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哲学,是我国奴隶制时代哲学发展的一个总结.近年来随着道家研究的不断升温,有关老子哲学思想的文化渊源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胡孚琛先生就曾撰文指出;“老子道家之学渊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酋长的政治经验和社会习俗,他认为以女性崇拜为特色的母系氏族巫教也就是道家和道教的文化渊源.①胡先生的论断不失为卓然之说,这对正确认识和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也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但笔者认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文化渊源不仅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宗教文化传统的思想基础,而且还源于楚文化圈内的巫术,仪式,以及这种巫术仪式活动所转化出来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特有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缘于此论,笔者斗胆试从文化人类学、神话学和训诂学的角度论证中国远古时的宗教习俗——祭社和老子思想的渊源关系.不妥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斧正.  相似文献   

2.
“象”这个概念,渊源于先秦哲学领域,一般指酷似于某人某物的形体状貌,也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创造的艺术形象。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韵外之致、景外之景等,都是我国道家和释家诗学传统的一些概念,其来源是老子对“道”的阐释,即“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思想。文人便将“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当作自己最高的审美标准,以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孔子和老子的德育思想各有千秋,他们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我国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古代“德治”传统的重要理论渊源。对孔子与老子的德育观从哲学基础、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三方面加以比较,为批判继承我国传统德育思想,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道”与“德”是《老子》中重点论述的中心。关于“道”与“德”的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伦理形成的认识化渊源。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中华传统审美文化的灵魂,而老子的天道观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之源头。在具体阐释天道观思想渊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思想蕴含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权能分治”说的产生有其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其中,思想渊源主要有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权在民”思想和分权学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人民主权思想和建国原则、中国古代的儒家正统思想和封建统治时期的“王道仁政”的传统思想;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孙中山的平等观和民生史观。  相似文献   

7.
虚静说是《文心雕龙·神思》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艺术观念,主要指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状态与创作前必要的心理状态准备。本文旨在对虚静说的哲学渊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刘勰的《神思》篇中的虚静说来源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抱一"思想在《老子》一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抱一"与老子的"贵生"思想相辅相成,都建立在对生命尊重的基础上。"抱一"思想从养生角度为后世道家的神仙方术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老子生命哲学的发端所在。深入地体悟老子的"抱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把老子的很多观念以"一"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权能分治”说的产生有其深厚的中外思想渊源,是各种思想的结晶,但其主要是直接承套西方的民主思想。这里,影响孙中山“权能分治”说产生的西方因素具体包括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人民主权思想与建国原则。  相似文献   

10.
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老子(约春秋中晚期)、庄子(约公元前369~286)为其始祖,不过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失当。庄子吸取了《老子》书中的一些成份,却并不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谱系: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样。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两派——儒家、道家。《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指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庄子解》)。因此,在论及先秦道家思想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山著作。  相似文献   

11.
“术用说”以法家“君权”思想为主导,自韩非子《喻老》《解老》始即成为解老主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术用说”并非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而是一种有目的的曲解。老子学说当是合道为德之法,守“道恒无名”,“空其心”,“弱其志”,消除主观意识,不以志为。其旨,无志而已。以“志”为关照,可见“术用说”以“术”纵志偏离老子无为之旨的实质所在。老子举事理以“观复”,“知常”以归,不离道朴;“术用说”见事理以为术用,纵志妄作,之向无常。为“道”与为“术”正逆两途,反其志以观,可以去伪见真。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思想历久弥新,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老子的管理思想以"道"为核心,以"无为而治"为总体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主张"以人为本"和"柔性管理"。本文从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探索其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融合,提出了老子的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中组织、管理者和员工三个部分的要求,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磊  陈锐  燕俊良 《科技信息》2013,(23):189-189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思想家及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我国社会文化的构建产生过深远影响。《道德经》凝聚了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一部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哲学著作,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梦想着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否顺利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和谐校园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直若曲”的数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学科学角度出发,解析和探讨了老子"大直若曲"的哲学思想所蕴涵的极限原理.可以说,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就已经有了极限思想.  相似文献   

15.
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的年代问题,自五四以后,就不断发生争论。有主张春秋说者,有主张战国说者,更有主张秦汉说者。二十年代初时,钱穆提出他的新观点,主张《老子》成于战国晚期,在《庄子》内七篇之后。直至六十年代不断撰文论证,不亚二十篇之多。他的观点,无锡的另一位老庄学者蒋锡昌提出异议。在他的《老子校诂》一书的第二篇序言中系统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和上述第一种说法相近。最近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老子》一书的残文。经考古学者考释,认为老子先于孔子,孔子曾问学于老子是历史事实。由此也可证明蒋锡昌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本文是对蒋的序言的解读,可以帮助读者疏理蒋锡昌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一先秦哲学,偏重社会,堪称“社会论的政治哲学”(李泽厚《孙、老、韩合说》,《哲学研究》,1984年第4期)。笔者有感于斯,曾撰拙文《老子社会政治观初探》(《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认为主张“无为而治”、“爱民治国”的民主思想、非战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向往“小邦寡民”的理想国度等,是老子社会政治观的基本之点,也是主要之点。今意犹未尽,试作“再探”,旨在进一步挖掘老子哲学深  相似文献   

17.
阚京田 《科技咨询导报》2007,(27):126-126,128
本文通过对刘师复个人经历的分析,探讨了其无政府主义思想来源,并对其思想进行了具体分析。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有其继承发展的渊源,也有其一定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人们历来对老子哲学特别是其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思想——无为主义或者说无为论存在着较多的歧见甚至误解和曲解,而要辨明是非,关键是首先应切实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本义,从而弄清老子提倡无为主义的政治目的和意义,分析其在老子政治哲学中的独特意蕴和理论功能,为正确地研究和评价老子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逻辑基础。为此,本文从“无为”即“自然”、“无为”即“无事”、“无为”即“善为”三个层次分别论述了老子无为思想的主要含义  相似文献   

19.
“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基本范畴之一,它贯穿于老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场合,它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无为”的含义就有多种:在本原论中,“无为”是指“道”的自然性(即无意志性);在发展观中,“无为”是指静止(“静”),不变(“常”);在认识论中,“无为”是指主体在认识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内心“虚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绝学无忧”的三种不同的解释入手,分析了老子的经历与思想。认为老子本人博学睿智,《老子》一书引证丰富,博大精深。老子在书中不光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表明了学习的目标和方法。老子的学习观是和他“无为”思想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