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晓燕  汤宁 《科技资讯》2013,(29):217-217
第二课堂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文本就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主要探讨第二课堂对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及其培养模式,力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普通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培养符合当今信息时代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人才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及其辅助系统等方面进行整体优化改革,探索出一套适合普通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科竞赛、技能考证、科研创新及学生就业等方式,构建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多重驱动的普通本科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单片机课程是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探讨了基于计算机仿真软件Proteus改革单片机课程教学,使单片机的教学简单化,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学习渠道,从而提升单片机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背景下,针对民族地区高校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办学中实践教学面临的窘况,提出并探索实践了一种"课堂迁移+产业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利用经济发达地区政策优势、行业优势和企业人才优势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有效促进民族地区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针对专业特点、课程内容、培养目标及现有教学资源,探索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机制,以"实验室教学"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企业实践""虚拟网络"和"创新项目"为翼,构建并实践"一体四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电子信息及其他工程类学科的人才培育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文章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型能力培养为主线、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研究,提出了"创新能力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方面的改革思路及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攀枝花学院材料类专业为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相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材料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等提出了新要求。校地融合,培养"钒钛+"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是攀枝花学院材料类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必由之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方位合作协同育人,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模块化"建设及特色发展等方面对材料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只有具备出色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才能在进入相关企业后迅速适应环境,为就职单位创造效益并实现自我价值.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平台构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和实践教学平台开放化建设,提出了模块化实践课程与层次化实践项目建设,强化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从而达到更好地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工程实践与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杜鹃  王国勇 《科技信息》2011,(14):I0100-I0100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工程设计性很强的综合性设计训练。针对我校软件学院培养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教学需要,利用机械设计学科和软件设计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指导过程和设计成果与答辩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索。本文为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和方法,对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王红航  张正明 《科技信息》2011,(32):70-70,72
本文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对《EDA技术及其应用》课程进行了初步的教学改革探讨。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介绍了《EDA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选取,强调以实验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引申教学和实践教学,将教师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式学习相结合,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培养合格的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