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以来,肥料、施肥都是千百万农民最关注也是最头痛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贡献占50%左右;在农民的生产投资中,化肥的投资也占将近一半。然而,我国当前化肥的利用率却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尤其是氮肥的利用率相差10%-15%。不仅肥料的经济效益降低,而且由于肥料的损失往往造成水系、土体和大气污染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2.
寒地稻田施用土壤磷素活化剂,可以使不同磷素水平的处理增产2.5% ̄23.9%,改善土壤氮,磷化肥用量配比,可提高氮肥利用率,促进土壤磷素活化。  相似文献   

3.
合理施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介绍几种国内外施肥新技术。一、灌溉施肥法将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通过喷灌或滴灌机械,使水、肥同时进入土壤。此方法不仅可节省化肥的消耗量,还能明显地提高肥料利用率。试验表明,滴灌施肥可节省氮肥44~57%,喷灌施肥可节省11~29%。一般施肥法,氮肥利用率只有50~70%,而利用灌溉施肥,氮肥利用率可  相似文献   

4.
通过水稻优质高产精确施肥研究表明:此项技术可解决水稻化肥特别是氮肥使用量逐年增加,肥料利用率下降、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控氮增磷增钾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成穗率,促进生长和抗性,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部科技》2009,8(19):87-87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化肥作为“粮食的粮食”,对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专家预测随着对粮食刚性需求的增加,化肥的生产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资料显示,我国化肥氮素利用率只有30%~35%,大部分通过径流、渗漏和挥发等途径损失掉。由于化肥利用率低下,损失严重,既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又导致环境恶化,此问题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业发达国家,农作物对氮素化肥的利用率可达40%~45%,我国仅为30%.据统计,每年我国仅氮素化肥一项损失就达800多万吨.因此,如何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成为生产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介绍几种技巧.尿素与草酸混施 据试验,在每公顷土地施用200公斤氮肥、140公斤磷肥、60公斤钾肥的情况下,施用5公斤草酸,可使氮化细菌数量下降63%,固氮菌数量增加4.6倍,可使氮肥的利用率提高17.3%.  相似文献   

7.
《合肥科技》2006,(12):12-12
氮肥用量大、利用率低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一个突出问题。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离子束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在低成本生产控释肥技术上获重大突破,此成果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化肥生产与使用技术落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氮肥的比重最大,但直接为栽培作物吸收的利用率却很低,大部分为50—60%或更少。怎样提高氮素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我系从1976年开始与西安化工研究所协作,在鱼化公社鱼化四队、朝阳四队进行了棉花施用氮肥增效剂均三嗪的试验。通过76、77两年在小面积上进行的试验已表明它有明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年来,由于碳酸氢铵等氮素化肥用量大幅度增加,肥害不断发生,肥料利用率不高,怎样使用好氮素化肥已成为当前肥料工作上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在学习外地氮肥深施经验的基础上,于去年早、晚稻生产中进行了氮肥一次全层基施法试验,收到较好的增产效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专家估计,50年代以来,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因素中,增施肥料占40—60%。同样施化肥,但因施用技术、肥料质量、品种不同,而在利用率方面差别就很大。如发展中国家仅30%左右。现将国内外主要的施肥新动向介绍如下: 一、提高化肥利用率 1.氮肥深施国际水稻研究所研制的泥球尿  相似文献   

11.
在氮素化肥中添加硝化抑制剂(NitrifiCation lnhibitors),我国统称氮肥增效剂,抑制土壤中硝化菌的硝化作用,减少硝态氮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从而增加作物产量,国内外已有许多报导。CP、AM等产品在美国、日本已分别登记注册,在某几种作物  相似文献   

12.
寒地稻田施用土壤磷素活化剂,可以使不同磷素水平的处理增产2.5%~23.9%,改善土壤氮、磷化肥用量配比,可提高氮肥利用率,促进土壤磷素活化.  相似文献   

13.
流域中氮素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肥是农业生产中必要的营养元素,但过量施用氮肥不仅降低化肥的利用率,而且氮素流失极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氮素通过不同介质相互转化,影响着农田和水体沉积物中氮的含量,从而通过不同途径迁移转化到水体,对水环境造成污染。通过查找国内关于流域中氮素迁移转化的相关文献,对流域中氮素的形态分布、污染特征和氮素迁移转化的途径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简述了氮污染物的控制措施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化肥是一种速效性肥料,一般被作为追肥使用,对于即时补充农作物的营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化肥在土壤申溶解和挥发都很迅速。农作物往往吸收不完,因而利用率很低,损失很大。以氮肥的尿素为例,据分析,直接被农作物吸收的肥效利用率最高只达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其余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对肥料的需要,特别是对氮肥的需要数量日益增加。氮肥的生产往往满足不了农业的需要。因此,使有限的肥料吸取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就成为肥料研究的一项新的课题。为了提高氮肥的利用率,生产上采取氮肥与磷钾肥配合施用、深层施肥、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等措施。近年来国内外研制较多的缓效肥料或者叫长效肥料,即:采用有机、无机物对肥料颗粒涂层;用聚合物和化肥混合制肥,比如制成尿素甲醛肥料,离子交换树脂肥料等,也是减少肥份损失的措施。提高氮肥利用率更直接的办法是在氮肥中加入增效剂即硝化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就是能抑制土壤中硝化微生物活动的一种药剂。  相似文献   

16.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在农业生产中增施肥料,特别是增施氮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情况下所施用的氮肥有相当大一部分未被作物吸收利用而白白地损失了。这是因为常用的碳铵、尿素、硫铵等氮肥中的铵态氮经土壤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逐渐分解转化为作物不能利用的硝态氮;而硝态氮往往又被土壤中反硝化细菌还原为氮气或挥发性的氮氧化物,造成氮肥的大量损失。这样损失的氮素常可达施肥量的30%—50%。因此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就成为我国农业大发展形势下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肥对稻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在国家紫色土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上长期定位试验小区(西南农业大学校本部农场)内,进行的不同施肥处理对稻麦养分吸收利用影响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N肥能提高稻麦子粒含N量,施用P肥能提高稻麦植株各部位P含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比单施化肥处理水稻含P量高。施用K肥能提高小麦茎叶含K量,但子粒中K含量变化较小,K主要保留在茎叶中;C1能促进小麦对K的吸收。小麦对N、P、K肥的利用率分别为27.8%、38.9%和22.9%;水稻对N、P、K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5.8%、26.8%和41.8%。水稻对H肥和K肥的利用率高于小差.而小麦对P肥的利用率则高于水稻。  相似文献   

18.
1998-2000年分别在广西的崇左县、南宁市郊区、来宾县等地进行甘蔗、龙眼、玉米施用不同缓释(或长效)氮肥的田间试验研究。试验采用常规肥料试验方法,甘蔗、玉米均设5个处理:对照(不施氮肥)、普通尿素、涂层尿素、长效碳铵、缓释尿素;龙眼除不设不施氮肥处理外,其余处理与甘蔗、玉米相同;各试验均设4次重复。结果表明,涂层尿素、缓释尿素分别比普通尿素增加原料蔗11.7%和5.3%,每公顷增糖1262kg和497kg,增糖率13.6%和5.3%;甘蔗当季对涂层尿素与缓释尿素中氮素的利用率分别此普通尿素高7.50%和2.85%(绝对值)。施用涂层尿素、缓释尿素和缓释碳铵的龙眼幼年树生长量与普通尿素处理无显著差异(F>0.01);施用涂层尿素的龙眼果实产量比普通尿素增产2.5%-13.6%。玉米施用缓释氮肥比施用普通尿素增产337.5-525.0kg/hm^2,增产率5.36%-7.74%;玉米施用缓释尿素、涂层尿素的氮素利用率比普通尿素分别提高5.14%、4.39%(绝对值)。缓释氮肥对甘蔗、龙眼、玉米有良好的供肥性,适用于氮素淋溶强烈的广西土壤。  相似文献   

19.
《今日科技》2004,(10):53-53
一方面化肥产量年均增长5.9%还无法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因化肥养分利用率偏低,造成了大量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为解决上述问题,专家倡议为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加紧缓/控释肥料的研究和推广速度。  相似文献   

20.
经试验表明在土壤速效氮110.0mg/kg、速效磷32.4mg/kg、速效钾67.0mg/kg的中海拔地区种植水稻,N素仍然是水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其次是K素,只有在施足氮肥的基础上配合施用钾肥才能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而P素对水稻产量无影响,增施磷肥均没有增产效果;从肥效看,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和氮钾肥配合施用效果明显优于氮、磷、钾肥单施和氮磷、磷钾肥配合施;从肥料利用率看,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氮肥、钾肥的利用率较高,氮肥利用率为27.5%,钾肥利用率为56.5%,磷肥的利用率无论是单施还是配合施用都极低,在-2.6至2.6之间;从肥料贡献率看,施用氮肥的四个处理均较高,在24.3—41.9%之间,以施氮磷钾肥处理的贡献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