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小明 《甘肃科技》2020,(12):138-140
分析在预防血液净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使用预见性护理的临床价值。将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采用血液净化的患者62例作为研究主体,将6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行预见性护理方法)和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方法),每组31例。将两组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观察组出现相关性血流感染时间长于对照组,持续相关性血流感染时间短于对照组,数据对比结果为(P<0.05)。观察组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结果为(P<0.05),并结合患者对于护理满意度。在预防血液净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使用预见性护理,可以更好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郝娟  张玮 《甘肃科技》2014,30(17):139-140
抗凝是保障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PB)治疗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出血是血液净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治疗过程中抗凝剂的应用加重了患者各脏器出血的发生率,加之病人血管弹性差、血管通透性不良,高血压、贫血等因素,往往造成严重的出血,危及病人生命;尤其对有高度出血危险的患者,着重探讨无肝素抗凝过程中护理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郭皓  孔亮  李玉红 《科技信息》2010,(9):409-409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在救治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对2005年6月-2008年6月应用CBP治疗24例AR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7例(70.8蚴治愈,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12.5%)转变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需长期血透治疗,4例死于原发病。结论:CBP治疗重症ARF患者疗效肯定,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对炎症介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重症疾病的救治中日显重要。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机制是清除体内产生的大量炎症介质,本文就不同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对炎症介质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ARF并MODS 6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66例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患者的疗效。方法:全部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方式治疗。结果:66例患者中治愈48例,治愈率72.7%,死亡18例,死亡率27.3%;结论:该疗法可明显提高ARF并MODS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且床旁可实施。是值得推广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6.
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及矿物质代谢的影响。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2例,随机分为3组:HD(普通血液透析)组、HFHDF(高通量血液透析滤过)组、HFHD(高通量血液透析)组,各14例,透析治疗12周,分别测定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治疗前,3组患者的血钙、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透析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HD组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HFHDF组和HFHD组血磷、甲状旁腺激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FHDF组和HFHD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量血液透析及高通量血液透析滤过能够明显改善尿毒症患者的骨及矿物质代谢。  相似文献   

7.
针对临床治疗中的疑难性自身免疫疾病、药物急性中毒(农药)治疗的迫切需要,研究成功了10余种吸附树脂。其中碳化树脂DNA免疫吸附荆是国际上第一个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全血灌流树脂。开发出了3种树脂产品,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我院于1999年九月始开展对肝、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行血液净化治疗。采用经皮穿刺导丝引导法将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置入血管内,为病人建立临时的血管通路。置管部位选择为股静脉、颈内静脉或右侧锁骨下静脉,进行单纯血浆置换或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取得满意的结果。现将深静脉双腔导管置管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各种血液净化技术,包括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及血液滤过等在急性中毒中的临床应用概况,表明各类急性中毒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液净化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明显减少死亡率,缩短意识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Protein A免疫吸附膜柱足够的吸附容量和可靠的安全性能是决定其能否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指标.以健康狗为对象,模拟临床免疫吸附过程,建立了一套体外连续的免疫吸附治疗路线;考察了Protein A免疫吸附膜柱的安全性能;同时也考察了其对实际病人血浆中致病因子的去除能力.实验表明,Protein A免疫吸附膜柱不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对致病因子也有一定的去除能力,有望在实际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重症克感敏中毒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方法:在一般性抢救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液透析、血液灌流等血液净化技术抢救治疗急重症克感敏中毒患者18例。结果:抢救成功17例(94.4%),且无并发症、后遗症;1例因凝血功能障碍,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结论:血液净化是抢救急重症克感敏中毒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治疗周期短、效果好、副作用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观察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液净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28例,其中,观察组68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连续性血液净化,记录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7 d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肾素、醛固酮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恶心和腹痛症状、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酶水平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管紧张素、肾素、醛固酮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3 d,观察组血管紧张素、肾素、醛固酮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IL-6、IL-8、TNF-α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3、7 d,观察组C反应蛋白、IL-6、IL-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3 d,观察组TNF-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能够改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炎症因子水平,明显缩短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种血液净化治疗在线协同支持系统的组成原理,包括血液净化设备、有线与无线Internet网络、监控中心服务器及运行于血液净化设备的嵌入式软件和服务器软件;运用嵌入式ARM处理器及其图形化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血液净化设备的设计实现,并通过空气、压力、流量等智能传感器进行治疗过程中的患者体征参数与设备运行参数的检测,建立起患者治疗信息库、临床诊疗处方数据库以及设备故障诊断数据库等多种数据资源;借助于Internet网络技术,实现血液净化的"专家系统"、"远程诊疗"等个性化诊疗服务,并提供了在线设备故障诊断、软件升级、故障预处理等维护功能,从而形成血液净化技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意义和引起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因素。方法检测60例经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和印例普通健康人群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速率、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血清甘油三脂、血清总胆固醇及血清葡萄糖,并进行统计学的相关处理。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全血粘度,高、中、低各切变值均增高(尤以低切值增高明显),血浆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沉降速率和血沉方程k值,血清甘油三脂、总胆固醇、葡萄糖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血细胞比容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各项影响其变化的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糖尿病患者早期的微循环障碍,并积极地采取防治措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传统的血液加热技术中存在若干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非接触式温度检测与平板式间接加热技术,对非接触式温度检测与间接式加热的工作原理和方法进行了阐述,给出了系统的结构设计,并对系统结构中的测控电路、红外线测温传感器、体外循环和液体循环回路等关键组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检测与控制精度,从而实现对传统血液净化系统的改进,在临床应用中改善病人的精神状态,消除了由于血液净化所产生的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孙传玲 《科技信息》2009,(31):J0385-J0385,J0366
目的: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为病人提供安全、有序的优质护理。方法:制订护理风险管理计划,明确护理风险管理职责,加强护理业务质量建设,规范关键护理过程的管理,协调好护理工作与相关科室部门的工作,建立多途径、多视角的护理质量监控系统,培训护士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持续质量改进。结果:病人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护理差错发生率下降至0.05%。结论:实施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对预防护理安全隐患的发生,减少护理纠纷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林金珠 《海峡科学》2012,(11):40-4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分析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可能导致护患纠纷的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思考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提高神经外科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业务水平,改善护患关系,减少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的发生和提高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结论:做好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确保护理的安全与质量.  相似文献   

20.
某患者:男,48岁,因上腹部疼痛8d伴皮肤黄染7d,于2002年11月13日入院.入院前9d因进食凉菜"豆粉拌火烧肉"后感上腹疼痛,为持续性胀痛,尤以左、右肋下为甚,未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