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揭示宝鸡市近几十年城市化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方法以西部中型城市宝鸡市为例,对该区的1991、2002及2014年Landsat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分类,提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土地利用动态度、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等指标,对宝鸡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探讨了城市化水平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结果研究表明,1991-2014年宝鸡市耕地面积减少,但减幅减小,从1991-2002年的28.82%放缓到2002-2014年的16.68%;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且增幅增大,从1991-2002年的5.80%快速增加到2002-2014年的27.79%。城市扩张所占用的耕地和林地比重最高,且在城市边缘区变化最明显。结论宝鸡市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量有直接影响,快速城市化将导致农用地的减少和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全国城市化过程相对比,在研究年限内宝鸡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的关联发展未出现城市空间扩张相对稳定的时期,经历了从城市空间加速扩张阶段直接过渡到城市空间扩张和城市建设并重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城市经济建设的腾飞,尤其推动了遍及各地的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同时,大多数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对生态建设问题关注程度不够的情况,经济发展的同时伴随着众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给小城镇的综合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六安市地处安徽省西部,皖西周边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一般小城镇建设存在的土地利用、绿地系统建设、以及规划发展等方面问题的探讨,寻求解决皖西地区小城镇生态建设和规划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敏感性区域的城市用地是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于构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借助TM影像、地形图等基础数据挖掘出研究区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现状等参数信息,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的理念,通过构建生态敏感性分析指标体系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在ArcGIS软件叠置、缓冲等空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和相关规划资料对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形成了以“一区、三镇、七个中心村”为骨架,以主题公园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农业区为基质,以伊通河和开发区内主次干道及其绿化带为廊道,以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大小水库、各类型用地为斑块的土地利用功能组织和空间管制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城市边缘区地域单元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坡度、植被、人类活动及城市化影响下,通过各生态敏感性区域有组织的层次更替、梯度变换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网络型土地利用方式.梯形梯度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客观反映了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压力下土地利用的一般特征,既保证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土地的需求,又实现了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最小化,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园林绿化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的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投入,纷纷提出创建园林城市,有效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和城市环境,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品位和投资环境。本文就建设绿化工程中的施工管理及质量监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颖  冯驰 《天津科技》2010,37(6):119-121
环渤海经济圈被认为是中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第3个经济发动机。如何更加科学地规划建设天津成为重中之重。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模式作为一种从全局规划的土地利用模式,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种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有机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结合城市组团式发展理论和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模式理论,对天津中心城区的建设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梁万广 《科技信息》2007,(36):328-328,326
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新区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重组,由此产生人口集聚流动,土地利用变化,城市中心与新区的相互作用,对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产生强烈的带动效应。本人对明光市城市新区规划与开发建设,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理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可耕地很少的国家,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土地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对土地利用影响很大的日照间距问题上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和论证,以期达到缩小间距,节约用地和合理使用土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李新星  魏连魁  刘童岭 《科技信息》2012,(18):262-263,264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也日益严重,并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首先讨论了构建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重要性,接着对系统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分别从总体结构、系统功能、平台接口、系统开发平台及关键技术四个方面对系统的设计实现进行了详细介绍。该系统的设计实现能有效地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并能有效提高交通管理的快速反应和控制能力,数字化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新区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重组,由此产生人口集聚流动,土地利用变化,城市中心与新区的相互作用,对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环境产生强烈的带动效应。本人对我国城市新区规划与开发建设的现状以及结合安徽省明光市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理论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加快小城市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实现第三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在小城市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通过介绍河南省巩义市城市建设中土地利用的成功经验和未来土地利用模式,结合郑州上星期人他小城市土地利用情况来控制我国小城市建设土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城市规划实践滞后于城市建设与发展,其原因是对城市土地利用规律缺乏研究。通过对国内地理学界一些土地利用理论进行了初步的介绍,以期对城市规划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结合江西省区域发展实际,从土地投入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环境生态效益、土地集约利用发展趋势5个方面构建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熵值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层次聚类分析法对省内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分异研究,并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和措施.最后探讨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宝鸡市区近几十年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机制和规律。方法集成RS与GIS技术,通过对1990,2002,2006,2010和2014年宝鸡市区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计算,研究分析宝鸡市区近20多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变化。结果 11990-2014年,耕地面积减少了117.67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05.43km2。2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呈现出3种变化模式:1990-2002年城市空间区域快速扩张,2002-2006年相对稳定,2006-2014年城市空间扩张和城市建设并重发展(其中,2006-2010年扩张快于建设,2010-2014年建设快于扩张)。结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能够揭示城市化的过程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使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导致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城市生态需水量也随之显著改变.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定量分析城市生态需水量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土地利用和城市生态需水量的变化进行了人文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生态需水量与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SI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所选驱动因素总体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率为50%~90%,特别是对城镇建设用地和SI指标的解释率高达90%以上;对各类生态需水量变化的解释率为60%~80%.各驱动因子对土地利用和生态需水量变化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其中总人口的影响最大.由于城市生态需水量与土地利用变化具有类似的人文驱动机制,利用简化的SI指标可以方便地解释和预测城市生态需水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对璧山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以2000、2005、2010、2015年4期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5大类,利用2000—2015年璧山区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量。利用GIS和地统计学,分析研究期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分析得出其变化驱动因子。旨在解决当前璧山区经济发展与用地矛盾问题,为璧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厦门市地下管线探测及信息化建设为背景,对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开发、实施过程中的质量保证机制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分别从系统标准制定、开发阶段控制、引入第三方进行全过程监理、专业的软件评测机构等方面对系统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为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物联网的技术背景下,逐渐建设了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其建设的基础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对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集成、统一化的管理,为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科学化发展提供保障。本文介绍了物联网技术背景下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的构建,并分析其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是国土信息化工程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实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为推动“数字城市”的建设打下基础。该文探讨了利用ArcGIS软件构建县镀土地利用数据库问题,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理论基础上,以ArcGIS为平台,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建库标准,根据阜新地区已有的土地资料,建立了土地利用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并对数据库的更新方法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河南科学》2017,(8):1341-1348
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模型,通过对江苏省整体以及35个县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研究.认为:江苏省土地利用效率年际变化整体大致呈"凹"字形曲线;空间格局方面,土地利用有效、弱有效与非有效城市已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异特征,效率分布非均衡状发展态势已较为突出.对于土地利用有效城市,土地政策导向是保持现在的状态进行发展,并进行微调;对于土地利用弱有效城市应结合各个城市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对于土地利用非有效城市,根据效率改善潜力表格制定发展目标,同时在制定具体的政策时应该着眼长远,不能期望一蹴而就.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例,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和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构建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集约水平评价体系,对2012-2016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城市紧凑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变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城市紧凑度和土地利用集约度二者整体水平较低,但都有上升的趋势,且二者各自内部差异也在增大;(2)河南省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集约度协调性水平不高,2012年许昌市和郑州市分别为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到2016年仅有郑州市达到初级协调,洛阳、新乡、濮阳和周口4市达到勉强协调;(3)城市紧凑度与土地利用集约度协调发展关系的整体情况变化不大,大多数城市在2012年和2016年均保持着城市紧凑度超前或土地利用集约度超前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