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安排侯方域、李香君入道,长期以来一直引发了人们不同的意见,褒贬不一。本文通过细读文本,结合明末清初的禅悦之风以及孔尚任自己的宦海生涯,探讨了其结局的必然性以及其中所寄寓的孔尚任的深沉历史感与迷惘无奈性。  相似文献   

2.
历史剧《桃花扇》反映的是明末社会真实人物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女主人公李香君活动背景、性格思想等的分析,揭示出了中国文学妇女形象的一个独特典型.她不同于汉乐府中的罗敷、唐传奇中的霍小玉、宋元话本中的璩秀秀等文学中妇女形象的最突出之点就在于她不仅仅追求个人的婚姻幸福以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更在于她有充分的社会人格.这种社会人格主要是指法律上、伦理上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正是这种社会人格,决定了李香君在社会政治斗争中的是非感.是一个在政治风云中坚持原则,在个人爱情上忠于感情,有正义感和理想性的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3.
丁建平 《科技信息》2007,(23):233-234
从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李香君的完美形象中依稀可见一批晚明乐妓的辉煌身影。妓女,作为被压在黑咕隆咚枯井最底层的受害者,向来都是被同情与怜悯的对象。曾几何时,文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叹惋换作"真吾畏友"的自惭。一个王朝走向灭亡,一种文化走向末日之时,这底层的弱者好似一切最后的承担。本文试以李香君为中心,结合晚明歌妓风尚以及古典青楼文化脉络论述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4.
历史剧《桃花扇》反映的是明末社会真实人物李香君与侯方城的爱情故事。本文通过对作品中女主人公李香君活动背景,性格思想等的分析,揭示出了中国文学妇女形象的一个独特典型,她不同于汉乐府中的罗敷、唐传奇中的霍小玉、宋元话本中的璩秀秀等文学中妇女形象的最突出之点就在于她不仅仅追求个人的婚姻幸福以过上正常的夫妻生活。更在于她有充分的社会人格,这种社会人格主要是指法律上、伦理上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正是这种社会人格,决定了李香君在社会政治斗争中的是非感,是一个在政治风云中坚持原则,在个人爱情上忠于感情,有正义感和理想性的妇女形象。  相似文献   

5.
<正> 祥林嫂与子君是鲁迅于“五·四”运动后创作的两篇短篇小说《祝福》、《伤逝》中的女主人公。这两篇小说均收在小说集《彷徨》中。通过对祥林嫂与子君这两个典型形象共同的反抗性和悲剧性以及不同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比较,我们不仅能从她们身上触到时代脉搏的律动,更可以领略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心内的桎梏的悲壮历程。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5,(5):41-44
清代后期在思想文化领域,文人一方面深感清王朝江河日下的困境,借《桃花扇》抒发自己的伤世情怀,另一方面,对《桃花扇》的爱情故事,尤其是李香君的气节风骨感动不已。在清代后期,《桃花扇》依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特别是《桃花扇》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在清朝末年民主革命高涨,革命者立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合众政府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洪卓 《科技信息》2013,(6):516-516
《蝴蝶君》以冷战时期的一位法国外交官和一位中国京剧旦角演员为主要人物,通过对著名歌剧《蝴蝶夫人》进行后殖民改写的方式探索了种族及性别身份等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该作品中的性别与种族操演尤为值得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蝴蝶君》中两位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的身份政治问题的分析,从表演性理论的角度出发来探究《蝴蝶君》中性别以及种族身份的建构与解构。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清末民国初邵阳蒙学教材《君莫笑》进行初步探讨,主要讨论了其书名由来、体例、内容及特色。《君莫笑》既借鉴前人写作体例,又有自身的特点,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9.
"裙"字,本作"帬",《说文解字》云:"裙,从巾或从衣,君声。"《辞海》"裙"字条下解释说:"古谓下裳,男女通用。"也就是说,古时候人们  相似文献   

10.
纵观《桃花扇》全剧,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表现出轻“情”重“节”、抑“情”扬“节”的特点。可以说,《桃花扇》一剧是以“情”为主线,以“节”为旨归。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中既有时代原因,也受当时社会思潮、作家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末忠州李芋仙是一流的诗人,他以其超凡脱俗的诗才纵横中国数十年,诗篇流传海内外。一代文宗曾国藩将其比之太白,上海《申报》谓其汪洋恣肆不减杜甫,以“小杜”目之,诗界革命领袖黄遵宪称"忠州李芋仙先生老名士也……虽素未谋面,而叹慕芋老已非一日。"遗憾的是100年来,很少有人研究李芋仙,李芋仙已渐渐被人遗忘,而他是不能被遗忘的。  相似文献   

12.
李蓁非先生是萍乡教育界老前辈、学者、地方文化名人。《啸歌集》是作者生前编选的诗歌结集。长序从七十多年来中国历史大背景下,解读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悲欢与坎坷途程,并试图从中探索中国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化的轨迹。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已发表在《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下篇主要解析作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尤其在改革开放后"振鬣长鸣"抒怀述志诗作,以表现蓁非先生的教师风度、屈贾情怀、诗人气质、志士品格。作者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雨征途,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为教育事业贡献一生。  相似文献   

13.
对曾几诗歌理论的系统研究在古代文论研究中是个盲点。其诗歌理论核心是“活法”说-“参”、“悟”、“圆”。曾几的诗歌理论是对吕本中的“活计”说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蓁非先生是萍乡教育界老前辈、学者、地方文化名人。《啸歌集》是作者生前编选的诗歌结集。长序从七十多年来中国历史大背景下,解读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悲欢与坎坷途程,并试图从中探索中国传统士人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化的轨迹。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解析作者上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危急存亡之秋"的诗作。它不仅保存了较珍贵的抗战史料,更留下了蓁非先生青年时壮怀未遂、报国无门、徙倚彷徨的零乱脚印,显示出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是怎么从民族战争烽火中步履蹒跚地走过来的。  相似文献   

15.
《简.爱》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在我国国内有多个译本,其中胡建华先生的译本于1997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对胡建华先生的译本从细节的错译、误译、句子的翻译及语言风格几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希望能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黎锦熙先生是杰出的教育家,培养了毛泽东这样杰出的学生,毛泽东在蔡元培、黎锦熙等一大批人的影响下支持文字改革。毛泽东正确的语文政策里有黎锦熙的影响和功劳。黎先生毕生从事语文现代化事业,在确定国语语音标准、现代汉语语法、汉语词典编纂、反对滥用英文、维护汉语地位、制定和推行国语罗马字、汉语拼音方案、汉字简化方案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要继承黎锦熙先生遗志,维护汉语地位,继承黎锦熙先生的事业,促进语言文字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曾朴创作《孽海花》时出现的种种问题,除了受制于原型人物的身世之外,还由于作为自己的写作设置了太多的樊篱,更由于作还停留在此部小说的初创时期的创作观念上。  相似文献   

18.
黎昔非先生作为《独立评论》的经理人,为这份在中国现代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刊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项繁重的工作对他的人生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耿云志先生著《黎昔非先生与〈独立评论〉》一文没有回答文题应有之义,而是刻意从维护胡适的角度出发贬低黎昔非的作用,在许多关键问题的叙述中严重歪曲基本事实,有必要予以澄清,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拿李荣先生主编、黄雪贞先生编写的《梅具方言词典》的全部词条与玉林话的词条进行对比,从词形和词义两方面探讨了玉林话与客家话共用词的交融途径、词义上差异以及造成词形不同的原因等几个方面情况。玉林话与梅县客家话词汇交融的途径主要通过普通话的基本词。相同的词目在两种方言的意义上的联系是:或完全相同的,或部分相同的,或完全不同的,词形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或因为方言内部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称呼造成书写不同,或因为语言不同而书写不同。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中国国际私法学奠基人之一,李双元先生教育思想不仅仅限于国际私法领域,而是广泛照耀于他几十载法学教学研究的历程中。这一思想宝藏,蕴含着对新中国教育尤其是国际法学教学科研有突出贡献的一代宗师的智慧灵光。而今初探先生的教育思想,涵括法学教育思想与法哲学思想等,不仅是出于后学敬仰先生的中华传统,更主要的是这对促进中国教育尤其是法学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