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波 《科学通报》2023,(11):1284-1285
<正>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对干旱、半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加剧了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自然灾害和贫困的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201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5737×106km2,占国土面积的26.81%[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已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道路,遏制了荒漠化扩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荒漠化面积与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2622万km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205万km2,冰融荒漠化363万km2,土壤盐渍化233万km2。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涉及18个省(区、市)470个县(旗、市)。  相似文献   

3.
略论中国荒漠化的原因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化已成为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人畜密度过大和贫困是造成我国荒漠化的两个根本原因,两者的相互作用引发了不合理的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陡坡垦耕,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当。因此,防治荒漠化的基本对策是控制人口增长和通过防治与开发并重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进而“富民”。文章提出了政策、科技、公众参与、管理、资金、国际合作等方面的10条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非萨赫勒地带是世界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60年代末这里发生的严重干旱和荒漠化引起国际会对世界荒漠化问题的重视,从而使荒化成为联合国确定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防治荒漠化运动。  相似文献   

5.
荒漠化:国际研究热点与我国的研究战略——献给“六·一七”——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员陈广庭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博士董治宝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博士严平1背景《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非洲...  相似文献   

6.
从2009年5月下旬开始,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对中国水源地进行了历时4个多月的考察,一路行走体会着不同地方的水问题。当我们从漫天黄沙的阿尔金山峡谷里冲出来.出现在南疆且末加油站的时候.油箱里的残油还不足2升。  相似文献   

7.
极端干旱荒漠的“荒漠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龙骏 《科学通报》2011,56(31):2616-2626
本文所研究的极端干旱荒漠(简称极干荒漠)的“荒漠化”是指, 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极端干旱荒漠的土地退化. 极干荒漠占中国干旱区总面积的36.9%左右, 包括部分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盐渍化土地、“吐加依”和劣地等类型, 其中约50%左右的土地有一定的生产力, 而且往往是荒漠地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系统的终端, 不仅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新发现的巨大潜势, 并且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前沿阵地, 在能源、矿产、水资源、生态、生物多样性、旅游和特色农业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在当今人口越来越多、耕地越来越少的全球化的世界, 面对这些大面积还具有生产潜力的“边缘”土地, 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 由于极干荒漠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严酷, 沙尘暴肆虐,土地退化极为严重, 面临全球变化和愈来愈严重的人类干扰的挑战, 发生了一系列生态和环境的重大事件. 如荒漠盆地生物地理结构与格局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遭到极大的改变和破坏; 荒漠中有价值的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和珍贵基因的丧失; 荒漠自然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和丧失等. 极干荒漠的荒漠化的客观存在, 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灾难, 在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强大实力和需求下, 充分发挥科学的作用, 打造出由土地-水-荒漠化防治的高端技术, 建立极干荒漠的荒漠化新概念及其治理与保育的时机已成熟. 本文根据多年考查实验, 提出极干荒漠的荒漠化分类、特征、保育和重建技术措施等.  相似文献   

8.
2009年5月下旬开始,以为中国找水为主旨,中国治理荒漠化基金会科学考察队对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新疆几大山系的冰川及冰川径流和西北五大沙漠进行了考察.作为考察队员之一.我从头至尾跟随下来,目睹着中国水源地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2000~2010年中国地表植被绿度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爽  宫鹏 《科学通报》2012,(16):1423-1434
自然界的绿度与地表植被覆盖率直接相关.植被覆盖率能从含有近红外和红光波段的遥感图像计算得到的植被指数估算出来.因此植被指数能反映地表植被的绿度.特别对低植被覆盖率的荒漠区域,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率有单调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它可以用来研究荒漠区域地表植被绿度.本文收集了2000~2010年11年间生长季的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计算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产品,应用最小二乘法和最小绝对偏差法对变化趋势进行线性拟合,分析了2000~2010年中国地表植被覆盖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这一期间中国有66.84%(最小二乘趋势拟合结果)或64.27%(最小绝对偏差趋势拟合结果)的区域NDVI呈增加趋势,表明整体上我国的绿度在增加.同时,中国荒漠化的面积呈缩减趋势.中国绿度增加最显著的区域位于北方的陕西、山西、宁夏、河南、山东、青海、甘肃等地;绿度降低最显著的部分出现在内蒙古的东北部、西藏南部、江苏和上海等地.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南部等地荒漠化程度改变,可能是由气候驱动所致.内蒙古东北部绿度降低与人工开垦有关;江苏和上海等地的绿度降低与快速的城市化有关.气候对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等地的绿度增高贡献不明显.在全国尺度上,荒漠化得到抑制和缩减,可能与人为的治理和保护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胡杨是唯一一种生活在沙漠中的乔木树种,它自始至终见证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荒漠化的过程。而今,虽然它已退缩至沙漠河岸地带,但胡杨仍然是“死亡之海”——沙漠的生命之魂。  相似文献   

11.
胡杨是唯一一种生活在沙漠中的乔木树种,它自始至终见证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荒漠化的过程.而今,虽然它已退缩至沙漠河岸地带,但胡杨仍然是"死亡之海"--沙漠的生命之魂.  相似文献   

12.
胡杨,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惟一的乔木树种,而且,它自始至终见证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走向荒漠化的过程。而今,虽然它已退缩至沙漠河岸地带,但仍然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的生命之魂。  相似文献   

13.
那些遮天蔽日、浮尘漫天,“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日子让人提起便心有余悸,随着荒漠化加剧而更加肆虐的沙尘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你是否知道沙尘暴的另类——盐碱尘暴对人具有更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马晨 《科学之友》2007,(7A):51-51
胡杨是唯一一种生活在沙漠中的乔木树种,它自始至终见证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荒漠化的过程。而今,虽然它已退缩至沙漠河岸地带,但胡杨仍然是“死亡之海”——沙漠的生命之魂。  相似文献   

15.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宝贵遗产,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增加,特别是现代工农业飞速发展,盲目利用自然资源,大面积砍伐森林和延伸农业耕地,严重毁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由此引发的系列恶果如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全球...  相似文献   

16.
浅谈我国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中的一些科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与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地球地表环境与生命协同演变的研究提出了更高和更具体的要求. 地球表层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地生物学效应是认识与解决地表环境与生命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 其核心研究内容概括为生源要素的环境生物界面动力学及生态效应; 毒害污染物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机体影响; 地表环境变化的地生物学响应与生命适应机制; 污染地表环境的生态风险评估与生物修复等. 古生物学作为一门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古老交叉学科, 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应当更加关注地质历史时期环境的变化对生物演化的影响, 从而为研究现代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提供更多历史的借鉴. 基于我国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现状和资源的优势, 提出了我国在地史时期环境变迁与生命演化研究领域值得关注的几个热点的科学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地球科学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如荒漠化加重、环境污染的加重、化石资源的破坏等, 这些都对我国地球环境与生命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的十大环境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及酸雨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初露端倪,进入20世纪90年代,地球荒漠化、海洋污染、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更是突破了国界,成为影响全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现将20世纪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列出,以引起新世纪人类的警觉.  相似文献   

18.
央视2011年6月18日《朝闻天下》中播出新闻《月牙泉:水资源危机加速敦煌荒漠化的趋势》。有专家说,在敦煌,由于水的下降,如果不加以生态防护,20年、30年、40年之后,美丽的月牙泉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9.
刘鸿雁  田育红  丁登 《科学通报》2003,48(11):1229-1232
根据野外土壤和植被调查以及实验室分析的结果, 探讨了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河北坝上地区不同地表覆盖类型与北京沙尘天气物源之间的关系. 粒度分析结果表明, 流动沙地单位面积可释放的沙尘量小, 而低湿地草甸、石质丘陵草甸草原等单位面积内可释放的沙尘量大. 进一步考虑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影响, 可以认为, 作为荒漠化结果的流动沙地只是作为过去沙尘天气的物源, 当前单位面积沙尘释放的能力低, 而正处于荒漠化过程中的大面积的石质丘陵典型草原在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单位面积内具有较高的释放能力. 农田如果春季耕翻, 则具有一定的沙尘释放能力, 而退耕/撂荒地上出现大量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对起沙过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固定沙地、石质丘陵草甸草原、低湿地草甸等由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覆盖率高, 单位面积内沙尘释放的能力低. 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沙丘活化以及湖泊和低湿地变干则可能使它们成为沙尘天气的潜在物源.  相似文献   

20.
何良年 《科学通报》2020,65(31):3347-3348
<正>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绿色化学已成为大势所趋.二氧化碳过度排放是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和荒漠化等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诱导因素.将CO2定向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能源与材料,也可一定程度上缓解环境问题,并减缓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将丰富、价廉、可再生的CO2"变废为宝、高值化利用",以部分替代化石原料,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当今世界正处于能源供给从过度依赖化石能源向基于太阳燃料转型的过渡时期,利用太阳能以及可再生电能将CO2还原为生产碳氢燃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