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项研究采用甘肃地震台网近6年来28407例地震的定位结果,采用透明度叠加技术,逐年展示了地震在空间上的分布密度,并对密度分布演化特征与中强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高密度区域与活动断裂在地理位置上是吻合的;持续多年的高密度地区意味着一个可能的孕震区域,6年来祁连-门源一带持续的高密度态势与2016年1月门源Ms6.4级地震的时空关系支持了以上推测。本项研究结果对于甘肃地区地震活动性研究、发震机理研究以及地震预测探索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项研究以2009-2012甘肃地震台网的观测数据为依据,研究了华亭地震和平凉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估计了发震断层,并通过地震波形特征和频谱分析,展示了两个区域地震记录特征。研究结果对于这一地区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及发震机理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发生Ms6.4特大地震,此次地震为甘肃周边地区继2013年岷县Ms6.6地震以来最大地震,根据国家测震台网地震目录正式报告,主震发生后一个月时间内国家测震台网总共记录了1882次余震目录,本文利用青海测震台网地震目录,分别以最大曲率法与最大似然法分析计算了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Ms6.4级地震余震序列最小完整性震级M_C与地震活动性b值,得到青海测震台网在门源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_L0.5,地震活动性b值为0.87左右,继而分析青海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与门源地区未来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4.
徐延武 《科技信息》2013,(1):493-493
<正>以吉林省西部、内蒙兴安盟和黑龙江齐齐哈尔地区(北纬42°-48°,东经119°-128°)为研究区域,应用地震活动指数(L)对该区域进行地震预测预报。经过近十年的跟踪应用,认为该方法实用性较强,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吉林西部及邻近地区位于松辽断块和大兴安岭隆起带交汇处,区域主要活动构造有:嫩江断裂带、第二松花江断裂带、洮儿河断裂、大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2022年门源Ms6.9地震发生后第一周期内震区断层视向地表形变特征,预测震区地震活动趋势,本文在综合震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D-InSAR技术获得门源Ms6.9地震发生后第一周期内视向地表形变图,确定了第一周期内震区断层视向形变特征。结果表明:门源地震发生后震区第一周期内托莱山断裂东段南侧视向地表形变最大形变量为1.5 cm。冷龙岭断裂南侧整体视向形变为抬升,形变最大值为1.8 cm,并具有沿冷龙岭断裂向东滑动的特征。冷龙岭断裂北侧自西向东地表形变表现为抬升,抬升的形变最大值为3.9 cm,这一抬升状态停止于Ms5.2和Ms4.5余震发生位置,地表形变转变为沉降,沉降的形变最大值为-1.8 cm,认为是由于冷龙岭断裂北侧先发生了视向的沉降变形后对滑动前进方向视向抬升变形区域进行挤压,促使其再次产生视向地表抬升形变。综合第一周期内地表形变特征、长时间余震分布情况和冷龙岭断裂运动方向认为,在冷龙岭断裂北侧、肃南—祁连断裂南侧及冷龙岭断裂东部金强河—毛毛山—老虎山断裂等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6.
以宕昌县及其周边150km范围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域内地震地质资料及地震活动性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地震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环境,表明该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较复杂,属于断裂活动强烈区域,强震活动自1880年来有三个活跃期,弱震自1970年来有两个活跃期,在时间上与强震活动的后两个活跃期相对应,稍有滞后,弱震及强震活动规律均显示自1982年以来该区域处于地震活动的活跃期,并将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内呈持续活跃状态,正确认识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水平与特点对该区域防震减灾事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利用数盒子法系统研究了重庆地域4个地震构造区的地震时间结构,对各构造区1993-2015年地震目录进行了广义维数Dq和多重分形谱f(α)的计算,并与单一Dq—t时程动态曲线进行了对比.综合分析表明:(1)重庆地区中强地震发生前后,地震时间结构的Dq—q曲线和f(α)—α曲线大都出现异常形态;(2)重庆地域地震构造发育和形成与基底断裂活动性有关,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越复杂,地震活动越强烈的地区,Dq值越大,对应的震级也越大;(3)各构造区单一分形Dq时程动态曲线的异常不一,在描述地震时间分形特征上有局限,但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岷县150km范围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该区域的地震地质资料及地震活动性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地震构造特征和活动环境,结果表明该区域地震构造环境复杂,断裂活动强烈,强震活动自1885年来有三个活跃期,弱震自1970年来有两个活跃期,在时间上与强震活动的前两个活跃期相对应,弱震及强震活动规律均显示自2003年以来该区域进入地震活动的活跃期,并将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内呈持续活跃状态,正确认识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水平与特点对该区域防震减灾事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准确、及时掌握地震讯息,对云南地区2001至2014年地震数据进行了分析,探明了该区域断裂带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该地区有大约52.64%的地震发生在以20km为半径的断裂带缓冲区内,中强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断裂带10km缓冲区内;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中甸大理地震带和小江地震带,且在两组断裂带交汇处地震发生频率很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鄂东襄樊-广济断裂黄州段的地质构造、第四纪活动性、地震活动和现今地壳变形的分析,综合判定该段断裂的活动性和构造特征。该断裂是中国东部地区典型的弱-中等活动断裂。采用地震构造类比法和矩震级经验关系,综合评估了断裂的未来可能最大发震震级为6. 0级;利用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资料,建立了按500 a归算的震级-频度关系,采用泊松概率模型,计算得到襄樊-广济断裂黄州段未来50~200 a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和发震概率等定量参数。该成果可为区域地震危险分析及工程抗震设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滇南、滇西南地区14个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5年1月至2010年9月间的ML≥2.5级地震数字波形资料,采用Aki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台站周围50 km范围内共283条地震记录的尾波Qc和Q0值.结果表明:滇南地区尾波Qc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c(f)=65.7 f0.83;滇西南地区Qc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c(f)=64.5 f0.903(沧源台除外).两区域平均Q0值相比云南其他构造活动强烈区域的Q0值稍高,但相比其他区域仍然偏低,属于较高构造活动地区.尾波衰减Qc-1值变化与云南武定地区和施甸地区的结果比较接近,具有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较频繁的低Qc值特征.  相似文献   

12.
首先简要介绍了模糊分维的概念与确定方法.然后以郯-庐大断裂南段(北纬30°-40°)的地震活动时间,空间分布为基础,研究了这一区域受到地震影响的模糊时间,空间分维特征,并用模糊分维划分受到地震活动的高潮期和探索强震前的中长期测展学前兆异常指标.结果表明未来10年是呈上升趋势的时期,为受到地震活动影响的高潮期.  相似文献   

13.
云南是我国多震省份之一,从有记载的地震记录中云南地区多次发生震级5.0以上的地震,云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内有许多大的断裂带纵横交错,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地震活动强烈,地震主要沿NE、NW和NS三组地震带分布。该地区的主应力轴方向为NNW,由西藏东部的岩壳向东南的推挤造成。余震的空间分布情况体现了区域自身的特点,同时更应注意的是与震区构造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文章讨论了70-80年云南发生的Ms﹥7.0级强震余震活动序列同震区构造的相关活动性特征来说明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多年来对旱震关系、强震活动有序性及强磁暴组合法的地震预测探索,就川、甘、青、陕,特别是四川阿坝州地区的地震活动连续3年的研究做了简要的回顾,披露了在汶川地震前的2005 年12 月8 日向中国地震局提交的“关于加强川甘青交界地区强震短临监测和分析预报应急工作的紧急建议”要点。  相似文献   

15.
用能流密度法研究昆明地区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能流密度法,计算昆明及其周边部分地区(236°N~270°N,1015°E~1045°E)地震释放的能量,得到该区域能流密度对数值的等值线图.分析图形获得各时间段地震能量释放情况,研究了能量释放的区域、强弱,周期及其变化趋势,获得研究区域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域已经进入地震活动强烈时期.讨论能流密度图在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和地震预报中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安徽地区在2009年至2015年间发生了多次中等强度地震,该研究作者应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蒙城台2008年至2015年地磁资料进行处理,在研究蒙城台P(Z)值的异常变化与该台周围地震关系的基础上,给出映震异常的定量指标及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前后的星载ALOS合成孔径雷达(syll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图像,提出双闽值极大期望与Markov随机场方法(two thresholds expectation maxmum and Markov random field,2EM—MRF),以北川县地区为例,自动检测这次地震导致地表变化而产生散射增强、减弱、不变的3类特征区域,作为地震区域地表变化的自动划分归类.借助Google Earth地形图工具,可即时多视角动画地展示地震产生的地表变化区域状况.识别结果也与可见光照片作了对照与分析.研究表明,建立高分辨率全极化SAR多源与多时相遥感与对地观测是全天候监测自然灾害的有效手段,本方法可有进一步的延伸.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1969年以前的地震数据为数据源,进行点密度分析,描绘全国地震发生的密度特性;并基于距离利用最近邻分析法和Ripley's K函数法进行统计分析,定量刻画全中国(包含台湾岛及南海)、仅大陆部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三个不同区域的地震灾害空间分布格局;此外,单独对6.5级以上地震进行点格局分析,为地震空间分布的研究提供参考。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数据点的分布,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分布位置以及震级做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震多为构造地震,分布范围广且具有地区差异性,地震点有显著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9.
昌化-普陀断裂构造遥感分析及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影像从宏观上反映活动断裂的影像全貌,还能动态地研究活动断裂的发生、发展及时空演化规律.本文以昌化-普陀断裂为例,利用遥感构造分析技术对其构造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解译和识别.采用图像增强与融合等处理方法,增加了图像的立体感,提高了遥感影像清晰度和解译精度.同时通过收集区域重力资料、浅层人工地震资料以及断裂附近地区的钻孔资料,并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对解译的结果进行了验证,利用遥感影像判读的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性很好.本研究成果对杭州地区的大型工程建设、地震预报以及新构造运动等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1-2015年北京地区15年间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SCI论文为研究对象,以CiteSpace软件为工具,对北京地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研究机构、热点、研究前沿和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在洪涝灾害领域开展研究的机构主要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区域洪涝灾害、气候与洪涝灾害、相关活动造成的洪涝灾害以及相关基础研究为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洪涝灾害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主要为黄河、气候变化、汶川地震和递减趋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