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静态实验法评价了不同浓度下乳化降黏剂的洗油效率,确定了降黏剂的最佳浓度范围;通过二维平板可视化装置对比了单纯蒸汽驱与降黏剂辅助蒸汽驱的开发效果,从微观角度解释了降黏剂辅助蒸汽驱提高采收率机理。静态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降黏剂质量分数的增加,静态洗油效率逐渐增加,降黏剂质量分数为0.5%时,静态洗油效率为34.1%,比单纯热水洗油效率增加了27.1%。二维平板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降黏剂辅助蒸汽驱阶段采收率为14.2%,比单纯蒸汽驱增加了9.2%,含水率降低了5.5%;微观可视化实验结果表明,加入降黏剂后,驱替通道内形成了水包油乳状液,提高了原油的流动性,增大了洗油效率,同时乳化过程中形成较大的水包油乳状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大孔道进行封堵,使得驱替液转向,扩大了波及体积。  相似文献   

2.
为了控制高温高盐边底水凝析气藏气井过量产水,解除产气通道内水锁,恢复气井产能,研制了一种可在地下自发乳化的纳米活性凝析油选择性堵水剂。通过评价纳米活性油生成的W/O乳状液的黏度、粒度、润湿反转能力、活化能、热稳定性和物模封堵性,表明活性油体系在地层条件下易于自发乳化,活化能最低为7.1 kJ/mol。高黏度乳状液和液滴贾敏效应可封堵高渗通道,突破压力是单纯油封堵的4倍,产水率降低为封堵前的1/9。地层润湿性变为亲油,在毛管阻力作用下地层水难以进入低渗产气通道,解除通道内水锁。产气通道内乳化剂被原油稀释,生成的乳状液被破坏,对气道不会造成堵塞,具有很好的选择性。现场注入活性油前建议关井做氮气预处理,并根据不同地层条件给出合适的注入速度。  相似文献   

3.
模拟油乳状液的制备及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煤油与原油配制模拟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应用显微镜测定了模拟油乳状液粒子的粒径.实验确定了配制模拟油乳状液的最佳原油与煤油比、乳化速度、乳化时间和油水比.对破乳剂OX-9354和OX-9351在模拟油与原油乳状液中的脱水情况进行了对比,表明脱水率变化趋势相同,模拟油可以用来评价破乳剂.  相似文献   

4.
根据催化裂化的特殊要求 ,选择适用于重油催化裂化乳化进料的中性非离子型乳化剂进行了乳化实验 ,建立了乳状液储存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并对乳状液的制备条件、乳状液的类型和各种乳化剂所形成的乳状液在 80℃下的储存稳定性进行了考察 ,以确定各种乳化剂的使用浓度。结果表明 ,在 80℃下 ,各乳化剂所形成的乳状液均为W /O型 ,且其储存稳定性并不随乳化剂浓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大 ,而是存在最佳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5.
以乳状液稳定性为指标,在室内评价了腐植酸盐对吉林稠油的乳化作用。结果表明:腐植酸盐可以作为稠油乳化剂使用,具有一定的乳化降黏作用,但因原料、生产工艺不同,乳化性能存在差异。腐植酸盐与氢氧化钠复配使用可大大提高乳化性能。腐植酸盐可有效提高表面活性剂对稠油的乳化效果,其中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效果最好,对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6.
考察弱碱三元组分对大庆油田石油磺酸盐三元复合驱模拟乳状液的乳化稳定动力学参数、界面黏弹性、扩散双电层Zeta电位等稳定参数的影响,研究三元组分对弱碱石油磺酸盐三元复合驱模拟乳状液乳化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使其吸附于油水界面,质量分数的增加使其形成的油水界面膜稳定性增强,当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高于0.1%时,形成的模拟原油采出液稳定较高,破乳较难;弱碱碳酸钠在三元复合体系起着双重作用,当碳酸钠质量分数小于0.8%时,碳酸钠主要与原油中的酸性物质生成表面活性物质,增加油水界面膜的强度,提高模拟乳状液乳化的稳定性,当碳酸钠质量分数大于0.8%时,碳酸钠的主要作用是中和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膜上的表面电荷,压缩油水界面扩散双电层,降低模拟乳状液的稳定性;聚合物主要是改善油水界面膜的黏弹性,其质量浓度的增加可使吸附在油水界面的有效分子数增多,油水界面的黏弹性增大,从而增强模拟乳状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乳状液可逆转相技术在油田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温度、pH、光照等因素响应的可逆乳化技术易受环境限制,盐度响应的可逆乳状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复配石油磺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得到了一种盐度响应性可逆乳化剂。以乳状液的析水(油)率、电导率、破乳电压、微观形态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CrCl3和Na2SiO3对乳状液类型的影响,并探究了复配比例与乳状液稳定性的关系。结果显示,CrCl3可以使乳状液由O/W型转相为W/O型,Na2SiO3可以使已转相的乳状液发生逆转相;且随着石油磺酸钠复配比例的提高,乳状液在可逆转相的各个阶段的稳定性均增强,当其复配比例达到25wt%时,乳状液不再逆转相。石油磺酸钠和SDBS的复配比为4:16时形成的乳状液容易在无机盐的作用下发生可逆转相,且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乳状液可逆转相技术在油田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温度、pH、光照等因素响应的可逆乳化技术易受环境限制,盐度响应的可逆乳状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复配石油磺酸钠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得到一种盐度响应性可逆乳化剂。以乳状液的析水(油)率、电导率、破乳电压、微观形态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CrCl_3和Na_2SiO_3对乳状液类型的影响,并探究了复配比例与乳状液稳定性的关系。结果显示,CrCl_3可以使乳状液由O/W型转相为W/O型,Na_2SiO_3可以使已转相的乳状液发生逆转相;且随着石油磺酸钠复配比例的提高,乳状液在可逆转相的各个阶段的稳定性均增强,当其复配比例达到25wt%时,乳状液不再逆转相。石油磺酸钠和SDBS的复配比为4∶16时形成的乳状液容易在无机盐的作用下发生可逆转相,且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9.
针对常规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驱在非均质油藏易发生窜流、调驱效果差等问题,选用具有良好乳化增黏性能的W/O型表面活性剂调驱体系HC-2,促使油水两相在地层发生乳化,形成高黏度W/O型乳状液驱,有效驱替油藏低渗区域的残余油,改善高含水后期非均质油藏的开发效果.室内模拟高含水、非均质油藏条件,对W/O型表面活性剂调驱体系HC-2进行了基本性能评价及乳状液驱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HC-2的乳化增黏性能良好,在水油比小于7:3时,可促使油水两相完全乳化形成高黏度的W/O型乳状液,且乳化稳定系数SI均在66%以上;同时在X油藏条件下,HC-2可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至10-2 mN/m.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在高含水及高含水后期,W/O型表面活性剂HC-2调驱体系可提高原油采收率23% ~28.77%;HC-2调驱体系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调控能力,在渗透率级差小于7.5时,可有效地增大驱替相黏度,改善高、低渗层吸液剖面,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10.
分别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以及它和2种无机碱(NaOH、Na2CO3)、2种有机碱(三乙胺、乙醇胺)组成的复配体系与原油制备乳状液,采用脱水率作为主要指标分析乳状液的稳定性。SDBS和碱均存在一个最佳使用浓度,在此浓度下,SDBS和碱复配可发挥显著的协同效应,乳状液稳定性好,脱水率均低于15%。采用微观形态分析方法对相同浓度下不同含碱体系制备的乳状液进行对比分析,在碱存在的情况下,乳化油滴的粒径小、数量多且不易聚并;与SDBS-无机碱体系相比,SDBS-有机碱体系对原油的乳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利用转谷氨酰胺酶(TGase)将花生分离蛋白(PPI)与蓝园鲹酶解物(DPH)进行酶法交联,并经高压均质制成O/W型乳状液,研究TGase的交联作用对乳状液粒度分布、表面积平均粒径、显微结构及离心乳析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TGase可促使PPI与不同水解度的DPH交联,与交联前的电泳图相比,低分子质量亚基条带(14~31 ku)消褪,高分子质量亚基条带(大于97 ku)生成;DPH的水解程度对交联物的乳化性有重要影响,水解度为5.5%时所得交联物具有较好的乳化特性;交联作用提高了PPI-DPH异源蛋白的乳化活性与乳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旅大27-2油田开发已经进入到蒸汽吞吐中后期,目前油田含水上升快,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变差。为了更好地对旅大27-2油田进行储量评价以和开发动用。详细研究了稠油族组成、温度、油水乳化、压力、N_2溶解及降黏剂对旅大27-2油田稠油黏度的影响,然后通过流动性实验证实了稠油在储层中的流动性主要受到黏度的影响,明确了温度、油水乳化和降黏剂的使用是影响稠油黏度的主要因素。当温度从50℃升高到100℃时,旅大27-2油田稠油油样黏度从3 665 mPa·s降低到172 mPa·s,降低了95.31%;50℃时,70%含水原油黏度为不含水原油黏度的21.1倍;50℃、降黏剂含量为1.0%时,降黏率为94%。有效地避免或者减弱油水乳化形成油包水乳状液,是有效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碱和盐存在时振动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尚校森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5):3582-3586
在化学驱油过程中原油的乳化有利于其被驱出。形成的乳状液的稳定性受碱、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用石油磺酸盐与原油制备乳状液时,与NaOH和NaHCO3相比,Na2CO3加入后可与石油磺酸盐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56℃下无外加振动时,浓度为0.30%的Na2CO3与0.45%的石油磺酸盐复配时和原油制备的乳状液的2 h脱水率为22.8%;加载振动时,当最优振动参数振动频率、振动加速度、振动时间分别为20 Hz、0.5 m/s2、25 min时,乳状液最稳定,脱水率降至16.4%。当乳状液中含有无机盐时,其稳定性会有所变化。无机盐引发乳状液破乳的能力依次为:AlCl3>FeCl3>CaCl2>MgCl2>NaCl。在相同盐浓度下,以最优振动参数加载振动时,会对乳状液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与无外加振动时相比,NaCl、AlCl3和FeCl3对应的乳状液稳定性有所增强;CaCl2和MgCl2对应的乳状液稳定性减弱。  相似文献   

14.
催化裂化用常压渣油乳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催化裂化的特殊要求,选择适用于重油催化裂化乳化进料的中性非离子型乳化剂进行了乳化实验,建立了乳状兴储存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并对乳状淮的制备条件、乳状液的类型和各种乳化剂所形成的乳状液在80℃下的储存稳定性进行了考察,以确定各种乳化剂的使用浓度。结果表明,在80℃下,各乳化剂所形成的乳状液均为W/O型,且其存储稳定性并不随乳化剂的增加而单调增大,而是存在最佳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转谷氨酰胺酶(TGase)将花生分离蛋白(PPI)与蓝园鲹酶解物(DPH)进行酶法交联,并经高压均质制成O/W型乳状液,研究了TGase的交联作用对乳状液的粒度分布、表面积平均粒径、显微结构及离心乳析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TGase可促使PPI与不同水解度的DPH交联,与交联前的电泳图相比,低分子量亚基条带(31-14 kDa)消褪,高分子量亚基条带(>97 kDa) 生成;DPH的水解程度对交联物的乳化性有重要影响,DPH的水解度DH=5.5%时所得PPI与DPH的交联物具有较好乳化特性。此外,结果分析显示交联作用使PPI-DPH乳状液表面积平均粒径d3,2及离心乳析率减小,表明TGase可提高PPI-DPH异源蛋白交联产物的乳化活性与乳化稳定性。因此,通过TGase催化制备具有优良乳化特性的异源蛋白交联物用于食品领域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蓄冷空调性能及制冷系数与相变材料密切相关.将石蜡复合乳状液作为分散介质,以纳米TiO_2粒子作为导热载体,采用低能乳化工艺微乳液转相法,制备出纳米TiO_2/石蜡复合乳状液相变材料,并对其分散稳定性、导热系数和蓄-放热循环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纳米TiO_2/石蜡复合乳状液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相对于纯石蜡乳状液的导热系数有明显提高,当纳米TiO_2粒子质量分数为0.15%时,纳米TiO_2/石蜡复合乳状液相变材料的导热系数比纯石蜡乳状液的导热系数提高了117.95%;TiO_2/石蜡乳状液固-液相变热循环过程中并无明显温度平台,而且其蓄-放热循环稳定性很好.该纳米TiO_2/石蜡复合乳状液相变材料有望应用于蓄冷空调,以提高蓄冷空调性能及制冷系数.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河南特稠油开采难题研制出耐高温复合降黏剂WP,其既可随高温蒸汽注入井下实现蒸汽吞吐、蒸汽驱采油,也可随热水注入井下达到热水驱采油,能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其所形成的特稠油乳状液在高温和常温下均能保持低黏度和均匀稳定性,为实现特稠油乳化降黏低温开采和常温输送提供了依据.实验结果表明:WP加入量为0.128 mg(以每克特稠油计)时,30 ℃时可使2#河南特稠油的黏度由252.0 Pa·s降至其乳状液时的9.6 mPa·s,降黏率达99.99%;考察了WP的耐高温性能以及影响WP表面性能和降黏性能的因素,并初步探讨了其表面性能和降黏性能的关系,对WP的降黏机理及其所形成特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机理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型的选择性堵剂的研究及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聚丙烯酰胺/酚醛树脂的选择性堵水能力,进行了一系列岩心模拟实验。实验得出该体系对于水的封堵率可达到90%以上,而对于油的封堵率仅为30%左右,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封堵能力。同时还配制解堵效果明显的解堵剂。  相似文献   

19.
针对胜利油田东辛稠油掺水集输成本高、后续污水处理量大等问题,提出采用乳化降黏集输的方法,并筛选出一种适合东辛稠油的反相乳化剂.结果表明:温度50 ℃、乳化剂质量分数0.85%、有效体积含油率65%~70%、搅拌强度120 r/min、搅拌时间10 min为反相乳化集输乳状液的最佳制备条件;乳化集输的现场试验效果明显好于原掺水方法;乳化降黏集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每年可节约成本200万元.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温高盐油藏采用常规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驱油效果较差的问题,将耐温抗盐型聚合物SPAM-1和阴-非离子复合型表面活性剂YANC-E进行复配,研制了一种适合高温高盐油藏的耐温抗盐强乳化聚-表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驱油体系的综合性能。结果表明:该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耐温性能较强,在115℃下老化后,体系的黏度保留率仍能达到90%以上,界面张力仍能达到10-3mN/m数量级;体系具有良好的抗盐性能,当矿化度大于100 000 mg/L时,体系仍能保持较高的黏度和较低的界面张力;体系具有良好的长时间老化稳定性能,在储层温度和矿化度条件下老化60 d后的黏度保留率在85%以上,界面张力始终维持在10-3mN/m范围内;驱油体系与原油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较强,放置120 min后乳状液的分水率小于20%,具有较强的乳化性能;驱油体系在地层条件下吸附6次后仍能保持较高的黏度和较低的界面张力,具有良好的抗吸附性能。另外,岩心水驱结束后注入0.5 PV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能使采收率继续提高25%以上,驱油效果较好。A区块内5口采油井在实施耐温抗盐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