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菊科植物种类及药用资源进行查阅文献、实地调查、标本采集、系统整理和归纳与分析。报道了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分布有菊科植物26属、33种。其中药用菊科植物13种,占保护区菊科植物种数的39.39%;9种药用菊科植物被《全国中草药汇编》收录,占保护区菊科植物种数的27.27%。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类6种,种数最多,占保护区药用菊科植物的46.15%;记述了连古城保护区菊科植物名录。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文献,野外调查,采集标本鉴定,基本摸清了分布于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蓼科植物和茄科植物的资源状况。调查表明: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分布和人工栽培的药用蓼科植物有4属6种,占连古城保护区蓼科植物5属的80.00%,34种的17.65%。被《全国中草药汇编》(第二版)收载的有4种,占保护区蓼科药用植物种数的67.67%。药用茄科植物4属5种,占连古城保护区茄科植物6属的67.67%,15种的33.33%。被《全国中草药汇编》(第二版)收载的有4种,占保护区茄科药用植物种数的80%。对保护区6种药用蓼科植物和5种茄科植物的形态特征、分布、药用部位、药用成分、药用价植等方面作了简介,提出了保护和利用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地类调查核实、标本鉴定、查阅文献的方法,对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豆科植物种类及药用资源进行系统调查整理,分析研究了其药用价值及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豆科植物有28属83种,分别占全国豆科植物资源总属数的16.28%,总种数的4.98%;具有药用价值有13属13种,分别占保护区豆科植物总属数的46.43%,总种数的15.67%,其中沙冬青、甘草是1999年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Ⅱ级;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收载3种,占保护区药用植物总数的23.08%。药用豆科植物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甾体类、皂苷类、蒽醌类等,类型丰富多样,特点突出,生物活性广泛,按其药效特性进行了分类论述。  相似文献   

4.
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较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根据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资料统计,保护区内有药用种子植物770种(包括种以下分类单位),隶属136科463属,按其药用功能划分为理气活血类、清热解表类、凉血止血类、祛风除湿类、利水渗湿类、化痰止咳类、收敛固涩类等11类.保护区药用植物科的构成比较集中,菊科、蔷薇科、豆科、百合科、唇形科、禾本科、茜草科、毛茛科、玄参科、大戟科等22个大科共含246属444种,占保护区药用植物总属数和总种数的53.13%和57.66%;属的构成相对分散,悬钩子属、珍珠菜属、蓼属、卫矛属、薯蓣属、铁线莲属、景天属、胡枝子属、菝葜属等22个大属共含135种,占总种数的17.53%.保护区有一定数量的特有及珍稀濒危保护药用植物,有中国特有属药用植物12种,珍稀濒危保护药用植物21种.对该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查清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沙生寄生植物的种类、生境及分布;介绍其化学成分及其药用功能与部位。在野外调查和整理参考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保护区沙生药用寄生植物采集标本并进行鉴定和整理。结果连古城保护区药用沙生寄生植物有2科2属2种。连古城保护区药用沙生寄生植物分布广、蕴藏大、药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调查,并查阅文献资料,对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菊科药用植物资源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保护区菊科药用植物共有42属90种,分别占本区菊科植物资源总属数的93.33%、总种数的86.54%;属和种的地理成分均以温带成分为主,分别占本区菊科药用植物总属数和总种数的71.43%和54.44%.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药用部位以全草类入药的最多,其次是根类.药用功能主要有清热、解表、活血祛淤、沥水渗湿、化湿、止血、止咳等.药用成分主要含多糖、生物碱、黄酮类、香豆素类、三萜皂甙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和现场实地调查,基本摸清了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裸子植物及蓝藻类植物的种类、分布及药用价值。结果表明: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现有药用裸子植物1科1属4种,药用蓝藻类植物1科1属1种。介绍了保护区4种药用裸子植物及1种蓝藻类植物的药用价值,并就保护和利用药用裸子植物和蓝藻植物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调查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柽柳科、十字花科药用植物资源。根据《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记载及野外实地调查和林农访问结果,参阅有关文献资料做出综合分析。初步整理统计出保护区柽柳科、十字花科药用植物11种,隶属于4个属.占保护区药用植物总种数的9.48%.其中:4种被《全国中草药汇编》(第二版)收录。并对其分布及药用价值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保护区柽柳科、十字花科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藜科、毛茛科植物18属、29种,其中:藜科植物15属、23种,毛茛科植物3属、6种。药用藜科、毛茛科植物10种,其中药用藜科植物7种,毛茛科植物3种。被《全国中草药汇编》(第二版)收录的药用藜科、毛茛科植物3种其中药用藜科植物2种、毛茛科植物1种。对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藜科、毛茛科植物种类、分布、药用部位、疗效类型、药用价植等方面作了简介,记述了连古城保护区藜科、毛茛科植物名录。  相似文献   

10.
对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兽类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报道药用兽类共5目5科6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Ⅱ级1种;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动物1种。文章还介绍了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药用兽类的生态特点和药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保护区药用兽类资源的特点进行评价,并提出了保护、管理和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对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百合科药用植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共有百合科药用植物19种,隶属于11属,分别占本区百合科植物资源总属数的84.6%、总种数的63.3%,其中这些植物的生活型单一,都是多年生草本.药用部位广泛,其中以根状茎类入药的最多,其次是鳞茎类,全草类位居第三;药用功能主要有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  相似文献   

12.
2006—2013年,从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花尺蛾亚科(Larentiinae)昆虫标本1 380号.共鉴定出花尺蛾141种及亚种,隶属56属.其中,保护区新记录种138个、甘肃新记录属2个(Gagitodes、Thera)和甘肃新记录种18个.保护区的花尺蛾分别占甘肃省分布总属的81.16%和总种数的79.66%.优势属有Photoscotosia、Laciniodes、Rheumaptera、Xanthorhoe.区系组成特点是:保护区分布有花尺蛾141种及亚种,东洋界种类占总种数的2.84%,古北界种类占总种数62.41%,两界兼有种占总种数的34.75%,即以古北界成分占绝对优势.结果表明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东洋界向古北界的过度地带(古北界的东南边缘区).因此,花尺蛾昆虫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3.
为给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样地调查与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在编撰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名录的基础上,对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价值资源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及珍稀濒危和优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结果表明,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药用植物种类共有35科、87属、116种,其多样性特征明显,在科属种、地理分布、生活类型、药用部位、药效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保护区内有珍稀濒危药用植物8种,隶属6科、7属,重点介绍5科6种具开发利用价值的主要优势药用植物,并就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提出了几条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冀北山地的过渡地带,北连坝上高原,地处滦河水系的上游地区.该保护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植物种类繁多.据初步调查蕨类植物有22种,隶属于12科14属,分别占河北省蕨类植物总科数的57.14%、总属数的38.89%、总种数的22.49%.该保护区蕨类植物以温带性质成分为主,无热带性质的成分,这与该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叙述了该保护区蕨类植物的生境、分布类型以及资源利用等情况.  相似文献   

15.
经野外调查和资料整理,对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358种,隶属于47科109属,其中所含种数超过10种以上的有9科,占该区蕨类植物种类总数的65.28%,所含种数超过5种的属共有24属,占总种数的56.94%;根据蕨类植物的地理分布,本区蕨类植物科、属、种的热带成分分别占非世界分布类的68.08%、73.64%、44.76%,表明本区蕨类植物区系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同时该区有80种中国特有分布种,并形成了以该区为分布点的6种广东特有种;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粗齿桫椤(A.denticulatea)、大黑桫椤(A.gigantea)、小黑桫椤(A.metteniana)、黑桫椤(A.podophylla)、桫椤(A.spinulosa)等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应加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摸清重庆市梁平区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并对该地区中药资源的发展与保护提出建议,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鉴定和查阅相关文献,对湿地公园药用植物的组成、药效、药用部位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共有维管植物127科409属706种.其中药用植物共计87科136属159种,占维管植物总种数的22.52%,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豆科、苋科、禾本科、伞形科、唇形科、大戟科,占湿地公园药用植物总资源的33.33%;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的有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种;外来入侵植物共有27种,占总种数的3.82%;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多集中于全草和根,分别占药用植物总种数的40.25%、23.27%.结论:梁平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内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深入开发研究价值,应加强对该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从而促进梁平区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拥有长江中上游保存较为完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种子植物区系具有以下特征:区内有种子植物166科803属1 565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达139科550属1 023种;科、属组成的优势现象明显,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23科,所含属、种数分别占总属数和总种数的56.36%和62.85%,含5种以上的19个优势属所含的种数占总种数的15.74%,这些科、属在该区系组成中占明显的主导地位;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热带成分优势明显,体现了由热带性质向温带性质的过渡性特征.缙云山在种子植物物种数量及分布区类型上都较为丰富,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并就该保护区植物资源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药用两栖类、爬行类动物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药用两栖类、爬行类动物资源2纲3目4科7种,其中,药用两栖类动物1目1科2种;药用爬行类动物2目3科5种,均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动物。此次调查进一步明确了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类、爬行类动物资源的种类、生态特点和药用价值,并提出了今后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药用种子植物1125种(包括变种、变型),隶属于167科,529属.本文统计分析了上述药用种子植物的区系组成,并对其保护提出了初步建议.分析结果表明:167科中,单种科共有42科,占总科数的25.15%;大型科只有菊科和蝶形花科,分别含43属、66种和24属、53种;从科的数量看,寡种科与小型科是本区的主导科.529个属中,单种属278属,占总属数的52.55%,所占比例最大,但其所含种数则只占总种数的24.71%;占主要地位的是寡种属和少种属.529个药用种子植物属可以划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其中热带分布及其变型共有228属,占47.80%(除世界分布型).温带分布及其变型共238属,占49.89%.中国特有分布11属,占总属数的2.31%.对井冈山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遵循可持续利用的准则,加强研究,尽快建立药用植物信息系统,强化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药用植物的种类、科属构成和生活型等方面对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药用维管束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有药用维管束植物97科260属407种,分别占仙人洞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维管束植物资源总科、属、种的89.81%、65.16%、48.98%.本文分析了仙人洞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并对药用维管束植物的保护开发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