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灾害救助产品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设计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对灾害时人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动向分析,归纳出灾害救助产品应具备的4个功能:语意功能、色彩功能、造型功能和结构功能,并辅以实际案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行政救助制度主要集中于物质救助,而缺少精神救助方面的相关规定,这种状态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通过法律对行政机关进行精神救助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要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程度地发挥行政机关在精神救助方面的职能,并且利用多种途径增加与社会救助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精神救助体系,这样可以不断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和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工业企业科技需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打破“科技供给制”和“科研专门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模式,使国家的各项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本文利用多目标决策与综合评价的方法以及系统分析与综合集成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工业企业科技需求的概念并分析了影响它的各个因素,最后构建了工业企业科技需求的指标体系和模型。  相似文献   

4.
生化恐怖袭击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大量受害者会涌向离事发地最近的医院。同时要求受害者必须在黄金救助时间内得到治疗,就必须对受害者和医院的状态进行实时分析。本文基于排队论理论提出了一种医疗救助能力的分析方法。可通过提供模型和算法动态计算受害者的到达率和医疗救助能力,为决策者在紧急事故发生时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通过真实的救助案例,介绍海上强制救助的概念,辨析其与传统救助概念的不同,指出海上强制救助构成的要件,强调海上强制救助对国家现代行政管理的必要性,从实践及理论上提出短期和长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全球价值链为背景,从国内有效需求的角度出发,探讨国内需求对本土企业自主升级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利用国内需求实现本土企业的升级.从而突破跨国公司的俘获的问题。提出本土企业在切入全球价值链的同时应重视培育国内市场,利用国内大市场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突破研发和市场两头在外的限制.是本土企业最终摆脱跨国公司控制,从而实现自主的升级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工潮"与"民工荒"的持续交替出现,农民工问题不仅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其改善生活水平的制约因素,而与此形成巨大矛盾的是农民工职业培训意愿却不高,这将严重的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专业化产业工人阶层的形成。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需求进行归类分析,构建出农民工职业生命周期的静态职业培训需求模型和动态职业培训需求分布模型。结合模型的生命周期特点,我国应该围绕政策法规的制定、优化培训支出、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培训模式等方面,制定有利于改善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立足于农民信息贫困、信息不对称、农民需求信息得不到有效供给等问题,基于农民需求视角分析村务公开信息供给问题。首先,明确农民是具有经济理性、社会理性与生存理性的个体,村务公开信息应遵循供需平衡理论,村务公开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其次,在供给需求理论基础上进行村务公开信息的供给侧、传播侧与需求侧的现状分析。最后,探索出村务公开信息供需平衡的发展路径,提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细分集群,构建“村委会—村小组—集群代表”的多级村务公开信息供给模式,动态掌握农民多媒体使用频率,选取合适的信息公开媒介,实行稳定与灵活相结合的村务公开信息供给方式,以期实现高效村务公开信息供给,满足更多农民的村务公开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9.
从宏观需求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国内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从数量和主导性方面的分析可知,消费需求不足是需求不足的主要方面。对引起中国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进行了解释,借助消费函数对消费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推导,并通过理论模型与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现阶段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当前部队用定量方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指标往往局限于教育的次数、时间、教育材料和笔记的篇数等外在形式,难以反映对官兵的内在影响。本文尝试通过研究受教者对教育的心理认知过程,即从了解、认识到接受的过程来构建教育效果的评价指标。建立起一套能直接反映教育对官兵思想和行为影响的指标,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探索新路子,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证明基于声发射(AE)技术的微震监测系统在指导矿山救援救灾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对井下现场原位模拟测试:敲击试验,验证该监测系统在矿山应急救援中可以发挥其准确的时间、空间定位作用.结果表明:微震监测系统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用岩体受力变形和破坏后本身发射出的弹性波来进行监测工程岩体稳定性的技术,在搜救定位被困井下人员的过程中,尤其能够显示出系统的优越性.这种应用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娜 《山东科学》2019,32(1):113-117
基于区域性巨灾应急救灾的特征,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受灾群众的三方博弈模型。通过三方之间相互作用因素的分析,建立救灾成功的概率函数,得出救灾成功后以及救灾失败时的实际收益。通过三方救灾成功后的期望收益分析,建立参与者决策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受灾群众三者的期望救灾收益最大情况下,三方救灾投入成本存在均衡状态,并且可以求出最优的均衡解。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山西省暴雨洪涝气象数据融合的实证视角,通过对山西省109个气象站点,1957-2008年的暴雨洪涝灾害数据,山西省经济发展数据、地理数据的高度融合,从致灾因子、孕灾因子、承灾体因子和防灾减灾因子4 个维度出发,构建山西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并选择太原市、大同市、晋城市、朔州市、晋中市和临汾市进行实证分析,综合评估这6 个城市的暴雨洪涝灾害致灾指数。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从实践上指导山西省在暴雨洪涝预测及防灾减灾方面的实践工作,而且从理论方法上对气象灾害研究提出独特的分析见解。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合肥市震害预测与减灾对策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肥市震害预测与减灾对策系统是我国“九五”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管理和辅助决策系统之一。文章基于GIS技术,在ArcView GIS3.0 环境下集成和开发了合肥市震害预测与减灾对策系统。并介绍了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内容,重点探讨了系统集成的方法和技术,对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城市防灾工作的特点,将GIS技术应用到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中,开发了基于GIS的淄博市防灾减灾决策系统.该系统是一个以信息管理、灾害分析、救灾决策为内容的综合系统,可实现直观、实时、快速的灾害监控分析与救灾指挥决策,为城市的安全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研究道路毁损程度评价问题,将模糊理论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道路毁损程度评价方法。确定道路毁损程度评估的3个指标,并通过样本学习训练,获取评价专家的经验知识和直觉思维。将训练好的网络用于316国道震后某路段的毁损程度评估,并与已有评价方法的评估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模糊神经网络对道路毁损程度进行评估可降低评价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影响,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提高评估效率。  相似文献   

17.
灾害损失评估的灰色聚类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阐述了灰色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求解过程,论述了白化函数的物理意义,并结合新疆“96.7”特大暴雨洪水受灾地、州、市实际灾害损失,进行了定量化灾情损失评估和灾害等级划分,得出新疆“96.7”特大暴雨洪水中各受灾地、州、市的果类系数和灾度等级表。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表明灰色聚类分析是解决灾害等级划分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2个方面综述了城市防洪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进展.工程措施防洪能力主要从堤防、河道、湖泊调蓄、水库调蓄、分蓄洪区、排水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承灾能力7个方面进行评价;非工程措施防洪能力主要从预测预报预警能力、救援与恢复能力、社会基础支持能力、灾害管理政策法规及科普宣教能力4个方面进行评价.对防洪减灾能力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是评价城市防洪减灾能力较为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将社会救助和保障信息的保存、查询、个性和分析等功能集合成一体,由三给管理软件操作系统(街道乡镇、区县和市)和两级计算机网络系统(区县网和市网)构成,整个软件系统基于Pwin95、Pwin98、WindowsNT操作平台,采用VFP5.0编制而成,该系统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远程容灾系统中出现的存储服务器负载不均衡现象,提出一种动态负载均衡方法,该方法首先对用户的任务进行排队,并结合动态反馈原理,周期地根据远程容灾系统各存储服务器的真实负载变化情况,进行任务分发,避免了系统内部存储节点间的负载不均.仿真实验证明,相对于传统的动态负载均衡算法WLC,该方法明显地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