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实际工程,论述了桩基础结构的形式、应用范围、设计原则、设计理论及方法、步骤和应考虑的因素,并由此设计出经济合理的桩基础.总结出设计规律.  相似文献   

2.
基于知识推理和二阶振荡粒子群算法的桩基础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辅助设计者准确高效地完成桩基础设计工作,降低工程造价,基于知识推理和二阶振荡粒子群算法开发出一套桩基础优化设计系统.系统通过结合C#语言和CLIPS推理机实现桩基础埋深推理功能,进而求出当前场地条件下的最优桩长.选择以工程造价为目标函数设计优化数学模型,根据已知的最优桩长简化优化变量.选用二阶振荡粒子群算法作为优化算法,结合桩基础规范设计约束条件,编制出桩基础优化程序.最后以某十层实验教学楼为例进行分析,证明了本优化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以变形控制为原则的桩基础设计是现代桩土相互作用理论的主要成果之一。文章简要介绍了其发展状况 ,列出了减少沉降量桩基、复合桩基、疏桩基础和变刚度调平等几种主要的设计方法 ,对它们进行了分析比较 ,总结出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并结合工程实例对各种设计方法进行对照比较 ,从而能更合理地、有选择性地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陈先虎 《广东科技》2013,(22):166-166,146
高层建筑的常常采用的是桩基础,就桩基础设计和施工遇到的几个问题做简要探讨,寻求采用合适的桩基础的设计形式的设计方法,使得建筑结构的桩基础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以保证高层建筑桩基质量、满足结构安全要求和降低的工程的整体造价。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的差异沉降控制问题,最新修订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提出了变刚度调平设计新理念.群桩基础变桩长、变桩距是变刚度调平设计手段之一.在7组变刚度物理模拟试验及ANSYS有限元分析3组数值模拟试验的基础上,用MATLAB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变刚度群桩基础沉降的计算公式,推导出物理模型试验的相似准则方程,对某高层变刚度布桩基础进行了沉降预测分析.实测沉降结果表明:变刚度沉降计算方法比《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更接近实际,可为变刚度调平设计工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由于船舶撞击产生的各种桥梁垮塌事件,显示出了桥梁基础水平抗撞击能力的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桥梁船撞评估和设计的意义,文章研究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深水高桩基础水平抗力的评估技术,通过对某大桥工程实例的研究,并在我国的规范设计思想计算方法做出了全面的对比,发现所研究的方法适合在这类桥梁桩基础的防撞设计中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用于海上风电大直径单桩基础设计的API规范的p-y曲线法低估了土的初始刚度,导致设计过于保守。本文借鉴国际上关于大直径单桩基础桩-土相互作用研究最前沿的PISA项目成果,采用能够真实反映大直径单桩基础受力模式的四刚度弹簧来模拟桩-土相互作用,依托国家电投神泉一(二)期工程进行大直径单桩基础的优化研究,在满足频率、应力、变形、疲劳等设计指标的条件下,对单桩基础的入泥深度和壁厚进行了优化,所得设计桩重相比Ramboll方法可优化6%~7%,相比API方法可优化30%以上。  相似文献   

8.
对于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桥梁桩基础设计中黄土的湿陷性、湿陷性黄土摩阻力的选取与计算,以及桩基础的沉降控制应该采取的措施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曾是荣 《科技信息》2008,(32):120-120
人工挖孔桩基础具有造价低廉、施工工期短,对周围建筑物无影响,施工操作方便等优点,深受广大设计人员和业主的欢迎。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设计经验,从经济分析、承载力计算和构造说明了人工挖孔桩基础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结构受力状态理论应用于群桩基础的承载力判定,推广计算群桩基础安全容度和降低材料浪费的方法,为群桩设计提供有力依据。方法 依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现场静载试验,通过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群桩基础模型,应用结构受力状态理论分析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精确判定群桩基础工作过程中的弹塑性分支荷载与失效荷载,并与当前规范理论获取的荷载判定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在考虑群桩效应等不利因素的前提下,所判定的群桩承载力在保证安全的同时,相较于以控制沉降为40 mm方式得到的群桩基础设计荷载提高了21.6%,失效荷载比极限荷载大770 kN。结论 弹塑性分支荷载可以直接作为群桩基础的设计荷载,从极限荷载至失效荷载这一区间经证明群桩结构可以正常工作,可作为群桩基础的安全裕度使用,为研究群桩基础承载力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