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旻 《科技资讯》2006,(1):173-174
长期以来,巨额的国内居民储蓄存款被看作是“笼中虎”,构成了现实的金融不稳定因素。本文拟从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向证券投资分流存在的障碍、需采取消除障碍的措施、疏通渠道等方面,对居民储蓄如何向证券投资分流,从而促进资金的有效流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减轻金融体系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尽管央行多次降低存款利率,但居民储蓄一直呈超常高速增长之势。城乡储蓄存款余额1988年为3801.5亿元,1992年11545.4亿元,1995年29662.3亿元,1998年达到53407亿元。从1988年到1998年的10年时间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了14.3倍,大约每两三年就翻一番。1991-1998年,GDP年均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28.8%。可见,储蓄存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也超过居民平均收入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变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影响居民储蓄存款变化的因素中,剔除文化背景、人文环境、政治和经济制度、消费和储蓄习惯、对今后收入和支出变化的判断等不易量化的影响因素后,就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利率、除储蓄以外的其他金融资产投资、房地产市场等因素,对居民储蓄存款变化成因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回归分析和判断,并引出对我国货币政策以及宏观调控手段取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时间序列框架内的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揭示储蓄存款余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机制,储蓄存款余额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推动作用明显,二者之间的弹性系数为0.8.实证分析结果从另一方面反映云南省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主要靠以间接金融为主的资本存量的净增加,地区整体的金融效率不高,政府应进一步促进股票、证券、保险等金融市场发展和完善,提供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货紧缩与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宏观经济的一个显特点,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居民储蓄存款却呈持续上升趋势。本从分析造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的原因及储蓄向投资和消费转化的障碍入手,探讨了如何综合运用各种金融调控机制和手段来实现储蓄向投资和消费的有效转化,从而保持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缓冲货币需求模型对中国居民的货币需求作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用缓冲货币吸收理论解释中国居民的货币需求比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更为合理。据此可以认为, 中国居民的储蓄完全是一种自愿储蓄,因而居民储蓄存款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大规模“出笼”冲击商品市场。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变动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直接来源于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居民储蓄率的变动,而居民储蓄率的变化又要受居民储蓄存款基数的增长、企业集资和民间借贷活跃、居民房地产投资增加、储蓄存款负利率、居民投资渠道的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本文分析了近十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量的变动、居民储蓄存款的期限结构,发现居民储蓄存款呈增速减缓。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我国居民储蓄连年大幅增长,呈无规则波动,并几度出现大幅度下降局面。这一现象引起了经济界的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在当前通货膨胀的客观经济环境中,储蓄的波动是由居民对价格预期所造成的,于是以提高(或变相提高)储蓄利率的方式来稳定储蓄存款已为各金融机构广泛采用。然而,综观近年来储蓄波动及经济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现,物价上涨仅是储蓄波动的表象,引起储蓄波动有其体制上及其他方面更为深层的原因,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我国储蓄问题,是正确地制定储蓄政策,充分发挥储蓄职能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金融可谓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此前美国金融危机使得全球资本市场持续低迷、金融市场一片凋零。危机过后反思,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不到位应该是引发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金融消费者知情权是整个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础,我们对现有的金融消费者知情权制度进行反思,找出相应的完善方案,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相似文献   

10.
居民储蓄与利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山东城乡居民储蓄的数据,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当年储蓄存款两个居民储蓄指标与利率的关系进行经济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与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都没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当年储蓄存款与名义利率在1993年后呈显著正相关性,与实际利率没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周晓蕾 《科技资讯》2010,(20):228-228,230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国内房地产市场震动,违约事件频发,股市大幅下跌,金融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对于我国抵御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信用体系我国金融信用缺失的原因的分析,探讨金融信用进一步完善的策略,抛砖引玉,推进各类经济主体对金融信用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欧元汇率波动下降,欧元对一些主要的货币汇率大幅下挫。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也开始持续走低,由2009年的10.3470下跌至2010年的8.14510,此后虽有小幅度的回升,但是仍一直处于低位。随着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世界的经济复苏受到极大的影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着深层的影响,欧元贬值使得外需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国的出口,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危害着我国的金融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3.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和影响,我国也难于独善其身。从中得出的重要启示是要处理好创新与管制的关系,眼前和长远的关系,独立与合作的关系。创新不足,制约金融和经济发展;创新过度、疏于监管,极易造成金融和经济危机。财政和金融政策的宽松与紧缩,要从本国实际出发,符合长期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既要抓住有利时机,加紧我国经济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活动异常活跃,各专业银行储蓄存款都有大幅度的增长,经济活动的活跃对资金的需求量就愈大,就现阶段而言资金问题仍然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从经济发展的表层看,一方面银行储蓄存款有大幅度地增加,如工商银行储蓄突破一万亿,农业银行储蓄突破8000亿;另一方面企业资金"白血病"仍在延续,并未有更多的资金注入。以我县农业银行为例,全年净增储蓄1个亿,而全年净增贷款仅为1500万元,即使是在这样情况下,基层银行资金仍然很紧张,有的甚至出现开门难的窘困,银行的钱究竟到哪里去了呢?1、历史性包袱过重,资金大量呆滞;信贷资产被企业蚕食,贷款大量悬空,周转失灵,营运艰难。①农业银行在  相似文献   

15.
充足的外汇储备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有利于稳定和保护经济和金融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决策。但过高的外汇储备在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会引起外国对我国政府的不满。所以过高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6.
利率一直是金融理论的热门研究对象。特别是2008年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面临"寒冬",因此如何利用利率这个杠杆来平衡储蓄和投资,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主要从区域分散性利率的可行性条件入手,利用各种数据分析,进而证明发展区域性分散利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研究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因素,并建立适当的统计模型。经分析,本文认为影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最主要的有三个因素:居民总的可支配收入、存款利率、通货膨胀率。通过多元统计与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本文建立了一个较好的回归模型,分别得到了我国居民储蓄增量的收入弹性、利率弹性和通货膨胀率弹性。根据因素变动的空间大小,得出可支配收入是对居民储蓄最重要的影响,其次是通货膨胀率,最后为利率。最后,本文还根据结论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金融体系在一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模型认为,资本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应是一国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察金融体系在其过程中是否能有效发挥该作用,来考察金融效率的高低。一国的金融效率与金融稳定是密切相关的,金融效率低下会威胁经济和金融的安全,应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居民储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晶 《科技信息》2009,(20):I0054-I0055
文章主要研究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与居民储蓄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统计年鉴》中的GDP数据与居民储蓄存款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Eviews5.0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以及分析,从而分析我国GDP与居民储蓄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20.
梁媛媛  欧阳静 《科技资讯》2010,(29):231-232
次贷危机导致了让美国经济产生严重衰退的经济危机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有人甚至称之为"金融海啸"。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由于当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在这场危机中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从金融到实体经济都饱受危机的影响。本文将着重阐述金融危机我国经济的影响,并论述在当前的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