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混积岩类型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形成的混积岩进行岩石分类,并探讨其形成机理。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研究及全岩主元素测定,将外源碎屑颗粒的质量分数<75%、内源化学/生化沉淀的碳酸盐和/或黏土的质量分数<90%的沉积岩定义为混积岩。并划分出灰-砂混积岩、砂-灰混积岩、泥-灰混积岩、灰-泥混积岩、泥-砂混积岩、砂-泥混积岩、正混积岩等7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根据结构-成分进一步命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械搬运能力及盆内水动力条件。研究区震旦系发育了一套典型的混积岩,反映了同一环境内不同搬运机理或来源的沉积/沉淀物的特殊共生关系,较广泛出现的混合沉积和混积岩可能代表着早期超大陆板块裂解拉张背景下从裂谷碎屑沉积体系向更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转换过渡的构造背景及与之相关的环境-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2.
苏德尔特贝16断块兴安岭群为火山碎屑沉积岩和正常沉积岩储层,发育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砂砾岩等10余种岩性、识别难度大,严重制约该区储层评价工作的开展。根据岩心薄片分析、录井及测井资料,对该区兴安岭群储层主要岩性及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优选交会图版对主要岩性进行定性识别。运用基于概率统计学理论岩性判别技术对该区复杂岩性进行自动识别,并将判别结果与薄片分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速度快、判别精度高。  相似文献   

3.
准确识别储集层岩性是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塔南油田铜钵庙组储集层测井评价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目标区块岩性十分复杂,常规的岩性测井识别方法不能满足该区块岩性准确识别的要求。以测井相分析技术为基础,首先选取该区一口岩心资料齐全和测井质量好的井,对常规测井曲线进行Z值标准化;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对选取的测井参数进行降维处理,提取了四个主成分;然后,利用K均值聚类划定了9类测井相;并通过测井资料划定的测井相与岩心资料对比,建立了测井相-岩性数据库;最后利用Fisher判别法建立了目标区块的岩性判别模型。将建立的判别模型对塔南油田铜钵庙组实际井资料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预测的岩性与岩心描述的岩性基本一致,验证了测井相分析技术在复杂岩性识别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混积岩,包括大陆冰川混积岩、冰海混积岩、碎(泥)石流混积岩和浊流之浊积岩。它们是外貌上极为相似、粒级大小混杂的岩石——泥质砾岩、砾泥岩、砂砾泥岩等。区别它们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进行沉积环境分析和沉积矿产的研究,把这些沉积产物区别开来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本文讨论了区别这类混积岩的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确识别岩性对储层参数的精确计算及流体识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复杂岩性储层岩性难以准确判别,考虑到核极限学习机可收敛到全局最优解,将核极限学习机进行改进,提出基于归一化核极限学习机的岩性识别方法。通过对中东伊拉克M油田复杂岩性储层579块岩样进行建模,然后对未参与建模的井进行岩性识别,核极限学习机模型预测准确率达到80.03%,归一化核极限学习机模型不仅在预测准确率达到81.85%,且预测速度仅有0.001 1s,在预测准确率与速度上均优于传统主流模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震积岩是在地层中具有古地震事件记录的岩层,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地壳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震积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以前的海相地层。对中国在海相和陆相地层的震积岩与震积作用、地震-海啸序列、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震积岩与震积不整合序列、萨布哈震积岩序列以及中生代陆相地层中碎屑岩原地系统的地震液化序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对惠民凹陷古近纪陆相碎屑岩地层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微同沉积断裂和震裂缝、卷曲变形构造、水下岩脉和泄水构造、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典型的地震成因变形构造。震积岩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为:A段为下伏未震层,B段为微同沉积断裂层,C段为微褶皱变形层,D段为枕状及伴生构造层,E段为液化均一层,F段为上覆未震层。深入开展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能为盆地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如果能与岩性、成岩作用史、孔隙演化史相匹配研究震积岩,将具有一定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震积岩是在地层中具有古地震事件记录的岩层,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地壳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震积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以前的海相地层。对中国在海相和陆相地层的震积岩与震积作用、地震-海啸序列、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震积岩与震积不整合序列、萨布哈震积岩序列以及中生代陆相地层中碎屑岩原地系统的地震液化序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对惠民凹陷古近纪陆相碎屑岩地层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微同沉积断裂和震裂缝、卷曲变形构造、水下岩脉和泄水构造、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典型的地震成因变形构造。震积岩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为:A段为下伏未震层,B段为微同沉积断裂层,C段为微褶皱变形层,D段为枕状及伴生构造层,E段为液化均一层,F段为上覆未震层。深入开展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能为盆地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如果能与岩性、成岩作用史、孔隙演化史相匹配研究震积岩,将具有一定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8.
混响声场中语音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免提式话筒语音识别系统是语音识别走向实用的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系统,首先要解决房间效应引起的混响问题.通过讨论室内混响声场中语音的特点,提出用鲁棒性特征参数——滤波规整的Mel频率倒谱参数(FNMFCC,即MFCC参数在对数功率谱域进行低通滤波,倒谱域进行均值减,并用标准差加权进行非线性规整,采用这3种措施来消除混响引起的语音参数的变化.识别方法用矢量量化法,用4组无混响数码语音进行训练,对特定人无混响和4种混响声场中共150组数码音的平均识别率达到98.7%.提出的这一新方法在不降低无混响音识别率的情况下,提高了混响声场的语音识别率.该方法不仅识别率高,而且运算量小、所需内存空间小。易于做成小型实用的快速识别系统.  相似文献   

9.
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混合沉积较为发育。本文通过对龙门山地区北川甘溪剖面养马坝组的野外实测,在混合相和混积层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养马坝组层序体系域中的混合沉积机理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由下部的以泥质为背景的Ⅰ型混积类型和中、上部以砂、灰为背景的Ⅱ型混积类型组成,混积机理包括间断混合、相混合和原地混合,前两种是主要类型。由陆向海依次发育混积滨岸、碎屑混积陆棚沉积和碳酸盐混积陆棚,建立了混积滨岸—混积陆棚沉积模式。养马坝组发育Ⅱ型混积层序,沉积体系域可划分为4种:SMST、TST、EHST和LHST。各体系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沉积现象,但混积沉积机理存在差别:SMST和LHST以间断混合为主,相混合为次,TST和EHST以相混合为主;风暴作用是引起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间断混合的最主要的驱动因素。相对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碳酸盐生产速率和气候变化是控制和影响混合沉积的因素。SMST和HST主要受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有关,TST则受控于物源供给,气候变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各体系域的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红外-可见光的行人重识别在视频监控、网络刑侦等领域应用广泛,这项任务的目的是实现RGB摄像机和红外摄像机下出现的同一行人的匹配。由于行人图像在RGB模态和红外模态下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使得该项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图卷积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同时提出一种新颖的异心三元组损失函数,用于更好表征行人特征。该方法首先对水平切割方法进行改进,在此基数上以局部特征和全局特征为节点构建图卷积神经网络,并利用构建的图卷积神经网络学习图像结构化特征;然后,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异心三元组损失函数,并结合Softmax损失函数进一步提高模型性能。两个公开数据集上进行的对比实验、消融实验以及可视化实验结果验证了文中所提方法的卓越性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健美操难度动作识别方法中存在的识别效果差等问题,提出将图卷积神经网络应用到健美操难度动作识别中。将健美操视频划分为若干个图像,并消除健美操难度动作图像背景,设定灰度共生矩阵,估计难度动作图像局部区域模糊核,校正难度动作图像的视觉误差。在此基础上,对图卷积神经网络进行预训练,构建人体有向时空骨架图,对人体有向时空图表示与时序动态信息建模,实现健美操难度动作识别。实验结果表明,在复杂背景与简单背景下,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健美操难度动作识别方法识别的时间较短,并且错误识别的次数也较少,证明所提方法提高了健美操难度动作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本溪组、太原组混合沉积特征,利用区域地质、钻/测井和岩芯资料,对碳酸盐-碎屑岩混合沉积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溪组-太原组既是带障壁海岸的海陆过渡相沉积,又是混合沉积;本溪组混积层岩性组合主要为碎屑岩、煤层夹灰岩,而太原组为灰岩夹泥岩及煤层组成;本溪组发育混积相类型为混积潮坪、混积瀉湖、混积障壁砂坝,太原组发育混积台地;结合区域沉积资料总结出了两种沉积相组合模式——本溪组发育混积障壁海岸相、太原组发育混积陆棚相;构造、海平面变化和气候是影响混积发育和组合模式的主要因素,其中,陆表海多期次海侵是混积主要原因。混合沉积决定了本溪组具有丰富的烃源岩、优质储集体和多套生储盖组合,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陆相湖盆震积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回顾了震积岩的研究现状,特别是我国对其研究起步较早,但主要集中于前中生代海相地层的研究,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在陆相中生代以来的地层中也发育有震积岩,其研究意义不亚于海相震积岩,特别是在油气储存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价值,因而掀起研究热潮,目前对中国东部新生代断陷盆地古近纪碎屑岩的研究比较详细。研究发现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变事件,六级以上的强震作用才能在地层中形成震积岩并保存下来,但根据影响性质差异其识别标志可划分为两种,即直接标志和与地震有关的辅助标志,各个标志中又包括多种类型,并依据各类型组合特征划分多种震积岩垂向序列。陆相震积岩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震积岩作为重要地质事件沉积的代表,有助于理解和认识控盆构造作用及其演化特征,是一种潜在的储集类型及等时地层界面,并结合层序地层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可形成新的学科。  相似文献   

14.
基于普通薄片、铸体染色薄片、阴极发光薄片及岩心样品等资料,采用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地球化学测试等分析手段,对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东倾末端中深层沙河街组混积岩储层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可依据混积比例差异,将混积岩储层划分为Ⅰ、Ⅱ、Ⅲ等3大类;储集空间以残余原生粒间孔、生物体腔孔、次生溶蚀孔隙为主;优质储层的发育机制主要受原始混积组分及早期白云石胶结物含量、成岩作用、沉积微相、油气充注等4个因素控制。Ⅰ类混积岩储层形成于生屑滩、砂屑滩与鲕粒滩等高能沉积环境,储层特征表现为生物软体腐烂形成大量生物体腔孔;早期高比例白云石胶结物削弱了压实作用对原生孔隙的破坏,油气充注有效抑制早-中成岩期的的胶结作用,为原生型优质储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Ⅱ、Ⅲ类混积岩沉积于水下分流河道、云坪和陆源碎屑滩的较高能沉积环境,储层特征表现为既有较少的生物体腐烂形成的原生孔隙,也有大量长石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有机酸对大量地长石的溶蚀对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是次生型优质储层发育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用实测声波反演结果无法界定单砂层的顶底,无法进行单砂层储层预测与描述的难题,对史南-郝家油田测井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其储层单层厚度薄,常规地震方法只能描述砂层组的变化,在实测声波曲线上的特征不明显,但在自然电位曲线上的特征非常明显,顶底界清楚,而且块状化后的声波与自然电位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然电位重构声波和实测声波反演联合进行储层横向预测的方法,进行了反演结果的分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旋挖钻机施工效率和持力层辨识准确度,采用旋挖钻机钻进过程实时监测系统,对钻进过程中的直测参数和派生参数进行采样和分析,根据钻机工作参数和地层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的固有特性、统计特性,建立钻进过程地层识别系统模型,把地质条件和钻机的工况参数联系起来。研究结果表明:地层结构的变化必然使钻进参数发生变化,进而使旋挖钻机显示出与不同埋置深度地层相适应的动态特征,利用岩土层承载能力评价的特征值——地层比功可概括地反映各类地层的质量好坏,通过与一桩一孔勘察结果进行对比,证明基于随钻参数的持力层判定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7.
复杂岩性的储层参数与地球物理测井测量参数间的响应关系十分复杂,而且这种复杂关系往往是很难用数学关系式来直接进行表达。此时,引入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设计一种使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权值的方法,对BP网络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分层段挑选不同物性段学习样本,通过对网络进行学习训练,最终建立起适应研究区块的分层段测井解释模型,通过实例验证,解释结果及精度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浊积岩储层中受放射性矿物和地层水矿化度的影响,使得自然伽马曲线和自然电位曲线不能真实地反映储层泥质含量情况.研究中发现,含水地层电阻率曲线与泥质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而对油、气、水组合复杂的地层,直接利用电阻率曲线计算泥质含量效果不好.利用地层电阻率与含油性的关系对电阻率曲线进行油气校正,得到相应含水地层的电阻率数值,然后再用校正后的电阻率曲线计算泥质含量.将该方法用于计算辽河西部凹陷高升、冷东、兴隆台、曙光4个油田的浊积岩储层泥质含量.实际应用证明.用校正后的电阻率曲线求取的泥质含量精度大大提高.从而提高了对测井资料解释及其他储层参数求取的精度.  相似文献   

19.
在取心、岩石物理实验的基础上,采用统计方法对雷64区的岩性进行研究,将其分为砂质细砾岩和不等粒砂岩两大类.利用直方图法优选出识别这两大类岩性的敏感测井曲线,并且依据优选出来的敏感测井曲线,建立了用于识别砂质细砾岩和不等粒砂岩的测井响应交会图法、决策树模型、系统聚类模型.通过对上述三种模型进行精度分析,发现决策树模型的精度要高于测井响应交会图法和系统聚类模型.同时利用所建立的两种决策树模型对雷71井进行岩性识别,将识别结果与实际取心对比,发现综合判断准确率均大于85%.结果表明,给出的决策树模型可很好地用于该地区砂砾岩储层的岩性识别.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海拉尔盆地苏仁诺尔油田南二段油层岩性组合、粒度分析、重矿物组合特征及断裂活动等方面的研
究,对南二段的浊积岩沉积特征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南二段油层浊积岩主要来源于凹陷东西
两侧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以西侧物源为主;岩性组合以含砾细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多呈正韵律,夹于深灰色
湖相泥岩中,与泥岩呈突变接触,常见鲍玛序列的B 段,底部常见冲刷面;粒度概率曲线和C–M 图均具有典型浊流沉
积特征;南二期,控陷断层活动强烈,地震活动为主要诱发产生滑塌的外界机制,处于同沉积断层活动区域的扇三角洲
前缘砂体容易向下降盘一侧深水区域发生二次搬运,形成一系列与断层走向相垂直的滑塌浊积岩砂体。研究结果为
海拉尔盆地进一步的勘探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