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 ,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在潜意识中是重视集体 ,而忽略个人的 ,尤其是在中国古代。但是 ,祢衡的《鹦鹉赋》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既重视个性的张扬 ,又存在着所谓的“大局意识”。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在潜意识中是重视集体,而忽略个人的,尤其是在中国古代.但是,祢衡的《鹦鹉赋》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既重视个性的张扬,又存在着所谓的"大局意识".  相似文献   

3.
杜甫一生创作了六篇赋作,其中《雕赋》和《天狗赋》少却“三大礼赋”的御用之气,而更具一份悲情之美。本文以美学的视角,从意象、表达、情感方面对二赋进行了深入解读,分析其中所含的意象之美、温柔敦厚之美和作为赋作情感基调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4.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5.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6.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7.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8.
从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晋左思的《三都赋》及清程先甲的《金陵赋》看京都赋体文学的传承及演变,再从写作目的、写作手法、辞赋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进而指出京都赋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陆机《豪士赋》的写作时间,学界历来有两种分歧,一认为作于冏生前,一认为作于他被诛杀之后。笔者从齐王冏生前已成为社会舆论批判焦点的历史语境出发,结合对陆机个性与行事作风的分析,比较《豪士赋序》与其所作其他13篇序文风格之隐晦与明晰的差异,考察其与齐王冏有关的4篇作品情感之婉曲与激切的不同,以论,《豪士赋》当作于冏生前。  相似文献   

10.
祝尧所论赋体文学咏物之“法”不仅仅是比兴,更确切地说专指自喻——被祝尧奉为咏物赋之典范的作品皆为自喻赋,祝尧在张华《鹪鹩赋》题解中亦明确地指出所咏之物与“我”的比喻关系。祝尧推举自喻赋有三方面原因:比喻赋“以情为本”而较一般咏物赋更富情韵,取喻“切至”,“体物”多有“不粘不脱”之妙。  相似文献   

11.
以神女为题材的神女赋滥觞于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兴盛于汉末三国,曹植《洛神赋》是其巅峰之作,六朝后渐趋消亡。从笔法上看,神女赋文辞华美,对女性神情外貌的描写细致入微,颇多传神之笔;从结构和内容上看,诸多神女赋大都遵循"遇神女"——"描写神女"——"人神交接不成"这样一个既定的格式;从主题看,神女赋一方面体现了主人公遵从儒家伦理准则不为女色诱惑而动的品质(显性意义),另一方面体现了赋之作者壮志难酬、郁郁寡欢难以施展政治抱负的心理(隐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洞箫赋》和嵇康《琴赋》分别反映了"以悲为美"和"以和为美"的审美趣味。前者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反映了较浓的娱乐色彩;后者以崇尚自然的道家思想为主导,主要是抒发一己之幽情。  相似文献   

13.
王勃《寒梧栖凤赋》是见于载籍的初唐较早的标题限韵律赋。其作年尚有争论,此外,其赋体裁和题材在律赋发展史中的作用还尚未为人揭示。从美学意象说的理论角度来看,王勃此赋对“凤”“梧”题材的美学意义的揭示,也可谓独树新风。  相似文献   

14.
袁虹 《河池师专学报》2010,(3):30-33,54
音乐赋发展到唐代,在乐教思想,文道说,重功利文学观及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更加注重理的阐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尚理倾向。具体表现在赋作内容多述说君臣之道、处世之道或生活中的其他哲理;在对音乐的描写上多以抽象之语叙述;在创作程式上也体现出由尚情转向尚理的趋势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远游》与《大人赋》存在语言、结构和思想方面的相似性。陆侃如认为《远游》有抄袭《大人赋》的嫌疑,郭沫若则认为《远游》可能是《大人赋》的初稿,其中郭沫若的看法影响深远。此后《远游》的作者归属众说纷纭,《远游》被排除在屈赋之外,经典性大打折扣。实际上,从逻辑学角度来说,陆、郭二位从两者的相似关系推导出模仿关系,从思想成分证明《远游》非屈原所作,实乃循环论证,结论无法成立。通过爬梳和整理司马相如的生平、《史记·封禅书》的相关描述、《大人赋》的具体文本和楚文化的习俗,论证《大人赋》其实是司马相如为了保全家人而对汉武帝的献媚之作,而《远游》则是楚文化的产物;后者并非前者初稿,而尽管词句不同,但司马相如的遗札无论从主题、意图还是功能均与《大人赋》相似,因此可以推断,《大人赋》的“初稿”有可能是遗札。  相似文献   

16.
“赋得”诗体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创作形式。以“自君之出矣”为题材的五言诗小品,历来被诗人用来借题发挥,抒发各种个人情感。其q-以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为这一类体裁的杰作。  相似文献   

17.
《文选·赋》"物色"类选录了宋玉《风赋》、潘岳《秋兴赋》、谢惠连《雪赋》与谢庄《月赋》等四篇作品。萧统是从先梁赋的"整体"中选出此四赋的。四赋入选《文选·赋》"物色"类的原因大致有三:内容上,意蕴丰厚,生命情怀强烈;形式上,文采斐然,结构巧妙;评价上,均得到先梁士人的好评。探讨《文选·赋》"物色"类选文原因,有助于推进...  相似文献   

18.
《述行赋》是汉代纪行赋中的名篇,也是东汉后期征行遇雨题材作品的典范之作。蔡邕《述行赋》中的霖雨意象既有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又和世道沧桑、国家命运相贯通,而且在作品层次结构中发挥了独到作用。出行而中途遇雨事象,随着历史的推移,它在文学作品中的承载变得愈来愈重。  相似文献   

19.
临武赋     
夫中国之临武。古因城邑侧临武水而得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盖兆基于石器,开化开夏殷,设邑于楚时。处湘南边陲。南岭北麓。始属荆州,周归楚国,秦隶黔中,后分长沙,汉析桂阳,郡治郴县。高祖五年建县,其县治时设宜章,并领嘉禾及桂阳一部,领域甚广。曾名王莽之大武,则天之隆武,复归临武,统域至今。历尽坎坷,饱经沧桑,赋史二千二百余载。德蒙舜帝恩典,南巡至此歌咏《南风操》赞之,并教化农耕;惠泽万代,传颂千古。  相似文献   

20.
从西汉到南朝刘宋年间山水赋存在一个从虚构走向写实的发展特征,晋宋之际的赋作中,这个特征尤为明显,谢灵运的《山居赋》是其中的代表。谢灵运一方面运用汉大赋的传统手法,对始宁别墅的种种景观进行铺写;另一方面又多用雕绘修饰的手法描写景物,使其中山水景物的描写更加真实可信。此外,他的一些山水诗可与此赋对赏。从虚构向写实的转变与文人辞赋观的改变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山水赋的自身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