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并且观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对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诊断为疣状胃炎的患者共131例,检测其感染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并将HP检测为阳性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雷贝拉唑治疗,而治疗组52例患者在雷贝拉唑的基础上联合抗生素给予根除HP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疣状胃炎患者感染幽门幽门螺旋杆菌的阳性率为77.86%,对HP阳性的患者分组治疗后,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2.7%,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8.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实验,疣状胃炎的发生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有助于疣状胃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自1982年Warren和Marshll从患者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窦粘膜组织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P)至今已十余年。近年来大量的研究提示,HP与诸多慢性胃病有相关性。本组对,内镜检出的204例胃隆起性病变者(GPL)同时做活俭找HP,以探讨HP与胃隆起病变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1.1对象420例病人,有上腹部不适的胃镜检查者。男性176例,女性评例,男女之比2.75:1,年龄18-76岁,平均48岁。其中经病理证实为胃癌92例,息肉样腺癌40例,炎性息肉48例,疣状胃炎70例。胃外压迫的胃隆起性病变来统计在内。全部病例在2周内均未使用过抗HP药物。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镜下不同病理活组织组合反映胃黏膜病情的效果.方法收集行无痛胃镜检查的536例患者,依据修订版悉尼系统标准中建议的采集胃体大弯(A1)、小弯(A2)、胃角(B1)、胃窦大弯(C1)、小弯(C2)5个部位的病理组织,参照胃炎评价标准(OLGA)和胃黏膜肠化生评价标准(OLGIM)进行分期.分析4处、3处、2处病理组织的不同组合方式与5处病理组织评价准确性的一致性.结果胃窦小弯黏膜萎缩及肠化生发生率明显高于胃窦大弯、胃体小弯和大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角黏膜萎缩及肠化生明显高于胃体小弯和大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体小弯、胃窦大弯黏膜萎缩及肠化生明显高于胃体大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5处病理组织活检在OLGA,OLGIM分期一致性最高的4处病理组织活检组合为胃体小弯、胃角、胃窦大弯和小弯组合,一致性为99.0%,98.1%;3处病理组织活检组合为胃体小弯、胃角、胃窦小弯组合,一致性为93.5%,93.1%;2处病理组织活检组合为胃体小弯、胃窦小弯组合,一致性为77.9%,77.5%.结论胃体小弯、胃角、胃窦小弯3处病理组织活检组合能够以较少的取材较为准确地反映胃黏膜病变情况,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分析幽门螺杆菌(Hp)与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之间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2016年经胃镜确诊为胃息肉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镜下分型、病理分型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130例患者中,炎性息肉88例(占68.21%),增生性息肉33例(25.58%),胃底腺息肉7例(4.65%),低分化腺癌2例(1.55%)。胃息肉患者以41-70岁年龄组为主(80%),息肉多位于胃体、胃窦(73.08%),病理类型以炎性与增生性息肉为主(80.76%),增生性息肉与炎性息肉的好发部位差异显著。全部息肉检出患者中Hp感染60例(46.15%),其中炎性息肉47例(占Hp感染息肉患者的78.33%),与增生性息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本组病例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发生率高,好发年龄为41-70岁,炎性息肉好发于胃窦,增生性息肉好发于胃体。炎性息肉患者Hp感染率高,根除Hp的治疗可能抑制炎性息肉的发生。由于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尚不具有代表性,Hp与胃息肉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恶性淋巴瘤的 X线表现 ,提高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 :本组选择经气钡双重造影检查 ,X线征象较典型的胃恶性淋巴瘤 7例 ,其中男性 5例 ,女性 2例 ,全部经胃镜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病变发生在胃窦部 5例 ,胃体部 1例 ,胃底部 1例。息肉结节型 3例 ,较大溃疡型 2例 ,肿块型 2例。结论 :气钡双重造影结合内窥镜及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胃恶性淋巴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胡彩平  罗正武 《科技资讯》2010,(24):232-232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病原因及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分析了328例胃镜检查和临床资料。结果:在328例胃镜检查中,诊断为慢性胃炎者202例,其中胆汁反流性胃炎52例,占胃炎总数的25.7%。结论:内镜下见到胃腔内有大量含有胆汁的胃液(粘液湖黄染)或胃壁上附有较多含有胆汁的粘液或内镜下见到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呈泡沫样或水流样从幽门口反流入胃内;胃粘膜充血、水肿,呈弥漫性暗红色改变,越接近幽门其程度越严重;幽门口充血、水肿、变形或关闭不良。全部病例治疗原则:投予胶体果胶铋与吗叮啉口服,合并十二指肠疾病者加服奥美拉唑,合并胆石症胆囊炎者给予阿莫西林或头孢类胶囊口服,对HP阳性者常规抗HP治疗。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糜烂性胃炎合并消化性溃疡289例,占同期糜烂性胃炎884例的32.7%.其中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11例(23.9%).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90%.提示胃酸过高又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糜烂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共同的发病因素.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最重要手段.采用抗酸、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粘膜保护剂以及微波凝固等综合疗法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印戒细胞癌的病理形态特点,误诊和漏诊的防范.方法:对近年诊断的50例胃印戒细胞癌的相关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0例中有35例发生于胃窦、胃角,占70%,13例为弥漫浸润型,占26%.经典型印戒细胞和大印戒细胞多位于粘膜浅层,而小印戒细胞多位于深部.29例癌旁粘膜腺体有肠化及球样异型增生.结论:印戒细胞癌好发于胃窦及胃角,易形成弥漫浸润;分化程度不同的肿瘤细胞在分布区位上有一定的规律性;诊断中须与黄色瘤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肌间神经节细胞、浆细胞等仔细鉴别;癌旁粘膜腺体上皮有球样异型增生,支持球样异型增生是印戒细胞癌的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4年中经胃镜或(及)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病例,就胃癌发病情况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青年人胃癌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好发于胃窦、胃角、胃体,组织病理学类型以差分化癌为主,中老年胃癌男性高于女性,好发于胃体,贲门胃底,组织病理学类型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两组胃癌组织病理学类型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青年胃癌恶性程度高于中老年胃癌。  相似文献   

10.
对纳氏测氨法尿素酶试验(NUT法)进行半定量标准化后,进一步建立了纳氏测氨半定量诊断人胃粘膜中幽门螺杆幽(HP)感染程度的方法,使NUT法可同时用于定性及半定量诊断HP感染及感染程度.对经过半定量检测的350例患者作分析,显示轻、中、重度感染比率分别为54.6%、34.0%及11.4%,另对其中18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进行病变程度与HP感染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变程度与HP的感染程度呈明确的正相关性(p<0.05),提示胃部疾病的恶性演变尚与感染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4年中经胃镜或(及)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胃癌病例,就胃癌发病情况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青年人胃癌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好发于胃窦、胃角、胃体,组织病理学类型以差分化癌为主,中老年胃癌男性高于女性,好发于胃体,贲门胃底,组织病理学类型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两组胃癌组织病理学类型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青年胃癌恶性程度高于中老年胃癌.  相似文献   

12.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学特点, 探讨早期胃癌病理学诊断及形态学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江汉大学附属医院1988 ~ 2003年手术切除经病理诊断确诊有完整资料的早期胃癌24例,分别观察肿瘤的发生部位、肉眼分型 、浸润深度、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类、多灶性、伴随病变以及淋巴结转移程度等各项病理学指标.结果:早期胃癌好发于胃窦区及小弯侧,溃疡型多见;粘膜内癌的瘤灶小于粘膜下癌;组织学分类以管状型腺癌为主,常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相伴随;4例早期胃癌呈现多灶性; 全组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29.2%.结论:① 详细规范的病理学检查对早期胃癌的病理学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②早期胃癌的浸润深度、肿瘤大小、伴随疾病及淋巴结转移的数据是早期胃癌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与胃粘膜相关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了27例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中幽门螺杆菌(Hp)、淋巴滤泡分布以及胃MALT淋巴的发生机理。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分析。结果:胃MALT淋巴瘤表面有HP25例(92.6%),肿瘤旁粘膜有HP24例(88.9%),明显高于对照组。胃MALT淋巴瘤HP阳性定量多为2-3级6肝MALT淋巴均有淋巴滤泡,其中14例见于胃窦部,例见于胃体部,有淋巴滤泡HP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目前已经证实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与胃癌、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全球范围共同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的进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幽门螺旋杆菌产生的耐药性已经成为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重要影响原因。为了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失败率,众多学者在不断研发新的治疗方案,该篇将综述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方案的新进展,为临床上的治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胃肠道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患者,经手术或病理活检确诊为胃肠道肿瘤,回顾分析其临床以及彩超诊断资料。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病理确诊,3例为胃淋巴瘤、4例为小肠平滑肌肉瘤、3例为胃部平滑肌肉瘤、7例为空结肠恶性间质瘤、13例为胃结肠腺癌,其中2例结肠腺瘤漏诊,彩超定位及定性诊断准确率均为93.3%。结论彩超用于胃肠道肿瘤的诊断,具有操作简便、患者的痛苦小且诊断符合率较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小汗腺汗孔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16例小汗腺汗孔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小汗腺汗孔瘤常发生在肢端,临床表现多样,易于误诊,组织病理学特点为缺乏胞浆的立方细胞增生,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与周围界限清楚.结论:发生在肢端红色或疣状结节,病史较长,临床如怀疑汗孔瘤诊断时,采取手术切除及病理活检的方式是最好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我院自1991年10月开始应用日本生产的潘大克司EG—2901电子胃镜.共检查患者3900例,现将得结果及初步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900例中男性3128例,女性772例,年龄6~72岁,术前准备及进镜方法与纤维胃镜相同.内镜检查结果:共检出食道疾病285例,占总列数7.31%;慢性胃炎共检出2357例,占总列数60.43%;以胃窦部多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423例,占总列数10.84%,胃癌296例占总列数7.59%,其它胃良性病变约占13.83%.  相似文献   

18.
大理地区白族、汉族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白族与汉族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差异性,为防治白族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填补国内空白.方法:对1025例大理地区白族、汉族人群,经电子胃镜检查取胃窦粘膜3~5块,溃疡、癌肿者在不同部位取2~3块粘膜作病理检测及HP(幽门螺杆菌检测).关于HP检测,取经检组织作HPUT(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同时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P-IgG,两项检测HP均阳性为HP感染.结果:1025例中,HP阳性631例,阳性率为61.5%.白族感染率为62.3%,汉族感染率57.8%,)二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本研究认为大理地区白族、汉族HP感染与民族和饮食习惯,年龄的关系与国内外报道相符.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大体及组织学方法观察了产自广东省云浮市野生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的胃和肠道。棕果蝠的胃具有食果蝙蝠的特征,即具有管状的胃底盲囊以及发达的贲门前庭和幽门部。本研究将棕果蝠的胃划分为4个部分:即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幽门部,幽门部又进一步分为降段和升段。在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的降段黏膜全部为胃底腺被覆,而在幽门部的升段分布有幽门腺。在幽门括约肌周边没有十二指肠腺分布。棕果蝠肠管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和空-回肠。十二指肠较发达,总长约10 cm,可分为前水平部、前曲、降部、后曲和升部。肠绒毛为纵向平行的嵴状或板状,个别例为叶片状。未见十二指肠腺。空-回肠较长,约36~48 cm,其黏膜形成纵向嵴状或板状。大肠较发达,总长约14 cm,包括前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直肠,不含盲肠和阑尾。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根据临床疑难问题提出“碱性反流性胃炎的机理和治疗”的研究课题,以鼠为实验动物,用小金属弹簧固定幽门,造成幽门持续扩张并失去抗反流功能。通过测定胃内pH值,甘氨胆酸及粘膜病理确定模型成功,国内尚未见同类报告。该研究还首先应用普瑞博思和熊去氧胆酸对照组进行对比,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