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江苏省北部杨树人工林集中分布区开展短期氮添加实验,以研究表层土壤(0~10 cm)可溶性有机碳的响应规律。结果显示: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随着氮添加浓度上升呈现增加趋势,林龄间差异逐渐减小; 对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影响因子分析发现,短期氮添加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动态的相关性最大,与相对于凋落物量和细根生物量没有明显相关关系,说明短期外源氮素输入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增加,从而引起作为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浓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模拟酸雨土柱淋溶实验,研究了酸雨对三峡库区4种典型土壤铝离子的淋失规律。研究表明,长时间受酸雨淋洗,土壤对酸雨的缓冲性能降低,且酸雨pH值越低,对土壤酸化影响越大。土壤铝离子的淋溶量随酸雨pH值下降而上升,在pH≥3.5的酸雨作用下,土壤中铝离子的淋溶量较少;而当酸雨pH=2.50时,铝离子的淋溶量骤然升高;同时,经酸雨淋洗后土壤中交换性铝的含量发生了改变(红棕紫泥除外),酸雨pH值越低变化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单碳型水化碳铝酸钙是钢渣水化后的矿物之一.通过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以及场发射扫描电镜对单碳型水化碳铝酸钙在碱环境下加速碳酸化的矿物衍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碱浓度下单碳型水化碳铝酸钙加速碳酸化的主要产物为方解石、文石、球霰石和无定形的含铝矿物.随着碱浓度的增加,方解石析晶先受到促进后被抑制;文石析晶先被抑制后受到促进;球霰石析晶则一直被抑制且形成的晶体结构不稳定.在碱浓度为1 mol/L,即pH为14时,单碳型水化碳铝酸钙经碳酸化处理几乎不生成文石,而在碱浓度为0.01 mol/L,即pH为12时,单碳型水化碳铝酸钙碳酸化反应后生成针棒状文石晶体.  相似文献   

4.
茶Camellia sinensis L.对铝的吸收与累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广东省几个大型茶场中不同土壤背景值的 8个茶园 ,进行了土壤及茶树各部位的铝含量调查研究。地处我国南方的广东省茶园 ,其土壤中铝的含量都较高 ,全量在 6 0 0 0 0~ 15 0 0 0 0mg·kg- 1 之间 ,但有效态铝含量相对较低 ,仅为 30~ 40 0mg·kg- 1 之间 ,而且与土壤中全铝量大小无关 ,而与土壤酸碱度 (pH)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系数r=- 0 9732。铝在茶树各部位含量大小依次为落叶 >成熟叶 >根 >枝条 >幼叶。茶树凋落叶铝含量最高 ,平均达 (112 71± 332 )mg·kg- 1 ,而用于加工成饮用茶的幼叶 (一芽两叶 )部分最低 ,平均只有 (6 39±2 32 )mg·kg- 1 ,同时期的相应茶场的茶叶制成品中 ,铝的含量亦接近这一水平 ,为 (978± 2 32 )mg·kg- 1 。土壤中的有机质、酸碱度 (pH)、总钾和有效钾、全铝和有效铝都对茶树各部位铝的累积产生较大影响 ,但只有土壤pH值对铝在茶树体内向幼叶部分的转移和累积影响达显著程度 ,幼叶铝含量与土壤pH之间的相关系数r =0 772 ,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合双酸铝铁和次氯酸钙联用处理玉米淀粉废水,研究了聚合双酸铝铁投加量、次氯酸钙投加量、pH值及温度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聚合双酸铝铁投加量为0.6 g/L,次氯酸钙投加量为6 g/L,搅拌后静置120 min,水样COD去除率为74.55%,处理后水样清澈透明,pH值6~7.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良酸性土壤和降低水稻镉含量,进行土壤施用调理剂种植水稻的田间试验.测定实验前后土壤的pH、交换性铝、有效锰、盐基饱和度、有效镉、总镉和收获稻谷的产量及其镉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土壤调理剂后,土壤pH增加0.23~0.60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铝、有效锰、有效镉和稻谷镉含量分别降低9.4%~34.4%、7.0...  相似文献   

7.
以大豆(029-289,浙春2号)为实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用不同量的酸、铝(T1:0 mmol·L-1 Al+pH 3;T2:0 mmol·L-1 Al+pH 4;T3:0 mmol·L-1 Al+pH 5;T4:0.5 mmol·L-1 Al+pH 5;T5:1 mmol·L-1Al+pH 5;T6:1 mmol·L-1 Al+pH 3)处理24,,61,2和24 h后,测定大豆幼苗根系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显示:随着酸、铝处理时间的增加,大豆根系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SOD,POD和CAT的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酸、铝处理6 h时达到最大值,24 h时达到最小值.在无铝影响下,随着pH的升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SOD,POD和CAT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在T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在pH 5条件下,随着铝浓度的增加,SOD活性先增大后减小,在T4处理下出现最大值;POD和CAT的活性随铝浓度的增加逐渐增大.在T6处理下,大豆根系SOD,POD和CAT的活性达到各酸、铝处理的最小值,说明该处理对大豆根系的伤害最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沙质草地开垦后,玉米不同种植年限下土壤磷库变化及磷循环的微生物过程。选取科尔沁地区沙质草地开垦后种植玉米不同年限(10yr,20yr和60yr)的土壤,探究了土壤磷形态变化规律及微生物的作用。结果表明:长期(60yr)种植玉米的土壤中速效磷(3.28mg·kg-1)和全磷(0.34g·kg-1)含量较10yr分别显著提高至7.81 mg·kg-1及0.56g·kg-1(P<0.05);活性磷和中等活性磷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稳态磷含量持续上升。另外,种植玉米60yr土壤较10yr降低了丛枝菌根真菌的丰度;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种植玉米60yr后,土壤中含phoD基因细菌的多样性显著下降,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土壤pH值、全碳和全氮与含phoD基因细菌群落的变化显著相关,这表明长期种植玉米造成土壤碳、氮及pH值的改变影响了土壤磷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27Al核磁共振波谱、自旋-晶格弛豫时间,结合数字拟合方法、渗析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柠檬酸铝的形态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利用转变压法研究了pH值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柠檬酸铝体系交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铝溶液中pH值增加时,Al(1)化学位移减少;pH值降低时,Al(2)化学位移减少。在柠檬酸铝溶液中存在两种形态的铝,一种是分子态,另一种是胶态。pH值增加时,分子态铝的量减少,而胶态铝的量增加。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柠檬酸铝形成低聚合物浓度体系交联过程的研究表明,该反应所需柠檬酸铝为最佳形态结构时,溶液的pH值为5.0~7.0。  相似文献   

10.
采集了4个不同初始pH值酸性土壤,在60%土壤持水量和25 ℃条件下对土壤矿化、净硝化和酸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Ⅰ号土壤(pH=4.03,茶园土)矿化作用不明显,Ⅱ号(pH=4.81,玉米地)、Ⅳ号(pH=6.02,菜地)土壤矿化模式为Logistic 方程,Ⅲ号土壤(pH=5.41,菜地)为指数方程.不加NH+4条件下Ⅱ、Ⅲ、Ⅳ号土壤净硝化模式为一级反应方程,加NH+4后净硝化速率增加一个数量级.培养结束后不加NH+4条件下Ⅱ、Ⅲ、Ⅳ号土壤pH值没有变化,加NH+4处理后pH值显著降低,同时交换性Al3+显著增加.加NH+4促进酸性土壤(pH=4.81~6.02)硝化和酸化,但pH值过低的土壤(pH=4.03)NO-3-N、pH值和交换性Al3+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1.
黄土状土和火山灰粘性土的动剪强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际地震危害表明,不仅饱和的细砂、粉砂地基会产生液化,而且饱和的粉土、粉质土地基也会产生液化.文中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特殊土———黄土状土和日本的特殊土———火山灰粘性土(广泛分布于日本关东地区,且大量用于道路填土工程)进行了一系列动力三轴试验,研究了它们在动荷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以及动、静强度的比较,测定并分析了不同的固结比对破坏时土的动剪强度和动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得出了黄土状土的动剪强度随相对密度变化的关系及火山灰粘性土的动剪强度随固结比变化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2.
青海高原土壤中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海十六个土类土壤中硒的含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类土壤剖面硒平均含量差异显著。以沼泽土最高。黑毡土最低;各地区表层土含硒量以柴达木盆地细土沉积带至中心地区,祁连山南麓、等大部分地区较低。总体评价,青海省属低硒区域,但多数土类表层土硒的平均含量高于全国。  相似文献   

13.
高分子材料时常被用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最近亦有许多研究将其应用在喷植植生工程的土壤改良上,使土壤团粒化及进而降低土壤侵蚀,在草种未发芽时达到水土保持的功效.聚乙烯醇(PVA)是广泛使用的高分子土壤改良剂之一,本研究使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线光谱仪(FT-IR)来分析土壤中PVA薄膜的受热降解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PVA受热会产生降解,未来可视环境的差异选用不同的植生草种.  相似文献   

14.
聚类分析在土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聚类分析方法是土壤研究中的一种合理有效的新方法。文章对其原理、特点及其近年来国内在土壤分类和土壤肥力、污染、腐蚀等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1989年冬和1990年夏在广州分别选取旱地和淹水大田,用有机玻璃管(PVC)进行表面处理,并模拟农业生态,研究DDT在土壤环境中的残留和去向。结果表明:DDT的消失率较大,经236天,在旱田中的消失率为53.32%,T_(50)为215天;在水田中的消失率为63.78%,T_(50)为161天。淋溶的损失很少,在PVC下层的残留量旱田为6.94%,水田为1.51%。经簿层层析(TLC)和放射自显影(ARG)鉴定,DDT代谢物出现的顺序是DDD(处理后第14天)、DDA(处理后28天),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DDT在亚热带环境中的快速消失。与较强的太阳紫外线辐射、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有机质含量引起的光、热分解、生物降解和挥发作用的结果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有机磷杀螺增效剂可对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有杀灭增效作用,其进入环境后可被土壤或其他生物吸附,对生态系统具有潜在的危害。测定和比较了16种有机磷杀螺增效剂在东北黑土及安庆宿县黄棕壤2种土壤中的有机碳吸附系数(KOC),应用碎片分子连接性指数(FMCIs)和线性溶剂化能参数(LSERs)对其进行了定量结构-性质相关(QSPR)分析,得到了几组预测效果较好的模型。由FMCIs得到的方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应用LSERs得到的方程,具有较少的描述符,且描述符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预测模型的建立可为该类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膨胀土的分形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通过对我国各地膨胀土的颗粒分析资料的研究,发现膨胀土的颗粒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其分维介于2.0 ̄3.0之间,不同成因的膨胀土颗粒分布的分维不同,为研究膨胀土的成就提供了一个新的定量的方法。文中首次运用一个新方法来确定膨胀土的孔隙表面的分维,在平均曲率半径介于2 ̄100μm范围内,饱和膨胀土的新方法来确定膨胀土的分维,在平均曲率半径介于2 ̄100μm范围内,饱和膨胀土的孔隙表面的分维为2.67,而于膨  相似文献   

18.
污染物在非饱和土壤中迁移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借助于土柱物理模型装置,试验研究了保守性污染物在非饱和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得到了污染物瞬时输入和连续输入条件下,非饱和土壤中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的过程。在分析实测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考虑可动水体与不可动水体因素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土柱内污染物的迁移过程。根据实测资料和数学模型的数值解,运用最优化技术率定模型参数,得到了具有应用价值的参数成果。  相似文献   

19.
贫瘠土壤与肥沃土壤表层土中藻类种群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 ,是土壤物理 ,化学 ,生物等性质的综合反映 ,不仅以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作为指标 ,而且与土壤中微生物种群结构关系密切[1] .土壤微生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和菌类 ,其区系结构可反映土壤的肥力程度 .土壤藻类大多存在于离地表几厘米至几十厘米的地方 ,在其生命过程中对于土壤的形成和土壤肥力的提高均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藻类是岩石表面最早的拓殖者 ,为土壤形成有机物和高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最初可利用的腐殖质 .在高等植物稀少的荒凉土地上 ,藻类可以承担开拓者的角色 ,为土壤的形成走出第一步 .土壤藻…  相似文献   

20.
关于土的变形计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土的应力公式着手,计算土的变形时,会导数繁复的积分式,文中展示了直接积分获得的两类积分解析式,可分别用于天然地基和桩基础的土的变形计算用计算机处理积分解析式,比用数值积分处理,可以极大地减少机算用时,从而实现某些大型问题的求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