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诺 《科学通报》1991,36(5):341-341
具有层状结构的近晶A相液晶的电光效应及其特性,正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电场作用下,近晶A相液晶的层结构将产生歪斜,或产生动态散射.随着液晶分子排列取向的改变,液晶织构及其光学性质也发生变化.近晶相液晶的温度超过相变温度T_(SN)时,将  相似文献   

2.
液晶的蓝相     
自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F.R.Rei-nitzer)发现液晶以来,至今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现已发现有数千种物质呈液晶态。已知的液晶相不下数十种。热致液晶可分为近晶相(smectic)、向列相(nematic)、胆甾相(cholesteric)、蓝相(BP);溶致液晶可分为层状相(L)、六方相(二维六方晶格,H)、立方相(三维立方晶格,Q);盘状液晶可分为向列相(N_D)、胎甾相(N_D*)、柱状相等。本文介绍关于蓝相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铁电液晶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液态铁电体。它通常出现在由手征性分子构成的倾斜近晶S_C~*相中。铁电液晶在温度超过某一温度T_C(居里点)后,铁电性消失,进入具有顺电相的近晶S_A相。一般说来,液晶在外电场的驱动下,其响应时间可用下式表示: τ=η/P_B·E.其中,η为液晶的粘滞系数;P_B为电极化强  相似文献   

4.
液晶现象,最早是在1888年被奥地利学者Reini-tzer所发现。当时,人们用以描述一类兼具晶体光学性质和流体流动性质物质的特征。经过近半个世纪,直至1937年,Bawden和Pirie在研究烟草花叶病病毒的悬浮液时,才发现了高分子的液晶现象。1950年,Elliott和Ambrose则首先报道了合成高  相似文献   

5.
铁电液晶     
铁电液晶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型的液晶材料,它兼有铁电性和流动性的特点。由于它具有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故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铁电液晶》一文介绍了铁电液晶研究之动态,以及作者自已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液晶     
近年来,一种自发有序的可以流动的聚合物熔体或溶液——聚合物液晶,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  相似文献   

7.
液晶研究的历史悠久。远在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F.Reinitzer)在合成胆甾醇脂的时候,发现此类有机化合物在固态向液态转化的过程中,存在着混浊状的中间态。翌年,德国物理学家莱曼(O.Lehmann)发现,这个中间态液体具有和晶体相似的性质,故称为液态晶体,简称液晶。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液晶的认识大约已经历了一个世纪。莱尼茨尔(F.Reintzer)曾因发现液晶而享有盛誉。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已有文字记录描述了与液晶性质相类似的规律。然而关于液晶性质和结构方面的研究,却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即布朗(G.H.Brown)和肖(W.G.Shaw)在《化学评论》上发表文章之后(1957年)。科学家们习惯上认为物质存在着迥然不同的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在气体状态,微粒充满整个容器,并在其中自由自在无所约束地漫游。在液体状态,分子没有高度的序列性,分子绕其长轴旋  相似文献   

9.
各种液晶态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几十年来一直是科学家们深感兴趣的问题。近二十年来液晶领域中的广泛科研工作,终于导致了液晶在技术上的实际应用,受到国际工业界的普遍重视。从1968年开始的两年一度的国际液晶会议,对促进近十年来液晶科研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鸿志 《科学通报》1987,32(18):1396-1396
热致性共聚酯液晶已有较多的研究报道,Xydar,Ekonol,Vectra等液晶材料的优异性能对共聚酯液晶材料的应用发展显示了良好前景,并推动对其基础理论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大量工作是以聚对羟基苯甲酸为介晶单元的研究,而对以对苯二酚(HQ)及对苯二甲酸(TA)形成的介晶单元者研究不多。在前报我们已对HQ与丁二醇(BG),TA共聚酯的液晶行为  相似文献   

11.
液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丽 《科学》2003,55(6):53-55
从液晶手表的出现开始,液晶就作为电子时代的重要角色分外引人注目.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带有液晶显示的电子手册、便携式电话、情报工具、游戏机、翻译辞典、文字处理机、笔记本电脑、PC监视器,乃至摄像机、数字相机、多功能电话、可视电话、液晶电视等.如今,液晶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名角了.但名归名,液晶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呢?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分子液晶态生长球晶的研究,目前报道还很少。我们对聚对苯甲酰胺  相似文献   

13.
杨小震 《科学通报》1991,36(13):1038-1038
碟形液晶分子是比较新的一类具有柱状液晶相的热致性液晶。液晶的有序度描述液晶分子聚集态结构的性质,其随温度的不连续的变化,反映了分子进入不同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相态。液晶体系中,单个分子结构的畸变或无序化是分子聚集态结构性质的函数。作者近期的研究已证明红外光谱谱带  相似文献   

14.
早在1888年奥地利植物学家莱尼茨尔(F.Reinitzer)就发现了液晶,至今已有90年的历史了。但只是在本世纪60年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液晶才得到了广泛的实际应用,并引起人们对液晶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对于离子液体参与自组装行为的重视,表面活性剂在其中构建溶致液晶的研究日益深入.选择离子液体作为组装介质,可将其优良特性引入到溶致液晶中,从而达到改善体系性质、扩展其应用范围的目的.本文总结了阳离子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常规单链、双链及Gemini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聚氧乙醚类及植物甾醇类)及Pluronic双亲嵌段共聚物等在离子液体中自组装构建溶致液晶行为的研究进展,用可以反映溶剂内聚能密度的Gordon参数,对不同离子液体中形成溶致液晶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陈寿羲 《科学通报》1979,24(2):72-72
近年来,高分子液晶方面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位芳香族聚酰胺浓溶液的液晶性质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对于芳香族聚酰胺溶液来说,由于分子链的刚硬性而在溶液中具有近于棒状的构象,当超过临界浓度时可由各向同性溶液转变成各向异性溶液,有序区域中分子链是沿链长度方向呈一维有序排列,从而形成溶致性向列型液晶。已  相似文献   

17.
条带织构装饰技术观察高分子液晶态的向错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寿羲 《科学通报》1993,38(3):236-236
高分子液晶态与小分子液晶态相似能表现出多种类型的中介相,其中之一是向列相。高分子液晶向列相存在有向错结构,它是由分子取向方向发生不连续变化而引起的。在偏光显微镜下向列相呈现二条和四条黑色条纹相交于一点所组成的纹影织构,它们分别对应于强度s=±1/2和s=±1两种类型的向错分子指向矢取向排列形式的一种光学效应.近年来人们根据高分子分子链弛豫时间较长和可以结晶的特性,将高分子液晶态淬火冻结成液晶玻  相似文献   

18.
蔡浩然 《科学通报》1978,23(4):209-209
自从1888年Reinitzer发现液晶后,至今已有九十年的历史,然而只是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发现了液晶的动态散射和其他电光效应以后,液晶才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外液晶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又取得了进一步的成就。 从液晶研究的发展史来看,在初期都是用一些与细胞有关的材料进行,因而液晶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是和生命现象联系在一起的。现在,生物体內液晶态的研究已成为液晶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柔软的微环境是赋予液晶分子对外场快速响应的基本要求之一,但纯液晶材料却无任何力学强度,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本文将粒径为150 nm的二氧化硅引入由向列相液晶4-正戊基-4′-氰基联苯(5CB)和凝胶因子亚苄基山梨醇(DBS)组成的液晶物理凝胶中,通过纳米Si O2与DBS的协同效应来凝胶液晶,大幅度提高了所形成的复合凝胶网络的储能模量.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O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流变仪和液晶显示参数测试仪等手段研究了液晶复合凝胶的相转变行为、形貌结构、流变和电光特性.结果表明,固定DBS含量为2.0%(质量分数,下同)时,与未加纳米粒子的液晶凝胶相比,随着纳米Si O2含量的增加,复合凝胶网络由纤维织构转变为类似球晶织构,其储能模量G′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Si O2含量为2.0%时达到最大值1.5×10~5Pa,其阈值电压和关闭时间最大增幅不超过1和2倍.当二氧化硅添加量仅为0.5%时,复合凝胶的G′即可达10~5 Pa,提高了1个数量级,其阈值电压和关闭时间也分别只增加了46%和63%.此研究为进一步拓展此类材料在自支撑电光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新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3-对壬基苯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溴化铵(NPTAB)-正丁醇-水组成的三元体系中, 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到色彩绚丽的溶致液晶纹理. 通过核磁共振(2H NMR)、小角X射线衍射(SAXS)并与纹理照片对照, 确定了该体系的液晶结构类型, 由差示扫描量热(DSC)测定证实了液晶结构的转化. 初步考查了液晶层厚度、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液晶颜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