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前在变电站运行中,电力设备发热引发的事故是无人值班变电站设备运行中的技术难点。本文通过对变电站运行设备发热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主要就变电站运行设备发热监控诊断方法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张启雁  王西超 《科技资讯》2014,(35):121-121
无人值班变电站的推广,有效地实现了减员增效的目标,但由于我国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模式实施的时间较短,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以确保电网的稳定和安全。该文分析了影响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安全管理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并进一步对影响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龙本焱 《广东科技》2013,(24):133-134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提升,无人值守变电站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为了确保无人值守变电站能够正常运行,变电站集控中心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变电站集控中心对于维护变电站稳定、可靠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变电集控中心般控技术,完善集控中心的功能成为变电运行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以某一地区变电站集控中心监控系统为实例,分析了变电集控中心监控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保证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的运行可靠性,该文针对无人值班变电站安全运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环节、生产环节,与常规的一般变电站比较,设备选择、线路设计等方面都引入智能判断的功能。该文从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的各方面运行涉及的问题剖析研究,从无人值守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各方面分析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并提出可靠性维护措施:可靠的设备保障、通信系统的支持、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运行人员定期巡视和维护设备。  相似文献   

5.
随着电网智能化设备的发展以及通讯技术的进步,当前宣钢在运行的一部分变电站和配电室未来都会实现无人值守,变电站无人值守运行方式不单单需要管理方式的改进,更需要对变电站现有的一次、二次设备逐步进行必要的改造。该文依照电力系统通常采用的集控站管理模式对新建变电站设计和已有变电站设备改造需要注意的重点工作进行了梳理分析。  相似文献   

6.
吴明朝 《广东科技》2009,(16):220-222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的进步和迅猛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将基于个人多年工程实践及的变电站运行经验,结合东莞地区无人值班变电站设计、运行等情况,着重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网络结构及功能等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致力为无人值班变电站配置最优化、最为切实可行的监控方案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无人值守变电站是智能电网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为了确保无人值守变电站运行维护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和节能经济性,将变电站中相应的辅助控制系统进行功能的集成统一,实现统一调度管理尤为重要。本文笔者在对无人值守变电站辅助监控平台的建设目标进行阐述后,对平台总体方案进行了探讨,并对图像监视与火灾消防系统的集成与联动、门禁系统与火灾消防报警系统的联动、动力与环境监测系统的功能整合和联动、照明控制系统的联动等平台功能实现进行了研究,以达到无人值守变电站辅助功能系统的集成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8.
韦德重 《广东科技》2012,(21):53-54
随着我国电网的快速发展,电力技术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无人值守变电站得到普遍应用和发展。可是这种情况却导致变电站设备巡查工作的开展越来越有难度,变电设备的巡查是变电站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如何提高变电站设备的巡查技术已迫在眉睫。主要介绍变电站设备巡查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研究每个阶段中的不足之处,而且还对目前巡查技术中应用广泛的射频识别技术进行了说明阐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的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广泛应用,电力系统内220kV及以下变电站大部分都采用了站内无人值班,由集控中心运行人员统一监视和控制的运行模式。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对所属变电站实现远程实时图像监控、远程故障和意外情况告警接收处理,可实现对电网的可视化监控和调度,并保证变电站运行和维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科技水平不断进步,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运行设备上的应用已经广泛普及,多数电力部门采用无人值守的工作模式以减少相关人员的工作量。这种工作模式之下,变电站运行设备发热而引发的种种事故是至今为止依旧没有攻克的技术难点。该文旨在浅析引起变电站运行设备发热的常规原因,进一步探讨解决变电站设备发热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1.
对国内500kV无人值班变电站运行模式的可行性及未来变电运行管理模式优化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根据工作实践,详细分析了北京电网运行管理现状。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进行了研究,不仅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管理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对今后发展的整个网络的无人值守变电站管理规范行业标准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变电站可以传输、转换电能,是电能输送的中转站。对于变电站,因为它需要对电能进行分配、调试,因此,变电站具有很多内部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大部分变电站均为智能化无人值守变电站,它引用大量的数字化控制系统,这样有助于提高变电站的经济效益、运行效率,也有助于成本的减小。变电站要确保电网的正常运行,关键在于工程的建设质量。该文对变电站施工质量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变电站基建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3.
赵永诚 《科技信息》2013,(6):445-445,446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在我国尚属一门新兴技术。经过广大电力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在此技术领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我们深信,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必将日趋成熟和完善,高自动化水平的变电站以及电力系统自动化管理将为加速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结合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监控系统验收维护的工作经验,对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建立及运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希望供大家交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翁水  王鹏程 《科技资讯》2014,(36):81-82
视频监控在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成为变电站环境在线监测系统中的核心,但目前运用范围比较单一,功能有限,没有发挥其对生产的真正作用,随着调控一体化电网运行模式的推进,视频监控系统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该文以运用中的3G视频监控系统为基础,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适当改良、扩展和完善,增加了视频监控遥控小车的应用。该改进方案简单,实现功能多,能满足变电站智能化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普及了无人值守变电站运行模式,不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供电稳定性,同时加快了对系统运行故障的处理效率。对于无人值守变电站来说,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对其安全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无人值守变电站安全运行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本文就分析现阶段无人值守变电站安全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供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社会的发展已经无法离开电能,各种生产设备、管理设备以及计算机等均需要以电能作为基础能源,因此我国的电网扩建工程一直在不断深化。电网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传统的变电站运行技术无法满足现代需求,必须引入自动化技术进行改造,保证变电站设备的工作效率。该文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内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情况,并阐述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变电站监控系统信号分级管理及功能规范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立军  宋明平 《广东科技》2011,20(18):160-161
变电站监控系统是值班员监视、掌握设备运行状态的重要手段,随着变电站调控一体化的推进,调控中心监视的无人值班站的数量不断增加,接收的监控信号数量巨大,给值班员监盘带来很大的困难。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对监控信号的分层分级管理的概念,结合监控信号的规范化分类,提高变电值班员的运行监盘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前,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级变电站,自动化程度高,运行状态稳定,在实际运行中,充分发挥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的特点。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的广泛应用,对变电站实现保护监控系统的升级换代、提高自动化程度、实现调度自动化和自动抄表、建设无人值班变电站和减人增效以及标准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庞景新 《广东科技》2011,(24):122-123
无人值班是电力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的变电站运行模式。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模式及安全运行进行分析,对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变电站的施工数量也不断增多,变电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变电站的运行与电网自动化技术密切相关,变电站实现了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进行正常运行,如此一来,不仅大大降低了人工的运行成本,还提高了运行效率,但是,调查研究显示,变电站无人值守运维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需要提出一定的措施,确保变电站无人值守运维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以便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