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元朝时期,西藏以萨迦寺为中心的后藏地区,曾出现过一个制作坛城(曼陀罗)壁画的热潮。该艺术热潮的出现大致以萨迦寺、夏鲁寺等为其核心区域,坛城壁画的艺术样式则主要受尼泊尔坛城绘画的影响。纵观西藏美术发展史,卫藏地区(尤其是后藏地区)的坛城壁画的黄金时期显然要比西部古格王国的坛城鼎盛时期晚出,但一经出现持续的时期却长达两个多世纪(13世纪后期~15世纪后期)。文章主要考证元朝绘制坛城壁画的两个重要寺院:萨迦南寺和夏鲁寺的坛城壁画绘制的时期与过程。  相似文献   

2.
大昭寺始建于吐蕃时期,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心主殿外围的转经廊外侧壁画全面地展示了《释迦牟尼百行传》(《本生经》)的108个故事内容,是西藏寺院壁画同类题材中保存相对完整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一。文章介绍了大昭寺转经廊壁画的主要内容,以详细介绍转经廊外侧壁画内容及壁面分布为重点,并绘制相应图表。  相似文献   

3.
大昭寺转经廊外侧壁画内容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昭寺始建于吐蕃时期,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心主殿外围的转经廊外侧壁画全面地展示了<释迦牟尼百行传>(<本生经>)的108个故事内容,是西藏寺院壁画同类题材中保存相对完整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一.文章介绍了大昭寺转经廊壁画的主要内容,以详细介绍转经廊外侧壁画内容及壁面分布为重点,并绘制相应图表.  相似文献   

4.
左江流域崖壁画是迄今发现的世界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原始壁画之一。从明江至左江两百多里的江边和陆地的石山峭壁上,共发现壁画183处。这些壁画除少数分散在离左江稍远的陆地山壁和洞穴外,绝大部分分布于明江和左江两岸临江的石山峭壁上。壁画的发现,引起了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及艺术界学者的广泛注意,不少专家学者慕名前往参观考察,对壁画的绘制年代、族属、内容、绘制方法等方面进行判断,并作出种种解释。但  相似文献   

5.
山西寺观壁画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但保护和开发却不容乐观。从文化旅游的视野下探讨对山西寺观壁画进行更好的保护开发,提出须加强寺观壁画的保护与管理;创立核心景区、注重品牌营销;加强对壁画常规宣传方式的变革;培养专业的寺观壁画的旅游管理人员;利用壁画复制品提供旅游者参与绘制或者修复壁画的亲身体验,利用旅游产业带动相应的文创产业的发展。通过以点带面展现山西文物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促进文旅融合,助推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6.
由于受到自然灾害,经济建设,旅游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古代壁画及岩画已处于濒危境地,专家们正在紧急的开展保护工作采挽救破损文物,如何更好的保护破损壁画,是要基于对壁画病害的充分了解之下。本文主要研究壁画病害统计分析的方法,通过从几何角度和图像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进行壁画病害的评估与记录,实现对壁画病害信息的记录与保存,为壁画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和保证。  相似文献   

7.
外墙壁画作为低成本快速美化城镇的方法,在欧美等国家分布广泛且历史久远。为迅速在我国推广外墙壁画,可以从壁画的位置选择、内容选择、主题、形式等各方面广泛借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人才培养上也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当地实际,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在壁画的绘制方法上,更应广开思路,力争多快好省,在短期内达到美化城镇面貌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阿顿大师是享誉西藏画坛的绘画大师,也是新勉唐派的重要传承人。他多次参加过西藏各大寺院壁画的设计、绘制、修复等工作,对西藏壁画的抢救和保护方面业绩突出;他还培养了众多弟子,为传承新勉唐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围绕着西藏传统绘画新勉唐派的渊源、历史、绘画风格及其传承方面对大师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9.
丽江壁画始创于明代并存留至今,它展现的是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所崇奉的释道众神形象,而寓言性的附加意义则蕴藏于图像表层之下——白沙壁画是木氏土司集体性心理图式和王朝观的视觉呈现,是由图像符号讲述的神话,壁画的视觉形式之中寄寓了西南边疆政权的上层政治精英对国家、地方和族群的文化想象。身处汉藏夹缝之中的纳西族木氏历时数代经营宫室壁画,凭借图像来进行叙事,界定族群身份,并表述帝国、边疆、华夏夷狄的族群与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0.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壁画的鼎盛期,其成就主要表现在墓室壁画和石窟壁画上。壁画技法流畅而娴熟,创造了完全民族化的造型风格及博大、雄强、华丽的时代审美性,同时显示出隋唐画师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巫文化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巨大影响,民间壁画在取材和表现手法上均有浓烈的巫文化气质;指出这种文化渗透具有深刻的文化艺术价值,影响并促进了现代壁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浅谈山西佛教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琳洁 《太原科技》2007,(11):77-77,79
佛教文化日益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山西省两大佛教圣地,五台山和云冈石窟从寺庙、雕塑、音乐、壁画等方面将佛教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由佛教文化带动起来的旅游业,在促进佛教文化弘扬光大的同时,也给佛教文化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敦煌唐代经变画的兴盛,在空间表现方面形成了人物群像、建筑等综合表现的方法,使唐代的经变画成为全新的中国式的佛教绘画.  相似文献   

14.
壁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性意指,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不仅记录着人类发展的各个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与绰约风姿,同时也记录着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意识。壁画在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同时也对不同时代的文化有选择的吸收。本文在纵观中外壁画史的基础上,探究壁画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各个不同时代文化的关照。  相似文献   

15.
装饰壁画作为一种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综合体而存在 ,它附着于一个建筑或环境整体 ,但又可作为一件艺术品而独立存在。装饰性是其最重要的艺术特征 ,这种特征通过色彩的主观性、造型的图案化、材料与制作工艺的多样化而体现  相似文献   

16.
汉画像亦称"汉画",包括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帛画、漆画、玉器装饰、铜镜纹饰等图像资料。在汉画像中鱼是常见的动物形象之一,具有很多象征意义和神话意义。从神话的角度阐述了鱼图像在汉画中的神话意义:图腾保护神、星精兽体的象征、载天立极、穿越生死等,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汉代先人的神秘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已使真实的武术"文化空间"延伸到了虚拟的"文化空间",网络性"文化空间"有可能成为武术"文化空间"的重要形式之一,并将发挥着超强的"远距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谈论中国的文化传统,常常使人陷入一个悖论环境。但是若对这个问题加以变焦处理,可以看出不同侧面:从虚实分,西方文化其用在“实”,中国文化其用在“虚”;在某个历史阶段,西方文化其优在“先”,中国文化其优在“后”;从“段位”看,西方文化段位在“中端”,中国文化段位在“高低两端”。在中国国力日渐强大的今天,物质进步与我们的精神气质显得有些不相称,这是我们追讨传统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佛教是在吸收中国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在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中,"外来"的佛教不断地吸收日本的传统文化,当与本土的文化精神发生冲突时,也大多呈现出"外来"的佛教向本土的传统文化妥协的倾向。日本对于佛教的接受与发扬,或者说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就是一个使外来文化不断向本民族文化妥协,最终融化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的过程,这在其他民族的佛教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