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雷电灾害是文物古建筑遭受破坏的主要自然灾害。从雷电防护装置的设计和施工上来讲,古建筑和仿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物相比,结构强度较为脆弱,又因其主要以木结构为骨架,雷击除直接击毁古代建筑物构件外,还会导致文物古建筑物起火,这将使文物古建筑大面积遭受损毁。据了解,目前大部分文物古建筑物未得到有效的防雷保护或防雷装置设施不完善,亟待在全社会加强文物古建筑物的防雷保护意识。使珍贵的文物古建筑遗存免遭雷击毁坏,建立和完善文物古建筑物的防雷击措施迫在眉睫。本文从外部防雷、内部防雷、工程控制等几方面对竹沟革命纪念馆的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嘉峪关关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和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悠久历史。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雷电易对古建筑造成破坏与引发火灾,因此对古建筑进行科学的雷电防护极为重要。文章在分析嘉峪关气候特点与关城景区雷电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关城关楼的结构特点与古建筑的防雷施工经验,对关楼的雷电防护技术进行相关研究,最后得出:(1)古建筑的防雷设计应在分析雷电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的结构特点进行综合防雷设计;(2)古建筑的防雷材料应充分考虑耐久性与美观性;(3)古建筑的防雷施工应以“保护为主,防护第一”为原则,同时应提高施工工艺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雷电灾害是古建文物遭受破坏的主要自然灾害,雷击除直接击毁古建筑物外,还因为中国传统古建筑物大多为木结构,雷击将直接导致古建筑物起火,这将使古建筑大面积遭受损毁。中国的古建筑物种类繁多,造型各异,结构独特。因此,在对其做防雷设计和施工时,须根据其特点进行,使得所安装的防雷设施既要做到安全美观又要做到隐蔽可靠,让古建筑物获取最大的美观和最可靠的安全保障。本文根据所接触过的古建筑物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及从事防雷工程多年的实践经验,通过对古建筑物特点、古建筑已遭雷击的原因和现状等多角度的分析。从古建筑的防雷类别的划分到古建筑及古建群落防雷工程设计、施工的工艺技术等多方面,阐述了如何对古建筑进行防雷设计和施工,做到既保证其防雷效果,也做到不影响古建筑的外观与其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还要尽可能避免对古建筑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4.
根据古建筑物特点和性质,分析其易受雷击的原因和部位,指出传统古建筑物防雷措施的不足之处,提到在进行古建筑物防雷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安全与文物保护等因素。结合已有古建筑物雷击事故,进行实地勘察,并分析事故的主要原因。最后,基于相关文物保护与雷电防护标准,对受雷击的古建筑物防雷设施改造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革命纪念馆是文化与历史的积淀,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而雷电灾害正成为这些文化遗产遭受损坏的最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雷击导致建筑物起火,造成建筑大面积受损成为了纪念馆建筑受损最严重的原因。因此,在做防雷改造设计和施工时,尽量做到保持古建筑物的时代特征,防雷设施尽可能的与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则。该文根据所接触过的建筑物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及从事防雷工程多年的实践经验,通过对建筑易遭受雷击的原因,建筑防雷类别的划分,就如何从防直接雷与防雷电波侵入和雷击电磁脉冲等几个方面对建筑物的防雷进行设计和施工,做到既保证其防雷效果,同时做到不影响纪念馆的外观与其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尽可能的避免对原建筑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6.
杨占雨 《科技信息》2009,(14):93-93
电子衡器防雷技术是一个性能先进的综合复杂的雷电保护系统,主要采用了传感器、仪表等电位保护、传感器电流泄放通道、电源多级防雷保护,尤其是安装防雷接地网等现代雷电防护技术。广泛适用于电子轨道衡、电子汽车衡和高炉配料秤等。  相似文献   

7.
邓云 《科技信息》2012,(23):484-485
古建筑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等建筑,它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的历史资料,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瑰宝。本文从古建筑易遭雷击的原因和规律入手,由黄州青云塔的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介绍几种常见的防雷技术,希望对古建筑防雷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李光伟 《科技资讯》2009,(34):93-93
本文从安防监控系统进行防雷保护的背景出发,首先介绍了雷电的形成及种类、雷电的特点及其危害,接着阐述了防雷保护装置,进而提出了安防系统综合防雷保护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
做好防雷保护是防止和减少雷击建筑物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设备受损的有效措施.本文扼要说明了雷电对建筑的危害,以及雷击规律应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防止雷电的侵害.同时就设计中建筑物防雷保护在防直击雷、雷电波侵入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做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少先 《科技资讯》2012,(26):182-183,185
电力系统的雷电保护愈来愈向精细化、准确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雷电能量计算与防雷保护之间的关系,浅谈了电力系统中变电所、输电线路等方面的防雷工程设计,逐步完善现代科学的防雷体系。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防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波 《科技资讯》2005,(24):23-25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极易受到雷电的干扰,建设一个良好的防雷系统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各种防雷的保护方法,安装防雷器是最简单、经济、可靠的雷电防护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雷电对通信设备的危害和通信楼防雷的基本原则,并对综合通信楼的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和防雷保护系统作了介绍,最后针对本单位综合通信楼防雷系统的现状,从接地系统、避雷系统和雷电过压保护系统三个方面提出了整改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配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怀化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选怀化市鹤城区荩远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鹤城区雷电特征的时空分析和对荩远村现有防雷设施的普查,得出:怀化城区中心是全市雷电最强区域,气象局附近是全市雷电聚点,向东和东北是雷电多发地带;雷电及雷电灾害有由城区中心向郊区转移的趋势;荩远村位于雷电聚点向东北雷电带边缘,属多雷地带,具有不防直接雷、易受感应雷等安全隐患,雷电风险正在逐年递增。因此,在鹤城区开展雷电安全普查、防雷知识的普及和对不合格防雷设施进行整改等工作,是降低雷电风险,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蔡辉 《科技资讯》2010,(9):34-34,36
雷电对雷达站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本文从雷电形成的物理过程开始,分析了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以及接地体的埋设过程,从而对雷达站设计中的整体防雷措施、防雷效果进行了研究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戚照梁 《科技信息》2011,(14):108-108
恶劣天气对电力设备的影响极其严重,所造成的后果无法预防。譬如雷电所引起的大气过电压现象对电气设备运行将产生严重的危害。为了适应这种自然界恶劣天气的影响,我们在各种电气运行设备上必须采取有效的防雷措施,以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根据当前的实践经验证明,我国所采用的防雷设备避雷器能有效的防止雷电过电压危害,但是雷电参数和电气设备的冲击放电特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为了更科学的保护电气设备运行安全,我们必须改善防雷保护设备特性,让变电所的防雷保护更为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6.
《青年科学》2008,(10):58-58
结合雷电的危害形式和途径,在分析计算机机房设备受雷电破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基础上,结合机房的特点,研究机房预防雷击、进行防雷保护和减少雷电危害的机理,并提出系统的防雷措施和方法,保证了计算机机房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相似文献   

17.
朱国春 《科技信息》2013,(7):452-452,420
现代防雷技术强调全方位防护,综合治理,建立一套完整防雷系统,并把防雷看做一个系统工程。除建筑防雷要符合规范外,并且对电源系统、信号系统、地电位反击等各个方面,要求严格作好雷电防护工作;并且,确保安装DK防雷器件后对供电、监控及通信设备的正常使用没有任何影响。因此,安防工程里的防雷进行合理设计,提供高质量完整的防护设备,通过有效措施防止雷电波侵入设备,形成层层保护结构,确保安防设备感应雷防护安全,使其在雷电环境中安全可靠工作。  相似文献   

18.
雷电干扰对电力系统二次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正确接地是提高抗雷电干扰的重要技术措施。本文就提高二次设备防雷技术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从三个方面做了论述,首先分析雷电干扰对二次设备产生的影响,接着论述接地技术在二次设备防雷中的重要性,最后探讨应用等电位连接技术对二次设备防雷的保护原理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雷击和过电流是配电变压器稳定运行的主要伤害类型,只有做到对配电变压器防雷保护的全面分析,才能更好地认识防雷保护的重要作用,进而才能够探讨有效的配电变压器防雷保护措施。该研究从配电变压器雷电损害的分析入手,对配电变压器防雷保护的相关措施展开了研讨,分析了配电变压器实际防雷保护的技巧和措施,希望能够在制度、方法和技巧上提升配电变压器防雷保护能力,做到配电变压器在各类环境中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大批微电子化、智能化信号设备的应用,铁路信号系统对防雷的要求更高了。因此,有必要对铁路信号防雷进行系统设计,利用现代雷电防护理论,采用合理的防护技术,对信号设备进行系统的防雷保护,减少雷电影响,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设备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