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循环伏安法和方波伏安法研究了铜离子在4 甲氧基 2,6 二(3,5 二甲基吡唑) 1,3,5 三嗪(简称MBDT)吸附型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通过吸附在玻碳表面的配体与铜离子的配位作用,对Cu(Ⅱ)和Cu(Ⅰ)进行了电分析,结果表明,Cu(Ⅰ)在修饰电极上表现出比Cu(Ⅱ)高得多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聚苯胺/氯化银修饰的玻碳电极(PANI/Ag Cl/GCE),并用于检测铅离子。结果表明:铅离子在修饰电极上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用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可对Pb2+进行灵敏检测。研究了p H值、沉积电位和时间等因素对铅离子响应信号的影响。在最佳测定条件下,在0.5~70 nmol/L范围内,铅离子浓度与电化学信号呈线性变化关系,检出限为0.1 nmol/L,回收率在97.9%~100.7%之间,RSD为2.7%~5.4%。本方法简捷、快速灵敏,适于痕量铅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通过静电作用将带负电并具有电活性的铁氰酸根离子固定到预先制备好的RCO/PDDA纳米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上.继而研究了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发现铁氰酸根离子作为电子媒介体,对抗坏血酸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而且氧化电位只有0.08V,远远低于其它类型的电化学传感器.在优化后的p H条件下将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检测,有很好的重现性和快速的电流效应.  相似文献   

4.
通过共价自组装的方法制得了L-半胱氨酸单分子层修饰金电极,以该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建立了一种灵敏的、选择性的检测水中痕量铜离子的新方法.在富含铜离子的磷酸缓冲液中搅拌富集,铜离子与修饰电极表面的L-半胱氨酸形成电活性配合物吸附在电极表面.用该电极对不同浓度的铜离子进行电化学检测时发现仅仅是峰电流发生改变,而峰电位不变.峰电流随铜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0.1~30 μmol/L之间出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最低检测限可达5 nmol/L,并对可能的检测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L-半胱氨酸修饰金电极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电化学方法制得L-半胱氨酸修饰金电极,以该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建立了一种灵敏的、选择性的测定痕量铜离子的新方法.用该电极在含铜离子的NaH2PO4-Na2HPO4缓冲液中搅拌富集,对不同浓度的铜离子进行电化学测定时仅仅是峰电流发生改变,且峰电流随铜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1×10^-9~1×10^-5mol/L之间出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最低检测限可达10^-10mol//L.  相似文献   

6.
铜离子在聚L-谷氨酸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聚L-谷氨酸修饰玻碳电极,研究了铜离子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用于检测铜离子的方法.在pH值为6.86的混合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铜离子的阳极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1×10-7~1×10-3mol L范围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5,检出限为0.1 nmol L.实验结果表明,该修饰电极制作简便,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可望用于铜离子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7.
将正己基吡啶六氟磷酸盐与石墨粉混合制备一种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用电化学还原的方法将氧化石墨烯沉积于该电极表面得到电化学沉积石墨烯修饰电极.通过循环伏安法和示差脉冲伏安法研究了木犀草素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 H为2.0的磷酸缓冲液中对木犀草素溶液进行循环伏安扫描,出现了一对良好的氧化还原峰,考察了扫速和p H等条件对电化学反应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木犀草素的浓度在4.0×10-8mol/L~4.0×10-6mol/L之间与氧化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0×10-8mol/L.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修饰后银电极对卤素离子的电化学响应性质,运用电化学生长法制备了纳米银/P( AMPS - MMA)复合物修饰银电极,再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修饰银电极的活性,用差分脉冲法研究了修饰银电极对卤素离子的电化学响应.结果表明,制备的修饰银电极表面吸附一层致密的纳米银/P( AMPS - MMA)复合物颗粒膜,其粒径在150 ~ 200 nm;基于这样一种表面结构,修饰银银电极比银电极的活性明显增大.在较宽的卤素离子浓度范围内,即10-9 ~2×10-5 moL/L,还原峰电流与卤素离子浓度的对数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L-半胱氨酸和香草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的席夫碱(Schiff-base),用红外光谱对席夫碱进行了表征.将金电极置于席夫碱和铜离子的乙醇水溶液中,用自组装方法在金电极上制备了铜离子席夫碱印迹膜,该印迹膜是一种新型的铜离子电化学传感器.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印迹膜电极的电化学行为,用差示脉冲伏安法研究了铜离子在该电极上的响应,实验表明铜离子在3×10-6~5×10-5 mol·L-1浓度区间内与峰电流呈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7 2,检出限为1×10-7 mol·L-1.该印迹电极可用于铜离子的电化学测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得聚吡咯(PPy)膜修饰电极,经不同的化学方法处理,此类电极对溴(Br-)离子具有选择性效应,分别研究了溴(Br-)离子的掺杂效应及电极的电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11.
利用石墨炔(GDY)制备了一种修饰电极.采用离子液体N-己基吡啶六氟磷酸盐(HPPF6)修饰碳糊电极(CILE)作为基底电极,通过滴涂法将GDY材料修饰于CILE表面得到修饰电极GDY/CILE.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GDY的形貌并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该修饰电极进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修饰电极有较大的有效面积、较高电子传输速率以及较低的电子界面转移电阻.对修饰电极进行了连续扫描和平行测试,该工作电极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相似文献   

12.
血红素(hematin)是一种重要的铁卟啉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本文结合离子液体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的优良特性,以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CILE)为基底电极,用聚乙烯醇(PVA)将hematin固定在MWCNTs修饰的CILE表面,利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hematin在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PVA膜中hematin保持了良好的生物活性,电化学扫描时出现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同时,进一步探究了该修饰电极对亚硝酸盐的电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金电极上巯基修饰单链DNA对[Fe(CN)_6]~(3-/4-)的电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制简易非标记脱氧核糖核酸(DNA)电化学传感器,制备了固定在金电极上的DNA探针.研究了铁氰化钾在裸金电极、巯基化单、双链DNA(HS-ssDNA, HS-dsDNA)修饰金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探讨了铁氰化钾浓度和离子强度对[Fe(CN)6]3-/4-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低离子强度下,HS-ssDNA对[Fe(CN)6]3-/4-的电化学行为有电催化作用,导致[Fe(CN)6]3-/4-在HS-ssDNA修饰的金电极(HS-ssDNA/Au)上的峰电流远远大于在裸电极上的峰电流;而HS-dsDNA则没有这种电催化活性;电极上的DNA杂交后阻碍了电子的传递,导致HS-dsDNA修饰金电极(HS-dsDNA/Au)上的[Fe(CN)6]3-/4-的电化学行为消失;巯基修饰的单链DNA对[Fe(CN)6]3-/4-的电催化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6-(咪唑-2-基)-1-己硫醇(IHT),在金电极表面形成纯的自组装膜及其与1-己硫醇(HT)的混合自组装膜,并将这些自组装膜在溶液中与铜离子进行界面配位.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谱法探讨了各种自组装膜修饰电极界面配位铜离子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IHT与HT以1∶4比例进行界面组装得到的混合自组装单分子层最致密,自组装膜的铜离子界面配位浓度最高达到2.3×10-11mol/cm2.界面形成的IHT-Cu2+配合物在不同的pH值溶液中测量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pH 6.4时是可以稳定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电化学方法探讨了纳米氧化铜修饰电极对硝基苯酚的电化学氧化及降解作用.考察了在不同p H值和修饰材料存在不同量度条件下,对硝基苯酚的电化学行为影响.结果显示:纳米氧化铜材料能明显地提高硝基苯酚在电极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可逆性,ΔE由在裸电极的0.862V降低为0.291V,氧化还原峰电流显著增加.使用钛基纳米氧化铜材料构建的电极,进行对硝基苯酚的电化学氧化,通过紫外可见光谱、高效液相色谱对电解后的溶液检测,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铜对硝基苯酚具有很好的催化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电化学方法在石墨烯表面上沉积金-钯纳米粒子,制备了金-钯纳米粒子/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修饰电极组装过程进行了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对乙酰氨基酚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 H 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对乙酰氨基酚在修饰电极上出现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其氧化还原峰电位分别为0.334V和0.299V.在最佳条件下,对乙酰氨基酚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0×10-7-1.0×10-4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0×10-7mol/L.利用该方法对药片中的对乙酰氨基酚含量进行检测,获得的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以金属铅为基体电极,用电化学氧化手段修饰铅电极表面,制备了铅基PbSO4化学修饰的电极。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在选定条件下,对SO离子有近似能斯特响应,是一种的SO电化学传感器,并将该电极用于水泥试样中SO3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用离子液体1-丁基-2,3-二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为修饰剂与石墨粉和石蜡相混合后制成一种新型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IL-CPE),采用扫描电镜表征了电极的表面形貌.利用铁氰化钾溶液作为电化学指示探针对该IL-CPE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与碳糊电极(CPE)进行比较.实验表明该IL-CPE具有高导电性,电流响应显著增加且电极反应可逆性变好;同时离子液体的高粘度使制成的电极具有更佳的机械强度.对该修饰电极的有效面积、电容和制备重现性等参数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合成了CeO2纳米棒, 并对其进行XRD和TEM表征,将制备的CeO 2纳米棒修饰到玻碳电极上,并采用电化学方法对修饰电极进行了考察,同时研究了芦丁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该修饰电极对芦丁有较好的电催化作用.用示差脉冲伏安法(DPV)对芦丁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在1.0×10 -6 -5.0×10 -4 mol/L之间芦丁在该修饰电极上的i pa 与其浓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i p(μA)=0.2263+0.3307c(μmol/L),相关系数r=0.9949.检测限为1.0×10 -7 mol/L.  相似文献   

20.
采用紫外光照射法在咪唑类离子液体[C12min][Br]中一步合成了Au-[C12min][Br]纳米复合物,将该纳米复合物固定牛血红蛋白(Hb)后修饰于玻碳(GC)电极表面构成Hb/Au-[C12min][Br]/GC修饰电极。电化学研究表明,Hb在Au-[C12min][Br]纳米复合物膜上发生了准可逆的电极反应,氧化峰电位(Epa)和还原峰电位(Epc)分别为-0.253V和-0.335V。Au-[C12min][Br]纳米复合物对Hb的直接电子转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活性。Hb/Au-[C12min][Br]/GC对H2O2有较好的电催化能力,对进一步研究H2O2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