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国家与社会关系既表现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也代表着两种差异明显的价值取向。政治文化是国家与社会关系互动的文化体现,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体现着一定价值取向的政治文化也随之变化。处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进程中的当代中国,以国家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为价值导向是构建和谐政治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国家与社会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回顾了资本主义阶段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历史走向,苏联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建国后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提出了中国未来构建和谐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模式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和谐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调整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纽结.生态文明状态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下的正和博弈关系.在我国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形成的强国家--弱社会模式下建设生态文明,应在增强国家能力的同时加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模式"的提出和流行具有特定的背景。目前学界关于中国模式存在着诸多争论,尤其否定中国模式客观存在的观点影响最大。对中国模式内涵的界定不能片面化,也不能停留于一般化层面,而应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具体概括。中国模式随着我国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庆鹤  陈凡 《科技信息》2010,(12):I0082-I0083
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的转换,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但随之相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原因、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原因。深刻剖析原因并着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风险社会是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的现实命题。法团主义力图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入手来化解多元主义之下的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矛盾。在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下,法团主义理念也许可以有效改善国家与社会(民众)的关系,从而促进两者良性沟通和互动,减少风险的发生。在这其中,也需要媒介自身作为专业性利益团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东亚地区安全模式发生演变。区域治理是全球化进程中地区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外部示范与内在要求的形势下,东亚区域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始起步。但不可否认的是,东亚和谐发展进程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把东亚和谐发展放在区域治理的框架下,在分析几种构建与维护东亚地区和谐发展主要模式基础上得出只有发展与完善"多边合作"机制才是推动东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理论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市民社会理论。关于市民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经历了从"资产阶级社会"到"生产关系"的过渡,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最终为无产阶级革命寻找到阶级基础。市民社会在当代的发展,主要是其本身融入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中,尤其是如何在民主政治的社会中运行,这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时代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郑静 《科技信息》2009,(34):326-327
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模式。本文从图书馆自身建设、读者服务、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就如何创建和谐图书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不仅是法治的生长根基,也是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法治的中国特色,应在于它不仅要保障一般意义上的秩序、自由、效益和正义,更要成为和谐正义.当下中国法治建设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法治"观,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发展向度,用和谐精神统领法治实践,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成为一个充满和谐精神的伦理实体.  相似文献   

11.
杭州作为中国长三角特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2005年提出构建"生活与创业和谐、文化价值与经济运行和谐、个人创业与整体发展和谐、政府与民间和谐、对外开放与内生创新和谐"的"和谐创业"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关系不和谐,社会关系难以和谐。实现社会和谐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与各种利益关系、改革与各种利益关系、提高执政能力与各种利益关系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经济民主是民主精神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民主是市场主体地位平等、市场竞争自由充分的重要前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起码要求和应有之义。以社会生产关系为核心和基础的经济关系和谐,无疑是社会关系和谐的最关键环节。倡导经济民主、促进经济关系和谐,因此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于晓梅 《科技资讯》2010,(6):232-23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依旧有它极强的生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分析,以及对当代青年的"孝"观念的阐述,来探讨在现代社会如何发扬传统"孝"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以促进家庭、社会、国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学的自主性或曰中国教育学研究的自主性,是指教育学研究者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与现实社会中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自觉地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一种外在的、学术的观点对教育及其权威进行客观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研究的一种研究姿态或学术自觉。纵观整个教育学百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西化"的过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与中国教育学缺乏自主性不无关系。中国的教育学要发展,就必须建构起中国教育学自身的自主性。基于场域的视角,在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性的过程中,必须认识与处理好教育场域与国内的其他场域以及国外学术场域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建构。  相似文献   

17.
通过阐述当代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三对主要矛盾,即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自主性之间的矛盾、社会阶层“金字塔“结构与建设和谐社会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形态突变与封建思想持久性之间的矛盾,立足现实国情,提出关于推进我国社会意识形态良性发展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和谐--最高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是中国人最高的审美理想,其表现是:认为美存在于和谐之中,美的本质是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要使家庭和谐,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追求和谐的艺术,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和谐,艺术的作用是对人的心理与社会进行调节,使人的心理与社会关系和谐,文艺作品追求和谐的美。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善"的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富活力的文化创见,它具有和谐的意蕴,且分为三个维度:与己善、与人善、与天善。这些意蕴在当今社会诸多领域都有着现代应用价值。而"和谐之善"又可在个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双管齐下下实现重构,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利益的态度和看法受到社会历史条件、阶级斗争、社会分工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利益观"。中国古代义利观经历了重义轻利论、义利合一论、重利轻义论和义利皆弃论几个发展阶段。西方功利主义利益观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的,是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道德哲学,它的提出和发展对规范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提供了意识形态的约束作用,可以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提供有益的借鉴。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指出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因,利益问题是一切社会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利益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将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