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实验数据中得出了不同生長日期的棉纖維的性質;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本数据基础上,求得棉纖維的成熟度与棉纖維的强力、公制支数、双折射率及螺旋角的关系;第三部分提出以偏振光法測定的棉纖維成熟度代替纤维的其他指标,指出在应用偏振光法检验棉纤维成熟度时,应注意棉纖维的双折射率是随着纖维的成熟度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2.
宋艳丽  王明丽 《科技信息》2010,(19):I0406-I0406
目的:通过对国内常规肌内注射法与欧洲等国家常用的Z-径路肌内注射法所致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研究,为临床肌内注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2004年2月至2007年2月接受肌内注射治疗的病人356例,采用自身对照法,每位病人分别在两侧臀大肌交替使用常规肌内注射法和Z-径路肌内注射法(以下简称Z-法)给药,观察并记录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无论是常规肌内注射法还是Z-法,都有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但是发生率差异具有显著性,Z-法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结论Z-法较常规肌内注射法所致注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相关并发症少,药物利用度高,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单通道表面肌电信号对肘收缩、肘伸直、前臂外旋和前臂内旋四个上肢动作进行了识别.用肌电信号最高频率20倍的过采样率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采样,利用抽取滤波技术将过采样带来的冗余数据去除并保留了过采样带来的低噪声的优点.通过小波变换提取出5个子频带的相对能量与表面肌电信号的总能量一起作为原始的特征向量,然后通过K-L展开将6维的原始特征向量降为2维.通过建立BP网络分别用6维特征向量和2维特征向量对上述的四个动作进行识别.结果显示该方法在减少肌电电极的同时保持了较高的识别率,有很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4.
郝晶  赵佳  李林 《科技信息》2010,(8):336-336
目的:观察家兔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节细胞(RGC)的凋亡及视网膜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探讨香菇多糖对RGC的保护作用。方法:在家兔视神经损伤后1d、4d、7d、14d,分别用Tunel及生化法检测RGC的凋亡及SOD活性变化情况。设立正常对照组,实验损伤组,损伤对照组,损伤治疗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RGC损伤1d即出现凋亡细胞,且逐渐增多,3天增加速度最快,7天达高峰,14天凋亡细胞减少;损伤后1d,SOD活性明显下降,之后逐渐增强,到14d恢复到正常范围。实验损伤组与损伤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家兔视神经损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香菇多糖(LNT)可减少RGC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早期玻璃体腔内注射香菇多糖增强了视网膜SOD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肌内效贴布对急慢性损伤引起的疼痛缓解效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肌内效贴布在临床上对多种急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方法:将患者按照性别,年龄,损伤原因进行一对一配对分组,分为肌内效贴扎组(即采用肌内效贴扎+短波磁热等常规物理治疗)和常规物理治疗组(即采用短波磁热等常规物理疗法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疼痛量表VAS的评定,评定采用匿名形式,并记录患者的详细病情和其病因和使用何种包扎方法.在两组病人接受肌内效贴布治疗后的24-48h内再一次让患者填写VAS量表.对比每位病人前后两次评定数据,并分析两组病人的数据的统计学意义.结果:肌内效贴布配合常规物理治疗的方法比单纯采用常规物理疗法在缓解最大疼痛,损伤部位放松时的疼痛,夜间疼痛,白天疼痛和日常活动时的疼痛方面,治疗效果两组有显著差异;而在针对最小疼痛,损伤部位用力时的疼痛的缓解效果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用肌内效贴布配合常规物理治疗的方法具有良好的疼痛缓解效果.  相似文献   

6.
吴胜角 《海峡科学》2005,(12):50-52
用豚鼠和家兔分别进行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全身用药的过敏性、溶血性、血管刺激和肌肉刺激试验,结果表明0.016%的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为临床拟用浓度的2.5倍)对豚鼠无致过敏作用;0.016%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对家兔红细胞无明显体外溶血和凝集作用;0.016%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15ml/kg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7天,对家兔耳缘静脉无明显刺激作用;0.2%(临床肌内注射的拟用浓度)的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肌内单次注射对家兔股四头肌无明显刺激作用.而同一部位连续注射3次有轻度刺激性,但停药后可以恢复.应注意避免在同一部位连续注射.  相似文献   

7.
猪瘟基因疫苗在小鼠肌肉中的免疫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细胞免疫组化法肌肉注射猪温基因疫苗pcDST,pcDSW后,对基因疫苗在小鼠胫前肌组织中的表达及组织病理学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为:pcDST质粒肌注后第3天,pcDSW质粒肌肉注后第5天,在胫前肌肌肉中可检测到表达产物,持续表达20天以上,初期肌肉表现为机械性损伤性炎症变化,中期在炎症区有CD^8 免疫细胞的浸润性损伤性变化,后期恢复,表明基因免疫部位的免疫损伤及非炎症对促进免疫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注射含双顺反子质粒后,PCR法扩增不同组织中HBsAg和HCVc基因,同时检测HBV和HCV抗体应答水平.研究注射基因免疫用双顺反子质粒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pcDNA3.0BApc154S2S 1次注射BALB/c小鼠后,24 h内主要分布于血液、肝、脾、骨髓、淋巴结、注射部位肌肉、肺和肾等含血液丰富的组织中.注射后2 d主要在骨髓、血液和注射部位肌肉中存在.7 d后仅在注射部位肌肉中能检测出来,并可持续到第9周.组织切片镜检质粒注射初期肌肉细胞轻度浊肿,随后肌膜细胞轻度增生,未见其它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质粒多次免疫BALB/c小鼠未见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质粒在小鼠体内不同组织存在时间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考察家兔单次股四头肌肌内注射丹参酮ⅡA 磺酸钠( 60 mg) 后,给药局部肌肉组织是否出现扩张、红肿、充血、水肿、瘀斑、变性、坏死等局部肌肉刺激性反应,综合判断供试品肌内注射的安全性,并且为该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等量等渗的氯化钠溶液为阴性对照药进行自身性对照,设结束期和恢复期两组,进行一般症状肉眼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家兔单次股四头肌肌内给药后一般症状观察均无异常表现; 剖检肉眼观察结果评分符合标准; 剖检镜下观察结果显示恢复期观察时间内,局部的肌肉刺激反应具有完全可逆性。结论丹参酮ⅡA 磺酸钠注射液对家兔股四头肌无明显刺激性。  相似文献   

10.
bFG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功能恢复的方法:以钳夹损伤左侧坐骨神经大鼠为模型,治疗组肌肉注射bFGF,对照组注射等渗盐水,隔日1次。术后2、3、4周分别对治疗且和对照组损伤仙侧腓肠肌进行肌诱发电位及肌收缩力检测,以健侧为100%,求出损伤侧各指标的恢复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腓肠肌诱发电位幅值恢复率明显加快;腓肠肌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的恢复率也显著加  相似文献   

11.
王秀云 《科技信息》2007,(25):253-253
骨骼肌损伤是运动员经常发生的肌肉损伤,目前多采用冷敷、局部注射、固定、止痛理疗、休息等方法进行治疗。本人秉承祖国传统医学中斜刺温针的方法,结合实践,加以简化,利用斜刺阿是穴配TDP治疗骨胳肌损伤,取得了疗程短、疗效高、费用低、简便易行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肺癌介入治疗中的药液灌注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建立动脉血管几何模型和脉动流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在血管性肺癌介入治疗中,于支气管动脉入口下游胸主动脉内引入盛药导管并注射药液时,对主动脉及分支动脉的血液流动和药液分布,进行了二维非定常数值模拟,获得了进入支动脉内药液质量流率.结果表明,在一个心动周期内的变化情况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为提高临床肺癌介入治疗疗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bFGF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 G F) 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以钳夹损伤左侧坐骨神经大鼠为模型,治疗组肌肉注射b F G F,对照组注射等渗盐水,隔日1 次。术后2 、3 、4 周分别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损伤侧及健侧腓肠肌进行肌诱发电位及肌收缩力检测,以健侧为100 % ,求出损伤侧各指标的恢复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腓肠肌诱发电位幅值恢复率明显加快( P< 005) ;腓肠肌单收缩力和强直收缩力的恢复率也显著加强( P< 005 和 P< 001) 。结论:b F G F 能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3.0T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成像技术(ASL-f MRI)评估灯盏花素对大鼠对比剂急性肾损伤(CIAKI)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灯盏花素组,对照组于注射对比剂前、后连续注射生理盐水7 d,灯盏花素组于注射对比剂前、后连续注射灯盏花素注射液7 d(每天1次),并且于注射对比剂前、注射对比剂后20 min、24、48、72 h和7 d共6个时间点进行3.0T ASL-f MRI扫描,测量大鼠肾脏外髓部肾脏血流量(Renal Blood Flow,RBF)值,取大鼠肾脏病理检查,HE染色后评价外髓部肾小管损伤情况,分析和比较两组RBF值以及病理损伤变化.结果:对照组大鼠肾脏外髓部RBF值注射对比剂20 min后RBF值升高,持续至48、72 h后回落至低于注射对比剂前,直至7 d组;灯盏花素组注射对比剂20 min后RBF值持续升高至72 h、7 d后回落至近注射对比剂前水平.注射对比剂后72 h灯盏花素组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理结果表明对照组注射对比剂后20 min后肾脏外髓部肾小管即出现损伤,24~48 h损伤减轻,72 h损伤又加重,但低于20 min,7 d后损伤加重,与20 min组相仿;灯盏花素组注射对比剂后20 min肾脏外髓部肾小管严重损伤,24~48 h损伤减轻,逐渐低于对照组损伤程度,72 h损伤又加重,但低于对照组,7 d后损伤减轻.注射对比剂后,除24 h组两者损伤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余时间组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3.0T ASL-f MRI技术可以评估CIAKI引起的肾血流灌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灯盏花素注射液对大鼠CIAKI的治疗反应.  相似文献   

15.
肌内注射术是临床护士应该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护理操作,正确地实施肌内注射术是确保安全给药的重要环节,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学会并掌握这项操作技能。该文就《基础护理学》中"肌肉注射法"所开展的"教、学、做一体化"式教学,从说教材、说教学条件、说学生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说学情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  相似文献   

16.
韩明均  程敏 《科技资讯》2012,(8):236-236
为了广大减轻患者痛苦和缩短治疗急性腰肌损伤的时间,以带针运动结合揉法的方法治疗42例患有急性腰肌损伤的病人,治愈38例,治愈率90%,好转4例,好转率10%。表明带针运动结合揉法治疗急性腰肌损伤的确有治愈率高、疗效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兔腹人注射醋酸铅造成肝细胞损伤后,电下观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表现在:1.细胞核-伴随肝细胞内细胞核的畸形,常染色质减少,异染色质增多;2.细胞质-线粒体数量减少或增加,体积大小不定兼畸形,线粒体嵴和膜变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幼鼠膈肌损伤后与漏斗胸(PE)发生的关系。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成2组,实验组造成人为膈肌损伤,对照组施以假手术,至鼠龄12周全部处死观察胸廓外观及膈肌组织学形态。结果:膈肌损伤后,动物PE发生率为38.89%(7/18),实验组动物PE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膈肌损伤后组织愈合结果为肌纤维结构松散、部分肌组织萎缩,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瘢痕形成。结论:膈肌损伤后瘢痕愈合引起膈肌挛缩,挛缩的膈肌持续牵拉前胸壁,牵拉力量是导致大鼠PE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损伤的预应力钢筋砼连续箱梁抗弯刚度的不连续性和突变性在解析计算中难处理的问题,基于傅里叶级数和二维杆系梁理论,建立了二维平面内多处损伤的预应力钢筋砼连续箱梁整体刚度模型,并针对连续箱梁常见的各类病害进行了抗弯刚度和内力计算.结果表明:整体刚度模型的计算结果与MIDAS软件计算结果一致,说明整体刚度模型能真实地揭示实际损伤的预应力钢筋砼连续箱梁的抗弯刚度重分布规律;同时,将带有离散性与突变性的抗弯刚度进行整体计算,解决了二维平面内连续箱梁力学解析计算时,在损伤位置抗弯刚度突变所带来的困难,对采用解析方法研究连续箱梁的损伤识别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利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了岩体内的损伤节理分布,并从分形几何角度出发给予定量描述,由分形维数和节理方位定义损伤张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