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兰州城区大气霉菌污染分布规律的研究张丽华(甘肃农业大学730070)大气微生物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心。大气霉菌是大气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影响人类的健康,迄今已确认某些霉菌为过敏原。此外,各类农产品的贮藏,药品...  相似文献   

2.
合肥市春季大气微生物生态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然沉降法对合肥市区近460KM~2范围的大气中微生物污染分布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根据不同生态环境设置了五个点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不同生态环境的微生物有很大差异,空气中主要微生物类群有芽孢杆菌、葡萄球菌、微球菌;交链孢霉、青霉、毛霉;链霉菌等属。一天中微生物数量最高在11—14之间。  相似文献   

3.
传统酿醋过程中醋醅微生物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敬东 《甘肃科技》2011,27(18):70-71
酿醋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多样性演替的复杂过程,通过对酿醋过程进行监控,研究并测定了酿醋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初步掌握了传统法酿醋过程中醋醅不同时间、不同层面上微生物数量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旨在为酿醋工艺方面提供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4.
兰州市冬季大气沉降尘粒度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兰州市冬季大气沉降尘颗粒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参数的分析,认识其可能来源及对环境的影响.从实验结果发现兰州市大气沉降尘粒径主要为10-50μm,各个采样点的PM2.5和PM10贡献突出,说明兰州市颗粒物污染严重.研究表明兰州市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主要为生活燃煤和汽车、工厂产生的废气;粒径〈50μm的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空气搬运作用迁移而来的黄土粉尘等;粒径〉50μm的颗粒物主要是由人为引入或由特大尘暴使大颗粒物近源搬运的结果.不同的功能区中,工业区内污染最大,其次为生活区和其他区.从整体看兰州市的4个行政区内大气沉降尘粒度特征有较大的相似性,除了受生活、汽车、工业以及黄土高原的影响外,兰州城市整体布局存在较大缺陷,工业区和生活区混杂、密集。布局不合理.  相似文献   

5.
兰州市大气降尘的化学特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定期收集的兰州市降尘样品,用X射线荧光法分析了其中24种元素的相对浓度,并用富集因子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现代降尘中主要有SiO2,Al2O3,CaO,铁的氧化物,MgO,Na2O,K2O,TiO2等,同时含有微量P,Mn,Zn,Ba,Pb等元素,从元素浓度的年内变化情况看,Fe,Co,Cu,Cr,As等元素在采暖期(11月-次年3月)浓度均高于非采暖期,Al,Si,Ca,Pb等元素浓度年内差异不大,而Na,Mg,K等元素浓度在采暖期明显降低,在降尘中富集程度最高的元素Zn,Pb,As主要来自人为污染,Si,Al,Mg,K,Na,V,Co,Ni则基本源于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土壤表土,Fe,Ca,Ti,P,Cu,Ba,Cr,Mn人为污染亦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食品微生物污染情况,采用相关国家标准检测和评价兰州市2001年食品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67.96%,并证明食品类型、季节变化、包装差异等因素对食品微生物指标合格率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大气飘尘中可溶有机质的生物标志物及其来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兰州市区,郊区大气漂尘及汽车尾气,烟尘样品中可溶有机质中同系物和分了标志物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大气漂 有机质的来源。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都含脂芳烃,包括正烷烃,甾烷和藿烷,以及芳香烃。  相似文献   

8.
太原市大气细菌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红  陈炫 《太原科技》1998,(3):8-9,11
在对太原市大气细菌污染,大气有害菌污染等项研究的基础上,与大气例行监测采样一致,选取6个采样点,进行太原市大气微生物污染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太原市大气细菌一般每日出现2次污染高峰和1次污染低谷:大气细菌浓度秋季-夏季-春季-冬季;在6个功能区中,商业区长风细菌浓度最高,对照点上兰最低,这一规律充分反映了大气细菌分布与人类,环境因素,气象因素,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兰州市大气飘尘中多环芳烃分布及来源判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GC-MS定量和半定量分析了PAH组分,研究了区大气飘尘中检测出16种母核PAH,PAH的质量浓度随功能区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冬季PAH质量浓度高于夏季;PAH污染程度依次为:化工区〉民居区〉交通区〉郊区。根据荧蒽与芘质量浓度比值判别市区内PAH主要来源于燃料的不完全燃烧。  相似文献   

10.
兰州皋兰山顶春季大气气溶胶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兰州皋兰山顶春季大气气溶胶连续采样,得到了大气背景、浮尘、扬沙、沙尘暴等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溶胶质量浓度.通过沙尘天气的过程分析,得到不同沙尘天气条件下,TSP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与兰州大学小二楼顶的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兰州市的污染状况和TSP的时空分布.通过各类沙尘天气不同粒径气溶胶粒子的浓度分析,发现气溶胶粒子粒径的分布规律和气溶胶来源不同.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97年到2000年兰州市大气中TSP,SO2和NO的监测浓度,分析了大气污染的特征.兰州市主体处于黄河河谷盆地,由于静风和逆温频率高,大气的稳定度较高,是大气污染的基础原因.根据污染物的年排放量,用等标污染负荷法确定了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分析了各种治理方案的环境效应,并根据天然气利用规划,用"箱"模式对兰州市的大气质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兰州市霾日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06年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兰州市霾日的气候特征.研究表明20世纪70,80年代兰州市霾日发生较频繁,但整体呈减少趋势,尤其90年代开始大幅下降;兰州的霾日一年内各季均有发生,但主要发生在秋末和冬季,12月份最多,强度最强的霾日也集中在冬季;时次分布上春、夏季8:00出现霾日最多,而秋、冬季14:00最多;一年中霾日数成"U"型分布,与地表气温呈负相关,气温越低,霾日出现的概率越高;风速小于2m/s和日平均相对湿度低于70%也是霾发生的主要气象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兰州市大气气溶胶的太阳光度计观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春冬两季分别架设在兰州市与兰州市郊皋兰山的CE318型太阳光度计资料分析山谷内与山顶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差别,研究兰州市特殊地形影响下的AOD变化情况、以及气溶胶粒子的主要类型.市区AOD日变化可分为市区峰型和平稳型,山上为峰型和谷型.AOD平均日变化在市区与山上是冬季大于春季,市区大于山上.市区上空的大部分气溶胶集中在600 m以下的高度层中,春季这一气层的气溶胶对总AOD的贡献率为48%,冬季为60%,冬季大于春季.山上气溶胶平均粒径冬季小于春季,冬季气溶胶粒子以细粒子为主,春季气溶胶粒子以粗粒子为主.  相似文献   

14.
兰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兰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全面剖析.结果表明,外来人口、国家干部与专业技术人员、少数民族人口、高学历人口、农业人口和产业工人等为兰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子.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社会空间划分为6大类型,即:机关干部与技术人员集中区、流动人口集中区、工人及低收入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高学历人口集中区、郊区农业人口聚居区.据此将兰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概括为带状多中心主导下的混合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形成缘于自然环境的制约、历史沿革的积淀、城市规划的引导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对生态足迹分析法在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兰州市的人均本底生态足迹为1.979 65 hm2,生态承载力为0.286 77 hm2,人均本底生态赤字为1.692 88 hm2,叠加旅游生态足迹0.106 218 9 hm2,生态赤字达1.799 1 hm2,其中旅游生态足迹的生态赤字"贡献"为5.904%,对兰州市生态赤字的"贡献"不大.但是,旅游者的跨区域流动引起旅游生态足迹的区际转移与交换,且兰州市游客的能源消费以及购物商品中,有一部分是从区外"进口",故兰州市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中有一部分转移至区外.  相似文献   

16.
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兰州市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入手,通过选择土地投入程度、土地经济产出、土地利用合理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4个方面的22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和德尔菲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运用综合评分法确定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结果表明,兰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处于基本集约利用状态,可挖掘潜力较大;各子系统间发展较协调,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兰州市交通噪声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5年(1996—2000年)兰州市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数据,对兰州市交通噪声污染现状给予评价;同时分析了交通噪声的年际变化原因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兰州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回顾兰州城市边缘区形成过程的基础上 ,分析了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和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保护土地资源、控制人口规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推动卫星城镇发展是保证兰州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兰州城市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州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人地矛盾突出,地质灾害发育,由人类工程活动所引发的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占到致灾总数的90%以上.由于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平山造地、绿化灌溉、污水不合理排放、城市垃圾无序堆置,以及矿产资源开采等为主的人类工程活动,成为城市地质灾害频发的触发因素.通过综合分析各类人类工程活动对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影响,现状台塬坡脚建筑、平山造地等工程形成的黄土边坡,是城市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区段,是防治的重点.充分认识引发和加剧地质灾害主控因素,科学合理规范人类工程活动,是有效预防和避险兰州城市地质灾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社会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典型河谷型大城市兰州市为例,剖析了其1980—2000年20年来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情况;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河谷地形影响,兰州市城市空间扩展受到限制,20年来土地利用虽然处于发展期,但土地利用类型总的变化速度不大;城市化和工业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其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