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福建省耕地等别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福建省区域内耕地质量分等成果为基础,利用面积加权和空间分析两种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省耕地等别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内无劣等地分布,耕地平均等高于全国平均等;全省耕地等别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性.结合福建省耕地保护网络化监管试点项目耕地保护评价结果发现,分布在中区和差区的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且中、差区的优等地面积占全省优等地面积的75%.福建省耕地等别总体偏高,耕地等别的空间分异性受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全省耕地等别存在下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覃立念 《科技资讯》2014,(13):44-45
以北流市为例,探讨北流市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针对北流市耕地情况,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通过相关分等因素,重新测算耕地质量等别,形成最新耕地质量等级成果,并依据耕地利用等对北流市进行耕地质量评价,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可见北流市耕地质量总体较好,高等地占北流市耕地面积的68.63%,主要分布在北流镇、民乐镇、新圩镇、大里镇、六麻镇、隆盛镇和平政镇,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为准确量化和有效管理耕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江油市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可以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受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江油市为例,根据地震前(2008年初)、震后(2008年末)、震后恢复(2016年)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揭示了江油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对InVEST模型中威胁图层进行调整,以土地利用变化为基础,用自然断点分级法(Jenks)将生境划分为优、良、中、低4级,分析了江油市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研究表明:(1)耕地和林地是主要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耕地多位于江油市南部,林地位于北部;(2)2008年地震对交通用地和耕地影响大,灾后及时重建,交通恢复正常但耕地面积持续下滑,耕地依然是主要土地类型;(3)江油市的生境质量总体得分0.6分以上,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南部得分低,北部得分高。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如何维持生境质量平衡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数据,采用地统计分析法、泛克里格空间插值法和对比研究法,对甘肃省白银市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的空间分布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白银市中部和北部县区的耕地自然质量等别普遍高于南部县区,中部地区靖远县的自然质量等别最高;(2)白银市耕地利用等别差异较为明显,靖远县中北部耕地的利用等别最高,以此区域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在全市东部及南部耕地利用等别普遍低于12等,属低等地;(3)在靖远县和平川区境内存在一个以靖远北部为中心的耕地质量较高的带状区域,利用等别的区域中心逐步向靖远县糜滩乡下滩村和文化村偏移。结论:(1)基于地统计分析法的空间插值可用于了解区域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特性;(2)平川区南部、靖远县中北部应作为未来耕地产出管理的重点区域,其他地区应以提高耕地灌溉水平和耕地土壤的蓄水、保墒、保肥能力为主。  相似文献   

5.
以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为例,利用2003、2008、2013和2018年4期卫星影像和CLUMondo模型,对203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研究区自2010年9月确定成立以来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截至2018年,建设用地面积以每年517.416 hm~2的速度增长;未利用地和耕地受城市扩张的影响向建设用地转变;受人类活动影响,大量林地向耕地转换,耕地面积增长了699.57 hm~2.(2)模拟预测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对研究区未来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建设用地在不同情景下均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尤其在经济建设情景下,年增长速率达到了30.45%;林地和未利用地在各个情景下均呈现下降趋势;耕地面积在耕地资源保护情景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面积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山地村域耕地质量评价对山地耕地资源的优化利用、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质量退化的遏制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地块尺度对山地村域耕地质量的影响,构建基于地块尺度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体系。选取地块坡度、地块面积、耕作高差、耕作距离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山地村域耕地质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耕地质量较差,一等耕地仅占总耕地面积的4.37%;二、三、四等耕地的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占耕地总面积的87.64%。在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基础上,为基本农田划定、耕地利用结构调整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文章以广东省粤北山区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为评价对象,从生态、气象水利、土壤理化和区位等4个因素11个指标构建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采取限制性因子法与变异系数法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宜耕性空间分异特征研究.主要结果:3.009 8万hm~2宜耕土地面积中,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面积分别为29 651.50 hm~2和446.37 hm~2;宜耕土地来源多样,土地面积悬殊较大;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宜耕土地空间分布差异较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仍然可为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摸清区域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科学、合理、有序开展区域土地开发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述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主要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极限条件法与指数和法相结合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以安义县为研究区域,确立了安义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进行了安义县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及适宜程度评价.结果表明:安义县耕地后备资源中宜耕面积1 035.87 hm~2,总体分布零散,在黄洲镇、东阳镇和石鼻镇相对较集中,类型以其他草地为主;宜耕土地中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面积分别为493.41、303.43、239.03 hm~2,质量总体较高.极限条件法与指数和法相结合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既综合考虑了多因素的影响,又兼顾了限制性因素的作用,用于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及质量时简单且适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0年和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进行分析,得到商丘市两个时相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采用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开发度、土地利用耗减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并通过Markov链对商丘市2018年、203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商丘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尤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期间耕地面积减少了208.38 km2,而建设用地增加了141.89 km2,最后,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耕地数量的变化对于该农业大市的粮食安全的影响,商丘市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系数是耕地分等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参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耕地分等调查评价要求对土地利用系数进行更新。为了探索省级尺度土地利用系数更新技术方法,以期为全国开展耕地分等调查评价工作提供技术参考,本研究以河北省年度更新评价成果和分县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综合法更新测算全省土地利用系数,划定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应用更新测算的土地利用系数重新评价全省耕地质量等别,分析土地利用系数更新前后的等别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更新后的土地利用系数空间分布更合理,等别评价结果总体符合区域耕地质量本底特性,但评价结果与耕地等别内涵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耕地分等体系的完善有待进一步完善改进。  相似文献   

11.
在ArcGIS软件的技术支持下,以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为研究区域,研究镇域耕地整治潜力的测算和分级,即在测算耕地整治数量潜力的基础上,通过将反映耕地整治质量潜力的产能潜力换算成为新增耕地面积潜力,得到综合了耕地整治质量潜力与数量潜力的新增耕地面积与新增耕地系数,实现了耕地整治潜力在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并利用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系数双指标法对青羊镇进行了耕地整治潜力分级评价.  相似文献   

12.
基于1990年和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 GIS进行分析,得到商丘市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采用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开发度、土地利用耗减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并通过Markov链对商丘市2018年、203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商丘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尤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期间耕地面积减少了208.38 km2,而建设用地增加了141.89 km2。最后,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耕地数量的变化对于该农业大市的粮食安全的影响,商丘市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90年和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进行分析,得到商丘市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采用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开发度、土地利用耗减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并通过Markov链对商丘市2018年、203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商丘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尤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期间耕地面积减少了208.38km2,而建设用地增加了141.89km2。最后,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耕地数量的变化对于该农业大市的粮食安全的影响,商丘市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考虑到农用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的耕地优先性,建立了耕地优先导向下农用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方法,以安义县为实证研究区,选择其他草地(043)、内陆滩涂(116)以及裸地(127)作为评价对象,构建了农用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安义县农用地后备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安义县农用地后备资源中宜耕地为1 088.98 hm~2,宜林地为1 256.51 hm~2,宜园地为448.62 hm~2,不宜地类为588.03 hm~2,耕地优先导向下农用地后备资源潜力评价方法兼顾了农用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耕地的优先性及农用地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耕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基于耕地利用的粮食安全为视角,对近年来重庆市粮食安全度及其与耕地利用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应用"基于耕地利用的区域粮食安全评估指标"中的粮食安全度公式,对重庆市1997—2005年的粮食安全进行粮食安全度的计算与修正,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对耕地利用变化(数量、质量及其利用情况)与粮食安全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耕地利用的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变化具有趋同性,即当耕地面积减少、耕地单产下降时,粮食安全度的等级也随之改变.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及其利用状况是影响重庆市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从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入手,为重庆市的耕地保护提出了促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节约集约用地;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科学规划生态退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陕西省镇巴县为例,在系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对镇巴县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区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镇巴县林地和耕地占绝对优势;土地利用变化以建设及交通用地稳步增加为显著特征,其中增幅最大的是村庄,增加了123.56 hm~2,变化率最大的是建制镇,每年增长2.30%;(2)拆旧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镇巴县可拆旧区潜力较大。适宜拆旧区6 826.75 hm~2,约占镇巴县总面积的2.02%;较适宜拆旧区129 413.75 hm~2,占比38.26%,拆旧潜力较大。镇巴县适宜拆旧区和不适宜拆旧区空间上呈镶嵌分布。  相似文献   

17.
以罗山县为例,基于LESA体系建立了耕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双层评价体系,划定高标准粮田建设区域,提出建设重心任务.研究结果表明:受地形地势影响,罗山县耕地质量等级大体由北向南降低;耕地级别受区位条件影响,由道路向两边下降,以县城为中心向偏远地区逐渐降低,体现出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便捷条件对提升耕地规模收益的重要性.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得分从高到低分为五个等级,一等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4%,拥有自然质量和区位条件双重优势,属于高标准粮田核心建设区;二等地占比51%,在耕地综合质量方面具有改造潜力属于高标准粮田建设的优化提升区;三等和四等地共占比23%,在耕地质量方面受限,但具有社会经济优势,可作为储备资源区;五等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自然基础差且分布较为偏远,不适宜划为高标准粮田建设区.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探讨耕地质量定级方法,满足当前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治成效分析等现实需求,本研究充分借鉴已有耕地质量定级相关成果,从基础地力和利用效率2个维度构建了耕地质量定级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用于县域范围内耕地质量定级的限制系数法.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用该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并同因素法、修正法定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平山县东部平原耕地质量级别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中等级别耕地面积占比较大;2)该方法相比因素法凸显了利用效率对耕地质量的限制作用;3)该方法相比修正法更有利于提高定级工作的时效性和精确性.本研究能够为当前耕地质量定级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黄土高原轩岗矿区为例,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与MOD17A3H净初级生产力产品,分析了2000—2015年轩岗矿区植被数量与植被质量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轩岗矿区植被区域面积减少了7 090.3hm~2,耕地净减少3 959.9hm~2,林地净减少1 646.8hm~2,草地净减少1 538.8hm~2,灌木净增加55.1hm~2,工矿用地面积增加7 050.4hm~2;轩岗矿区植被生产力呈减小趋势,2006年之前植被生产力急剧减小,2006年之后植被生产力不显著缓慢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典型市域煤粮复合区耕地损毁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煤粮复合区耕地损毁状况及其影响,引起各方对这一特殊区域的重视,以济宁市为例,基于开采沉陷学理论,采用实地调查法、万吨塌陷率预测等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至2020年,采煤累计塌陷耕地数量约为25 934 hm2,矸石压占及矿区建设占用耕地约1 096 hm2,塌陷区土壤质量、耕地生产能力下降,土地利用方式、粮食生产、社会稳定都将受到极大影响.研究结果将为同类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保护指标分配、规划方案制定以及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