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 为什么要选讲《知堂文集》周作人一生编过许多散文集 ,大多是编年体的文章结集 ,而《知堂文集》却是他亲手编辑的一本自选集。 1 933年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 ,上海书店出过影印本。 2 0 0 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止庵策划的“周作人自编文集”系列 ,《知堂文集》亦在其中。止庵在《关于〈知堂文集〉》中有如下评说 :“三十年代初 ,周氏在完成文章路数变化的同时 ,还对自己此前一个时期 (从五四或更早些时候算起 ,不妨称之为周作人创作生涯的前期 )加以总结 ,讲演《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是为一例 ,几种自选集性质的作品 (除本书外 ,还有《儿童…  相似文献   

2.
1920年12月19日周作人应少年中国学会之邀讲演宗教问题,为学会讨论和决定宗教信仰问题提供资料和方法指导。这是他在学会的唯一一次宗教讲演,而《知堂回想录》则说成是第三次讲演。导致这种忆误的原因,主要是周作人当时混淆了少年学会与少年中国学会两个团体,以及日记“至第三次少年中国学会讲演”之误。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倡导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发现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强调了儿童文学中突出人的个性的"人间本位主义",与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可谓不谋而合,是他"人的发现"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论周作人的隐逸倾向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存在,他曾经有过近似"隐逸"的经历,在他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一种"隐逸"的理想和精神。周作人的这种隐逸倾向影响了同时代甚至当代作家的创作,因此探讨周作人的"隐逸"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是现代书话创作大家.他的创作体现出他独立的思考和对自然、现实的关注.在书话体式上,周作人以他的抄书体及自在写作风姿,开创了书话创作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周作人是北大的教师,新潮社是以北大学生为主创办的新文化社团。周作人在写了《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文章之后,成为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重要思想家,新潮社在思想上成了他的忠诚的追随者。周作人是新潮社的最后一批社员和最后一任主编。但是,在抗战胜利后,新潮社的主要缔造者傅斯年,却因周作人抗战中的附逆表现,毫不留情地与当年的老师划清了界线。周作人对新潮社的感情也就此断绝。  相似文献   

7.
由于自幼体弱多病,周作人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亲人的过度关爱,这影响于他的“自我”就是生命意识的凸显和弱者的自我认同的合一。这决定了周作人现实行为的出发点首先是自我保护,而与外界的自觉的呼应和配合则取决于他与社会的具体关系:只有在一个理解轨道和他的内心相通的环境中,周作人的自我的生命力才会被激发起来,其人格走向才是外向、张扬和成长的;如若不然,便是自我封闭,在对外界的决绝拒斥中退回到童年自我的封闭狭隘中去。周作人的“自我”的独特性在其附逆的人生悲剧中也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8.
作为"五四"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周作人深受当时西方方兴未艾的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文化人类学理论对周作人的人文思想和翻译活动,尤其是对古希腊文学的翻译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他全景式地译介了希腊的神话、诗歌、戏剧,力图全面展示古希腊人的生活、思想、艺术、人生观、世界观,借以开启民众、教化大众。  相似文献   

9.
借助原始文献,运用实证方法辨析周作人散文言志论的意蕴和审美品格。周作人的"言志"不仅是言个人之志,更为重要的是借个人言志寄寓自己的文学、文化理想,主要是追求传统的审美品格和反对文学的功利色彩。因此周作人的"言志"是指自我的独善。当然,周作人的"言志"说已不同于五四时期健全的文学个性论,而是一种消极的个人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化人的周作人以温文尔雅著称,而在处理家庭关系、选择人生定位时他却展现出了性格中自私与冷漠的一面。这种自私与冷漠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是周作人从获得现实利益的目的出发任由兄弟感情走向破裂;其二是周作人于国难当头之际放弃知识分子应有的气节而委身敌营、为虎作伥。最终,周作人咽下了由性格缺陷所酿的苦酒,受到了历史的惩罚。  相似文献   

11.
“人的文学”是公认的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两大中心理论之一,周作人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周作人从达尔文进化论出发,将“人”定义为“从动物中进化而来的”,人性等于“神性 兽性”;他的人道主义就是代表“神性”的博爱型人道主义与出于“兽性”的个人主义的结合,人道主义文学是“人”的文学”。由于对自由主义的坚定信念并加以对尼采学说的扬弃,周作人坚持自由与宽容;随着他更多的返回传统和对古希腊、日本人对自然与美的热爱之情的向往,周作人倡导生活艺术化,其文学观也随之更突出人的“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是身兼启蒙者与文学家的周作人在特定时空里融合启蒙主义和审美主义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2.
浅述周作人思想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对周作人的解释往往停留在“政治话语”的层面。纵观周作人的人生经历,我们就可以清醒地体察出他思想的复杂性。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在思想上的进退与怀疑最终导致了五四退潮之后他行为的反常和政治上的“失节”。  相似文献   

13.
老庄思想不是作为一种学说引起周作人的接受或批评,而是作为一种信念渗入到周作人的生命意识的深处,进而影响他的观念、生活和创作。他不是很多宣传老庄思想,但他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乃至文学风格较之其他现代作家更隐秘却更深刻地体现了老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的通俗文学观是他的文化观的体现。他提出了文学的“三分法”,认为在文学史的研究上,必须重视通俗文学的研究,因为通俗文学代表大部分民众的思想。他认为中国通俗文学中的世情文学起源于士大夫,而武侠文学来自民间,日本的通俗文学则相反。周作人的通俗文学观是与他的非功利的文艺观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的小品散文犹为突出。从他本人所走过的创作道路及贡献,特别是在小品散文创作中的成就更显其作品风格独具风采,也体现出周作人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后,面对国难,大批有识之士进行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等试图改变时局,但均遭失败。清末民初,一批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清政府留学政策的支持下,纷纷远渡重洋或求学日本,学习西学来实现"文学救国"的梦想。周作人在留日早期和鲁迅合译了俄罗斯、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国家文学作品,后来转向了日本文学和希腊神话作品的翻译。文章从"翻译文化效应"研究的视角,将周作人文化翻译实践置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分析周作人在文本选择、翻译策略和翻译思想等嬗变的社会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17.
周作人的学问渊博,涉及中外多种思想。文章从儒家、释家,日本文化、西方思想等对周作人的影响里,清理出多种思想中的统一点:"中庸"和崇尚"自然人性"是周作人为人为文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8.
用"循环论"来概括周作人的文学史观是不准确和不全面的,周作人的文学史观具有多元、宽容、流变的鲜明特征。这种多元流变的文学史观对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直线前进的进化论文学史观起到了极好的校正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作人与林语堂是现代散文"言志论"的两大主将,"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是他们共同的美学追求。他们都致力于个人言志探源,力图为现代散文寻求历史依据。尽管同为提倡散文的个人言志,周作人与林语堂对于散文"言志论"的理解和建构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周作人主要侧重于言志之"道",以"道"明"志";而林语堂除了提倡自我的言志外,还进一步强调了个人言志之"术",并以此探索现代散文文体风格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重要文化名人,"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周作人在日本侵略中国后不久就迅速投靠日伪政权,这是极其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周作人附逆是由于他首先在精神上被日本文化所征服,进而产生民族文化认同困境所造成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被西方后殖民文化侵蚀是非常具有启示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