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大学生电子创新基地为平台,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对外合作和项目申请为电子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筹措运作资金;利用完善的软件制度和网站建设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基于实训项目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三赢”。通过四年的实践和探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运行较为有序,学生创新成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对学科科技竞赛作用分析的基础上,依托校级、省级、国家级多层次学科竞赛,经过指导实践和探索,摸索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构建了多维度的科技实践活动。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实施多层次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通过精心选题、加强指导与交流、以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作为项目完成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的培养模式。实践证明,这些保障机制和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了高素质的电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从大学生课外创新竞赛活动体系、竞赛指导机制、实验室开放、组织机构、科技创新学生社团及基地创设、竞赛制度、激励机制健全及竞赛氛围营造等方面入手,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立足学科特色,打造多层次、多形式的综合性、立体式的课外创新竞赛实施平台。依托该平台,形成课外创新竞赛活动的长效机制,保障竞赛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学生对课外创新竞赛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及科学素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开展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促进作用,结合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实践,提出开展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相似文献   

5.
创新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特别是工科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对依托科技竞赛,构建"系部、教师、学生科协和班级"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实践与研究。该模式包括:系部导向,自主搭建平台扩大受益学生数量;教师负责,竞赛教师负责制和指导教师按"课题项目+科技竞赛+毕业设计"的模式持续培养学生能力;科协联接,积极发挥学生科协的"三自教育"功能;班级支撑,创新班级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中积累的经验,提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技能出发,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下,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科竞赛,营造创新环境,搭建创新平台,大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参赛的方式来驱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创新,达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根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赛事经验,针对机械与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教学理念的创新,赛事平台的构建以及参赛过程的指导等方面,论述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具体措施.实践证明,赛事成绩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竞赛作为实践的一种独特形式,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结合作者自身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指导的福建省大学生合泰杯单片机应用设计竞赛,从实验室开放管理、电子器件耗材管理、参赛队伍组织管理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指导合泰杯单片机竞赛的经验及对实验室建设进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基于赛事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赛事经验,针对机械与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教学理念的创新,赛事平台的构建以及参赛过程的指导等方面,论述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具体措施。实践证明,赛事成绩明显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社会对实践型经营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大量经管类学生的就业困难形成了强烈对比,这种供求失衡说明了我国高校对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从就业角度来看,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还普遍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学科竞赛近年来成为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切入点之一。通过对各类型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调查,了解参赛学生参赛的动机、学生提升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分析学科专业竞赛与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相关度并探讨改善高校学科专业竞赛的组织和激励机制。有助于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正确定位,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