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925年陈延杰撰成《诗品注》一书,为钟嵘《诗品》的研究拉开了序幕,迄今为止对于《诗品》的研究已有九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九十余年的研究历程中,《诗品》对于陶渊明的品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钟嵘在《诗品》中以"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将陶渊明置于中品,唐以后,特别是宋、明、清以来的一大批学者为陶渊明叫屈并纷纷著文以批判钟嵘品第之失。在文学研究当中对于陶渊明所持有不同的批评态度,是批评家个人的主见,还是受其背后某种共同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的左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张华是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然而这样一位有着重要地位与影响的政坛、文坛的风云人物,却生前显赫,身后寂寞。张华博学多识,奖掖后进,对太康诗风的形成功不可没。其诗风清丽靡墁,兴托多奇,尤以《情诗》、《杂诗》为代表,“重情尚文”与文辞华美是其特色,对当时和后来的诗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论张华褒少贬多,这与钟嵘《诗品》对张华评语的影响不可分割。其实长期以来世人都误解了钟嵘也误解了张华,我们结合张华诗歌创作和钟嵘诗学思想,对《诗品》张华条重新进行了细致疏证,以期对张华能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钟嵘《诗品》称陶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后世文人,在欣赏陶诗平淡诗风的同时,也非常称道陶渊明对山水、田园、躬耕生活的描写。不过,应该看到,陶渊明诗中,有相当部分是通过对平常景物的咏吟,来隐约表达他对晋宋之际政治历史的种种意见,亦有不少诗,直接涉及到当时的政治事变,透露出诗人对晋宋禅代曲折复杂的心态与情感。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陶渊明接受史中的重要发展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和诗艺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唐代许多诗人对陶渊明都有过接受。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因与陶渊明有相同的生活情趣和相似的人生经历,杜甫接受了陶渊明,并在诗歌创作中刻意学陶,形成了自己柔美的风格。在陶诗的传承过程中,杜甫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晋宋时代的陶渊明(365—427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自陶老诗人受到诗坛重视起,许多评论家评其诗歌,尤其是对他出仕与归隐的评价,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钟嵘甚至以此把陶渊明目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实在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评价古人,必须实事求是,客观而论,才有公允可言。陶渊明的三出三隐究竟说明了什  相似文献   

6.
刘桢在《诗品》中的地位特殊,仅在曹植之下。这是钟嵘基于独特的诗歌审美标准和时代性得出的结论。对刘桢品语的疏证有助于从细微处把握钟嵘诗歌美学,同时也能够对刘桢诗歌价值有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被钟嵘尊奉为“一代隐逸诗人之宗”,在其田园诗文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陶渊明田园诗文中对自然美的追求表现为外在自然、内在自然与内外相合三个层面。外在自然美的追求即其挂冠归隐,寄情田园之乐;内在自然美的追求则是返归真我追求任真之趣、既而物我相忘,达到天人合一的真淳境界。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人,也是一位思想家.陶渊明的诗描写田园自然风光的有很多,其诗风自然、朴素天成,追求会意自适的超然境界,而自有深意.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随顺自然,并运用到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陶渊明的思想、生活和诗歌都追求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9.
刘勰主编的《心雕龙》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只字不提,主要是由于青年时代的刘勰,无论在人生观还是学观上同陶渊明都是格格不入的,尽管刘勰也主张“通变”运日新,也重视采,但他强烈的宗经思想使他的学思想和价值取向,相对地说比较保守,而萧统不仅在他主编的《选》中选录陶渊明诗八首、辞一首,而且还编了《陶渊明集》,并亲自撰写了《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传》,在《序》、《传》中对陶渊明作了很高评价,这是由于萧统虽贵为太子,但所处宫廷重重矛盾的环境,使他向往身心自由的理想社会,这与平淡自然、志趣高远的陶渊明诗作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思想与庄子哲学都具有“无家可归”的类同性,且陶渊明引用《庄子》甚多,从而使得进一步考察二者之间的具体联系有了可能。庄子主体观的实质是在传统的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上加持了其独特的气化观的结果,主体的最终境界呈现为世界意志的“与道为一”之境;陶渊明主体观的内容则是“形影神”,是以庄子哲学的气化论为理论基础,加上自己的认识和对时代的回应而成就的观念,最终境界与庄子的认识如出一辙。从概念使用和结构义理上看,二者之间存在着细密的联系,陶渊明的主体观念是对庄子哲学的某种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澄清陶渊明《形影神》的诗旨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儒释道开始合流的时代,陶渊明的"纯儒"思想显得曲高和寡,而在动乱时代的诗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从而陶渊明毅然地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归隐后的生活虽并不总是美好,他的心境有时也并不平静,然而,陶渊明终究是过上了适性的生活。归隐田园是他获得内心平静的无悔选择。  相似文献   

12.
钟嵘认为郭璞诗歌为“中兴第一”。但是钟嵘的评价中忽略了郭诗也受到玄言诗风的影响,因此是有限性评价。本文对钟嵘的评论以及郭璞诗歌与中兴诗坛进行了全面的重新审视,结论是钟嵘的评价仍可成立。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思想是复杂的 ,儒道是他思想的主要支柱 ,玄佛墨是其不可缺少的补充。陶渊明的思想和历史上其他作家一样直接影响到他的作品成就和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谱系观来源于谱学,钟嵘将其纳入诗歌研究领域,在《诗品》中建构起以溯源流、定品第为核心的诗学谱系观,历代文论家对其褒贬不一。正确阐释其谱系观,有助于我们认识钟嵘的文学批评思想及其《诗品》一书的价值。从谱系观的起源及前期影响、谱系观与文学史观之关系、谱系观作为自觉的批评观等方面对钟氏谱系观作综合考察,证明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仕途五进五出期间的思想变化的分析,旨在阐述陶渊明由立志报国到归隐田园的思想矛盾斗争过程,还原陶渊明由从仕到归隐的真实背景,揭示陶渊明人生追求转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作为诗人而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自有其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在欣赏陶诗的同时,以历史的眼光审视陶渊明的生活世界,领略陶渊明的精神境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特质,理解陶渊明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无疑会为解读陶诗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7.
方志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主要经历了四个循序上升的时期 ,即思想萌发时期、“不明确”认识时期、思想成熟及进一步发展时期和思想总结时期 ,最终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国情思想。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在精神思想与诗格诗法上体现为对陶渊明的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升华与拓展。精神思想上,张岱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主体人格精神承续了陶渊明;与此同时,其生活理想与文艺思想又是对陶渊明思想的升华。诗歌创作上,张岱的田园山水诗、饮茶诗等是对陶渊明田园诗、饮酒诗等的效仿,体现了张岱对陶渊明生活志趣的认同、接受与践行;同时,他所创作的纪行诗、山林诗以及咏方物诗又是对陶诗题材与表现范围的开拓,体现了张岱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生活美学。借此可以窥见晚明清初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面貌下的文人心理与艺术趋向。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 ,东晋末年的大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对陶渊明思想特征的探讨一向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忧患是构成陶渊明复杂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忧患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是人类一种极其普遍而深广的心理情绪。它是人类在外来祸患、困厄之中 ,由于心灵 (愿望和意志 )同现实 (自然的与社会的 )矛盾对抗所产生的一种危机感和失落感。这种忧患感来自个体心灵同现实在矛盾对抗中的失败。正是这种忧患感极大影响着陶渊明的生活和诗歌创作。本文从探讨陶渊明忧患感的思想出发 ,试图对其饮酒、归隐躬耕的意图以及独特的诗歌艺术形成作些新…  相似文献   

20.
钟嵘《诗品》对陆机诗歌进行了总体评价,但如何理解钟嵘对陆机诗的评语,目前还存在不同的意见。我们结合陆机诗歌创作和钟嵘诗学思想,对《诗品》陆机条重新进行了细致疏证。陆机广泛吸收前代文学精粹,博学多才,开启了西晋绮靡文风。其诗歌受曹植影响较大。陆机诗结构上遵循五言诗的写作要求,内容上重藻饰,词彩华美,感情表达曲折迂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