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高校的外语学科建设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地方高校因为地域特点和自身条件等方面的因素,其外语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本文旨在探讨地方高校外语学科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复合化、学科综合化和课程融合化改革,从而使其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
新财经教育改革是教育部“四新”建设要求在财经教育领域的新实践和新拓展,是新时代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新财经教育改革遵循科技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采用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国际视野”五维规格的复合性应用型高素质新财经人才。为推进新财经教育改革走深走实,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构建开放办学体系、推进教育资源共享等八个方面入手,构建中国特色财经学科自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3.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西安交通大学依托机械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机器人为载体结合优质企业资源,联合建设机器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打破知识壁垒,加速学科渗透,构建了“自主创新驱动式”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提出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出以CDIO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为载体、以知识产权分配为核心的校企协同育人新范式,实现专业知识为内涵的技术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内涵的非技术能力协同培养;平台人才培养效果突出,示范效应显著,为各高校产教融合提供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4.
总体来看,高校学报主要记录了高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是反映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高质量的高校学报,是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是优化人才培养渠道、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平台。在高校理工类学报中,设计具有一定特色的学术栏目,是提升学报自身质量、强化报刊竞争力的有力举措。高校有必要借助学科优势,结合相关区域的经济文化特征,设置一些独具特色的栏目,进一步提升学报自身的吸引力。本文以江苏省高校学报建设为案例,探讨理工类学报优势栏目建设的现状,并结合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建设高质量学报优势栏目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嵌入式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的新模式,随着"互联网+"思维融入到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建设中,对高校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研究通过文献调查法,分析了国内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从图书馆经费投入、学科馆员培养、用户沟通渠道搭建、学科资源优化整合、学科服务平台建设、学科服务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等方面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体系构建策略,为"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创新发展献策献计。  相似文献   

6.
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理工科专业+外语复合人才的需要,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需求。"专业+外语"模式是在专业学习中强化外语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工类专业英语教学计划改革,建立一个有效的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后续教学模式,是对理工类专业在英语方面课程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7.
邹华 《科技咨询导报》2014,(35):137-138
以培养适应湖南省对外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外语人才为目的,该文针对湖南省外贸特点总结了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在分析目前我省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外语人才培养途径和策略,倡导各院校依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为企业发展培养懂专业精外语的各类专业优质涉外人才,同时也促进湖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高校外语教师素养提升是教师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通过分析理工类院校外语教师个人素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术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和自我认同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给外语教师发展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9.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制约了外语学科建设。高校培养外语人才的传统模式已陷入困境,迫切需要改革。提出了三套培养体系,认为可通过多体系培养不同规格的外语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0.
以辽宁地区高校转型现状为研究目标,分析当前高校应用型转型面临的新形势和遇到新困难,从政府制定新的转型高校评价指标体系、转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和应用人才培养的教材建设四个主要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提出依托校企合作,基于"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构建新型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协同创新三个模式:政策引导新模式、二元双师新模式、校企合作融合新模式。探索为当前转型高校发展遇到困难寻求适合的解决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存在与地方经济缺少互动、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缺失和配套资源分散等诸多问题,基于协同创新的理念,发挥其在高校科技创新中的驱动作用,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特色产业研究院、与企业共建校企科研平台等合作创新机制,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的活力、集中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践,探索应用型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以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为目标,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三实实训体系及第三课堂等方面展开讨论.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基础实现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提供可行的借鉴方案.  相似文献   

13.
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等特点,属于新兴的新工科专业之一,该领域所需人才每年在百万以上,因此,高校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责无旁贷。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分析现有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导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四方面对物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提升,对于以国际组织人才为代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而传统的外语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已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新需求,需要对高校外语教育规划进行调整。本文以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为导向,根据Robert B. Kaplan和Richard B. Baldauf提出的外语教育规划框架,从语言教学规划和人才培养规划两个方面对高校外语教育规划中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意见,以期使高校外语教育更好地满足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也上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大挑战。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围绕服务地方和工程应用型培养特色,以南阳理工学院人工智能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设定、专业方向的设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环节设定等方面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从多级创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协同保障下的人工智能特色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来探索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王丽华 《科技信息》2010,(31):I0215-I0215,I017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普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多元态势,各行各业需要大批不同规格和层次的外语人才。其中,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最受欢迎。当前的人才竞争愈来愈激烈,这些因素既为当代大学生未来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何构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培养体系与就业机制,是关系到高校外语专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也关系到外语专业人才的发展前途。本文将从目前外语人才培养现状、适应当前就业机制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提高外语人才的职场核心竞争力方面做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遵循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建设与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的传统模式基础上,融入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工程应用需求的元素,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校内实践平台.构建以教学展示、课内实验、课外实训、创新实践等实践平台,同时融入交叉学科知识,构建工程技术应用实训平...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例,以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为社会背景,兼顾学科发展、社会对工科专业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院专业实际情况如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社会实践、产学研基地建设等,提出工科特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优异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研究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为工科特色学科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可行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9.
陆勇星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0):85-86,79
职业院校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现状,提出了以三大学科竞赛、‘两化’基地建设为平台,以提升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两大核心能力为人才培养要求,构建机制类高职生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国家示范建设阶段性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产学研合作引向深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大学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方面的优势,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和教学基地建设、推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以及高校创新体系建立的有效途径,大幅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能力,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水平,为企业、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