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通过CBCT骨性配准方式在研究宫颈癌外照射中两种体位固定方式影响附近各正常器官受照剂量体积比的差异。宫颈癌患者60例分两组,每位患者照射总剂量均为50Gy,常规治疗组采用仰卧位体架治疗床和热塑体膜固定,对照组采用俯卧位体架治疗床和热塑体膜固定,放疗开始前5次要求连续进行CBCT扫描,利用骨性标记在线与计划CT图像匹配,记录附近正常器官小肠、直肠、膀胱、股骨头的受量情况。两种体位固定方式,只要认真按要求摆位,通过CBCT在线校正误差,摆位误差可以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对照组小肠V30,膀胱、直肠、股骨头V50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实验表明俯卧位体架床加热塑膜固定治疗宫颈癌能更好地适合靶区的形状,容积调强效果更高,同时大幅度降低附近重要器官的平均照射剂量,临床上宫颈癌应用俯卧位进行放疗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如何更准确地使用真空袋固定盆腔野放疗摆位的方法,并比较不同体位固定方式的优劣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随机抽取20例盆腔野放疗恶性肿瘤患者并分为二组:传统的用真空袋固定患者臀部和腰部组和用真空袋固定双下肢组。放疗前先采集患者定位正、侧位片XR像或TPS输出的DRR像为参照,并与治疗过程中利有EPID实时采集的同样大小的验证图像对比,通过计算机专用对比软件测量摆位误差。结果与传统的用真空袋固定患者臀部和腰部法相比,用真空袋固定双下肢法明显减少了前后和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P<0.05),以前后方向为更显著;而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也明显得到了改善(P<0.05);摆位误差的总体率明显下降。结论在盆腔野放疗摆位中,真空袋固定双下肢法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如何更准确地使用真空袋固定盆腔野放疗摆位的方法,并比较不同体位固定方式的优劣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随机抽取20例盆腔野放疗恶性肿瘤患者并分为二组:传统的用真空袋固定患者臀部和腰部组和用真空袋固定双下肢组。放疗前先采集患者定位正、侧位片XR像或TPS输出的DRR像为参照,并与治疗过程中利有EPID实时采集的同样大小的验证图像对比,通过计算机专用对比软件测量摆位误差。结果与传统的用真空袋固定患者臀部和腰部法相比,用真空袋固定双下肢法明显减少了前后和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P〈0.05),以前后方向为更显著;而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整个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也明显得到了改善(P〈0.05);摆位误差的总体率明显下降。结论在盆腔野放疗摆位中,真空袋固定双下肢法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腹膜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运用于体胸腹部肿瘤放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实施胸腹部放疗患者30例采用Med Tec胸腹膜加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完成放射治疗,另随机抽取30例胸腹部放疗患者实施非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指用沙袋、胸腹带体位固定完成放射治疗),通过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数字影像DRR图象及模拟定位机摄片与放疗投照前、后射野验证片上的相关点的偏移情况与对照组测量比较,探讨采用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完成放射治疗过程的误差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可控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自主移动,有效控制定位与摆位的误差。结论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的偏差明显少于非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腹膜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运用于体胸腹部肿瘤放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实施胸腹部放疗患者30例采用Med Tec胸腹膜加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完成放射治疗,另随机抽取30例胸腹部放疗患者实施非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指用沙袋、胸腹带体位固定完成放射治疗),通过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数字影像DRR图象及模拟定位机摄片与放疗投照前、后射野验证片上的相关点的偏移情况与对照组测量比较,探讨采用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完成放射治疗过程的误差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可控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自主移动,有效控制定位与摆位的误差.结论 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的偏差明显少于非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腹膜真空袋体位固定技术运用于体胸腹部肿瘤放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实施胸腹部放疗患者30例采用Med Tec胸腹膜加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完成放射治疗,另随机抽取30例胸腹部放疗患者实施非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指用沙袋、胸腹带体位固定完成放射治疗),通过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数字影像DRR图象及模拟定位机摄片与放疗投照前、后射野验证片上的相关点的偏移情况与对照组测量比较,探讨采用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完成放射治疗过程的误差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可控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自主移动,有效控制定位与摆位的误差。结论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的偏差明显少于非胸腹膜真空袋成型体架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疗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在图像引导精确放疗中kVCBCT是校正病人摆位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生成清晰的三维病人解剖图像.笔者讨论了多自由度病人摆位问题.提出了肿瘤靶区质心、治疗计划CT图像坐标系原点、CBCT图像坐标系原点三点的重合对于校正病人摆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笔者还提出一种新的坐标系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千伏级锥形束CT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的监测及分析鼻咽癌(NPC)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物理剂量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鼻咽癌患者5例。应用医科达Synergy肿瘤治疗系统IGRT-CBCT(Conebeam CT,CBCT),每次照射钱获取X线容积图像(XVI),将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靶中心匹配。获得x(左右)、y(头脚)、z(腹背)方向误差,并通过Pinnacle治疗计划系统研究误差在鼻咽癌放疗中对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分别为(-0.55±1.14)mm、(-0.20±2.52)mm、(-0.56士1.18)mm,GTVnd总剂量变化范围0.29—11.54%,GTVnx为-0.27~0.54%,左晶体为-11.95~0.10%,右晶体为-18.27— -0.04%,脊髓为-0.15~8.35%,脑干为-5.50—6.15%。结论:鼻咽癌IMRT具有一定程度的摆位误差。在KV—CBCT系统下进行实时摆位误差纠正,可进一步降低摆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提高摆位精度。并提高靶区及周围器官所受计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对比、定量分析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IMRT)和常规二维放疗(2D-CRT)时靶区及各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特点,从剂量学角度观察和比较二种不同放疗技术治疗鼻咽癌的优劣及其临床意义,为鼻咽癌IMRT应用展示剂量学优势。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采用此二种不同放疗技术的90例鼻咽癌患者,收集比较两套计划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物理剂量数据,如:Dmax、Dmin、Dmean、D95、V95、CI、HI、危及器官限制剂量。结果:两组计划对肿瘤靶区(PGTVnx、PGTVnd、PGTVrpn)范围的覆盖均无明显差别(P0.05)。鼻咽癌高危靶区PCTV1的D95%、V95%、HI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对靶区覆盖更好,剂量分布更均匀。PCTV2的Dmin、Dmean、D95%、V95%、CI、HI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2D-CRT无论在靶区覆盖程度、适形度、均匀性均较差,靶区范围内存在低剂量区。IMRT计划中脑干、垂体、颞叶、颞颌关节、腮腺受照剂量显著低于常规二维放疗(P0.05)结论:从剂量学上分析,IMRT可以使各个靶区得到足够、均匀的剂量分布,周围正常组织得到较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放疗中几种不同的下肢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要进行进行下肢放疗的患者分为A,B,C,共3组,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进行放疗。A组8人采用体模固定;B组8人采用“T“形脚掌固定架固定;C组8人未采用外固定装置,由患者自我控制。A组与B组采用CT模拟定位,做3D放疗计划。C组患者在模拟定位机下确定放疗等中心点.并拍定位片,医生在定位片上确定放疗靶区,计划系统对确定好靶区的定位片进行点扫描,制定其MLC形状。3组计划制定好后利用DICOM图象传送系统传到加速器,放疗前对准标记好的激光定位线,拍验证片(每周一次),每次放疗完后立即进行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或TPS三维重建射野图进行测量比较。放疗过程中观察3组的皮肤反应。结果:A组患者放疗后的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大部分患者未出现移位,B组与C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C组最大移位可达2CM.A组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的比较等中心点平均位移2.8MM;B组平均为2.5MM;C组平均为6MM。B组与C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皮肤反应。A组出现1例放射性皮炎2级。结论:体膜与“T“形脚掌固定架能很好的固定患者的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放疗中几种不同的下肢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要进行进行下肢放疗的患者分为A,B,C,共3组,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进行放疗。A组8人采用体模固定;B组8人采用"T"形脚掌固定架固定;C组8人未采用外固定装置,由患者自我控制。A组与B组采用CT模拟定位,做3D放疗计划。C组患者在模拟定位机下确定放疗等中心点.并拍定位片,医生在定位片上确定放疗靶区,计划系统对确定好靶区的定位片进行点扫描,制定其MLC形状。3组计划制定好后利用DICOM图象传送系统传到加速器,放疗前对准标记好的激光定位线,拍验证片(每周一次),每次放疗完后立即进行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或TPS三维重建射野图进行测量比较。放疗过程中观察3组的皮肤反应。结果:A组患者放疗后的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大部分患者未出现移位,B组与C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C组最大移位可达2CM.A组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的比较等中心点平均位移2.8MM;B组平均为2.5MM;C组平均为6MM。B组与C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皮肤反应。A组出现1例放射性皮炎2级。结论:体膜与"T"形脚掌固定架能很好的固定患者的下肢,确保放疗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放疗中几种不同的下肢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要进行进行下肢放疗的患者分为A,B,C,共3组,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进行放疗.A组8人采用体模固定;B组8人采用“T“形脚掌固定架固定;C组8人未采用外固定装置,由患者自我控制.A组与B组采用CT模拟定位,做3D放疗计划.C组患者在模拟定位机下确定放疗等中心点,并拍定位片,医生在定位片上确定放疗靶区,计划系统对确定好靶区的定位片进行点扫描,制定其MLC形状.3组计划制定好后利用DICOM图象传送系统传到加速器.放疗前对准标记好的激光定位线,拍验证片(每周一次),每次放疗完后立即进行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或TPS三维重建射野图进行测量比较.放疗过程中观察3组的皮肤反应.结果:A组患者放疗后的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大部分患者未出现移位,B组与C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C组最大移位可达2cM.A组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的比较等中心点平均位移2.8MM;B组平均为2.5MM;C组平均为6MM.B组与C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皮肤反应,A组出现1例放射性皮炎2级.结论:体膜与“T“形脚掌固定架能很好的固定患者的下肢,确保放疗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乳腺癌行保留乳房的肿瘤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则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随访1~61月,中位随访24月,保乳组中1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65);死亡2例,死亡率3.07%(2/54).结论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综合疗法,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生存率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乳腺癌行保留乳房的肿瘤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则替代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随访1~61月,中位随访24月,保乳组中1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65);死亡2例,死亡率3.07%(2/54).结论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综合疗法,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生存率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放疗中几种不同的下肢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要进行进行下肢放疗的患者分为A,B,C,共3组,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进行放疗。A组8人采用体模固定;B组8人采用“T”形脚掌固定架固定;C组8人未采用外固定装置,由患者自我控制。A组与B组采用CT模拟定位,做3D放疗计划。C组患者在模拟定位机下确定放疗等中心点,并拍定位片,医生在定位片上确定放疗靶区,计划系统对确定好靶区的定位片进行点扫描,制定其MLC形状。3组计划制定好后利用DICOM图象传送系统传到加速器。放疗前对准标记好的激光定位线,拍验证片(每周一次),每次放疗完后立即进行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或TPS三维重建射野图进行测量比较。放疗过程中观察3组的皮肤反应。结果:A组患者放疗后的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大部分患者未出现移位,B组与C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C组最大移位可达2CM。A组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的比较等中心点平均位移2.8MM;B组平均为2.5MM;C组平均为6MM。B组与C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皮肤反应,A组出现1例放射性皮炎2级。结论:体膜与“T”形脚掌固定架能很好的固定患者的下肢,确保放疗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6.
观察早期乳腺癌行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本次时间选取2018年1-12月内,对象选取早期乳腺癌患者60例,均根据入院顺序分组,2组各30例。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控制组,采用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实验组。比较两个组别手术指标、疗效、并发症情况以及生活质量。两个组别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等对比发现P0.05,说明二者表现出了明显差异。两个组别总优良率(实验组93.33%VS控制组70.0%)对比发现P0.05,说明二者表现出了明显差异。两个组别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6.67%VS控制组20.0%)对比发现P0.05,说明二者表现出了明显差异。两个组别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发现P0.05,说明二者表现出了明显差异。针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乳腺癌保乳手术治疗效果显著,即具有美观度好、并发症少、创伤小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优势.方法 7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调强放疗组(IMRT)35例,常规放疗组(CRT)35例.IMRT组靶区为鼻咽肿瘤、咽旁间隙和颈部淋巴区,放射剂量DT 70 Gy;CRT组采用面颈联合野加颈部切线野照射,原发灶根治量为DT 70~72 Gy,颈部预防治疗量DT 50 Gy.结果 IMRT组和CRT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3%和85.7%,口腔黏膜反应Ⅳ级两组分别为0例和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比常规放疗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遗传算法的γ刀治疗计划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γ-刀治疗计划优化。该算法可用于优化肿瘤区靶占煌位置、准直器大小各靶点权重等主要放疗参数,从而达到肿瘤区内剂量分布均匀而又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的目的,若干病例的计算结果表明,该优化算法可以使等剂量线与肿瘤轮廓线达到很好的吻合并能够有效地保护正常组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直肠癌术后放疗中静态调强放疗(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Ⅱ~Ⅲ期直肠癌术后放疗患者分别进行双弧VMAT和7野IMRT的计划设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靶区剂量分布以及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MRT和VMAT治疗计划的治疗剂量均能满足临床要求.IMRT和VMAT计划的适形指数(CI)及均匀指数(H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MRT和VMAT计划的正常组织如小肠、膀胱、骨盆和股骨头的剂量均相似.IMRT和VMAT计划的平均机器跳数分别为581.80和960.37(P=0.001),相应的治疗时间分别为558 s和170 s(P=0.003).结论直肠癌VMAT和IMRT计划均可满足患者临床要求,采用VMAT计划的患者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治疗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调强放疗与3D-CRT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35例胃癌术后患者,其中,20例采用调强技术行放疗,15例采用3D-CRT,放疗同期口服卡倍他滨,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评价毒副反应及近期疗效.结果调强放疗剂量分布优于3D-CRT技术,近期总体有效率达到65.00%,疾病控制率达到85.00%,较3D-CRT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骨髓抑制方面差异不大,但在胃肠道毒性方面调强放疗组则明显优于3D-CRT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放疗具有明显的靶区剂量分布优势,由此可以明显减少周边脏器的照射计量,降低对正常脏器的影响.本研究证实胃癌术后调强放疗与同期化疗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