在体外培养扩增.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VEGFR-1和VEGFR-2的表达. 通过MTT法、细胞刮除法和跨膜迁移法以及体外三维Ⅰ型胶原蛋白凝胶模型检测VEGF对CM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的作用. 在非双极电凝切除的25例CM中成功地分离了内皮细胞. 分离的CM内皮细胞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基本特征, VEGFR-1和VEGFR-2表达比正常人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强. 用VEGF处理后, CM内皮细胞的增殖数目、迁移数目、最大迁移距离以及在三维胶原蛋白凝胶中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的长度和面积增大, 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本研究结果提示, CM内皮细胞的VEGFR-1和VEGFR-2表达上调, VEGF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从而促进CM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 VEGF/VEGFR信号途径在CM血管形成方面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