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质量等级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通过选择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典型土地整理项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补充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补充耕地普遍属于"良好"等级,但不同坡度级之间耕地质量有明显差异,土地质量随坡度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主要从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质量验收的角度出发,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质量评价做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陕西省卤泊滩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质量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其他方法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且步骤严谨简便,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3.
模糊数学在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从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质量验收的角度出发,应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质量评价做了探索性研究,通过对陕西省卤泊滩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质量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其他方法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且步骤严谨简便,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4.
崔国厂 《科技资讯》2006,(18):183-183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中心区,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全区南北纵距26.5公里,东西横距67.5公里,总面积为1156平方公里,总人口56.8万人。全区土地资源呈“一少一多”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耕地总量少,质量差。全区耕地总面积29588.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5.60%,人均耕地只有0.12公顷,而且中低产田面积占了耕地总量的55.5%,土地利用率比较低。二是耕地后备资源多,仅宜农土地面积就达15533.33公顷,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很大。近几年来,我区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大了实施耕地储备制度,建立耕地储备机制,切实做好了补充耕地项目得具体落实,确保了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先补后占。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三农”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农民利益。并且为今后城市非农业建设的用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土地整理耕地质量评定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蕾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7):4266-4270
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的耕地质量现在普遍采用农用地分等的方法进行评定。但是由于农用地分等所选择的参评因素并不能全部涵盖土地整理项目所影响的因素,所以采用把土地整理工程影响的因素作为补充指标,对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进行修正的方法,更加准确地反映土地整理后耕地的质量。并通过丽江市永胜县沿边片区土地整理项目的实证,证明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正由孔祥斌教授创建和领导的"土地利用评价与保护实验室",是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重点实验室之一,也是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研究侧重于:从耕地资源地学要素组成及其时空演变的角度,采用宏观与微观结合方法,在不同尺度上运用模型化、定量化方法,分析和预测我国土地利用变化、耕地资源要素变化对耕地质量、生产能力及其生态的可能影响;基于耕地资源利用及其要素变化对于生产能力和生态要素的过程分析,形成对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创新与科学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耕地占用与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新增耕地质量越来越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等现象还十分普遍。结合八师石河子的实际,就目前该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耕地保护始终是土地管理的首要任务,我国已形成堪称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一直以行政和法律两种手段为主,效果并不理想。耕地与建设用地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背后的根源是经济利益的冲突。本文以经济根源作为研究的新视域,以激励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建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引入发展权购买,建立耕地储备制度;通过税费政策,提高占用耕地的成本等耕地保护经济激励新机制,以促进我国耕地保护制度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复垦复耕补充耕地来源多样,通常斑块较小,且前期利用情况不清。构建科学合理且独立的质量评价指标来真实反映耕地质量状况,关乎到复垦复耕补充耕地可持续高效利用与粮食安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后各地涌现了大量补充耕地,当前复垦复耕补充耕地质量评价刚起步,内涵难以界定、评价标准尚未形成。从农业生产属性出发,以北京市平谷区28个复垦复耕补充耕地地块为评价单元,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检测,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筛选,构建复垦复耕补充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并对地块进行耕地质量评价,与全指标体系对比分析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复垦复耕补充耕地质量相对较差,不同来源补充耕地的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CEC无显著差异,其他草地和城镇住宅用地土壤的pH显著高于果园。构建了涵盖立地条件、土壤化学性状、土壤物理性状、土壤管理以及土壤清洁度复垦复耕补充耕地质量评价的最小指标体系。对比验证分析显示,评价结果相近,决定系数可达0.78。建立的最小数据集能够较为真实反映耕地质量状况,可为复垦复耕补充耕地质量合理评价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西昌市农民家庭对耕地保护的认知情况,认为虽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户已经认识到耕地保护的重要性,但并未将自己作为耕地保护的主体,政府耕地保护工作也有待加强。建议通过探索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将耕地保护绩效纳入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等途径,强化政府土地管理职能,增强农民家庭耕地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1.
《河南科学》2017,(9):1445-1450
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应当妥善协调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耕地红线的关系.构建以耕地坡度级、利用等指数、耕地连片性、区位条件、灌溉保证率为因子的基本农田质量评价体系,按照项目类别分类的方式,对隆昌市划出或划入基本农田的耕地进行评价,分析不同类别项目对基本农田综合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因交通、规划、工业园等项目划出基本农田会对其综合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矿业工矿类、农业类、聚居点类等项目划出基本农田对其综合质量影响不明显或有所提升.同时,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对于基本农田综合质量提升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日本耕地保护与土地管理的历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对文献资料的整理、统计,重建了自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耕地数量变化轨迹,系统分析了耕地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规律;从农地制度、相关法律体系以及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总结了日本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的历史经验。日本在解决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时,一方面采取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另一方面在耕地数量保护面临考验时适时改变策略,通过立法推动农地权利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集中型的城市化道路和有效的町村合并及土地开发在减少耕地被建设占用的同时,弥补了发展用地的不足。不断完善的农地制度与综合的规划管理体制相互促进,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土地产权制度保障了农地保护、农业振兴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以及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日本在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可为中国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邱增睿  朱治玲 《科技信息》2011,(23):I0358-I0358
结合某改建工程,介绍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土地利用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分析了项目用地与《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的符合性,提出减少耕地占用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治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改进研究——以禹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科学》2017,(11):1790-1796
为了解决现有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准确评价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水平,建立了土地利用系数修正法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的土地利用系数.首先建立项目区耕地土地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分别评价整治前后土地利用水平指数,将两者的比值作为修正系数,对原土地利用系数进行修正,并利用修正后的利用系数评定耕地质量等别.通过对禹州市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质量评定和验证,得出:修正法与项目验收5年后产量法计算的利用系数一致性更高.说明利用系数修正法体现了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等别的影响,比产量法更适合对土地整治等项目区耕地质量评定.  相似文献   

15.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体系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多,耕地少,耕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是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加上管理不严,致使土地被乱占滥用,耕地锐减的状况日趋严峻。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对耕地资源非农化占用需求大,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更为突出。据此,我国提出并实行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分析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体系及主要特征基础上,对现行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施的难点,以及相应的改革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城镇化土地刚性需求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提出我国发展城镇化建设和保护耕地的对策:一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二是做好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三是盘活存量,注重内部挖潜;四是把好乡镇企业用地关,避免乡镇企业占用过多的耕地;五是立体规划,开发地下空间;六是提倡旧城改造,适度提高容积率;七是依靠法律、法规制止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对耕地保护不利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基于30 m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方法,探究了2000-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耕地格局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江流域被占用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拉萨市(60.42%)、林芝市(16.21%)和山南市(13.01%)的城市周边区域,多变为水体和建设用地;补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日喀则市(55.81%)、林芝市(23.26%)和拉萨市(19.61%),多由林地和草地转入. 2)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和行政辐射主要影响耕地占用;国家投资变化、行政辐射和海拔主要影响耕地补充. 3)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农业劳动力流失、旅游业发展和粗放式耕作等因素是耕地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在拉萨和林芝的市郊地带强化保护后备耕地,在日喀则给予资金与技术培训等农业政策倾向,以实现雅鲁藏布江流域区域差异化的耕地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18.
张晓琳 《凉山大学学报》1999,1(1):102-109,29
耕地保护已提高到国策的高度,但长期以来耕地的破坏并未得到有效的遏止,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力图从法制方面入手,寻找耕地保护不力在法制上的原因及目前耕地保护在法制上的缺陷,并建议通过修改《土地管理法》,制定“土地母法”,加强对土地刑事犯罪方面的立法和司法操作;加强法制宣传,以减少耕地不必要的流失和占用,达到法律保护耕地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压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占用大量土地,尤其是耕地.本文定量分析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与耕地资源总量变化的关系,并探讨城市化进程对耕地保护造成的压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城市化对耕地保护压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刘慧 《科技信息》2011,(31):I0325-I0325
近年来,在国家土地宏观调控政策从严的形势下.如何利用仅有的土地资源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人们有待破解的难题。东明县针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土地占用与保护问题.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在现有耕地不减少的基础上,大力推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使每寸土地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实现了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