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水北调工程中钉螺扩散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岩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5):183-184
南水北调工程是从南方的长江流域向北方的黄河及海河流域调水以缓解我国北方长期缺水的现状的一项宏伟工程。血吸虫病是一种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钉螺扩散是导致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在南水北调过程中,钉螺与血吸虫病扩散的可能性以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2005,(2):19-19
国内外经验表明,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可导致钉螺扩散、血吸虫病爆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枢强认为,由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取水口直接是血吸虫病流行区,中线工程途经的湖北省四湖地区也是血吸虫病流行区,因此加强对南水北调工程是否会造成血吸虫病向北扩散及其在我国北方局部发生等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血吸虫病是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的寄生虫病,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防止钉螺随水流扩散是控制血吸虫病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本文在分析拦网型、沉螺池和取中层水型的防止钉螺工程措施后,结合钉螺迁移扩散的规律,提出了利用网箱系统拦截钉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李华 《河南科学》2012,30(5):556-559
研究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减排对策及其对经济环境的影响.根据构建的全球变暖的宏观经济脉冲模型,讨论了各参数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并对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进行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江湖洲滩血吸虫病控制对策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介了我国江湖洲滩血吸虫病的流行概况、钉螺及血吸虫的生物学特性、动物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巧妙地设计出消灭病原、洪水涨落前后进行封洲禁牧等措施,使人畜下洲后不与水体中的钉螺接触,切断病原进入螺体和人(畜)体内,从而转变灭病必先灭螺的观念,做到有螺无害、净化草洲,达到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最近20多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出现了显著上升,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物候现象与气候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物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研究正在成为物候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领域。概述了当前物候对全球变暖响应研究的主要进展,基于实地动植物等物候观测和遥感监测的大量研究表明,近期动植物等物候正发生着显著变化,其与气候变暖有密切关系,是对全球变暖的明显响应。  相似文献   

7.
江汉平原是我国血吸虫病最严重的疫区之一.经过60多年的防治,该区域血吸虫病疫情处于低度流行状态.但是血吸虫寄生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环境仍然存在,钉螺面积总体下降不显著,血吸虫病疫情随时都有反弹的风险.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血防成果,助力精准血防,该文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基于2013年至2017年的村级螺情及控螺措施数据,以螺情状况及动态、钉螺孳生环境和控螺状况等三个要素构建钉螺防控分区指标体系,利用二阶聚类的方法开展钉螺防控的地理区划及其防控等级的探讨研究.结果显示:江汉平原钉螺增减动态变化类型以“无变化”为主,其次是“减少或不变”和“增加或不变”;螺情、孳生环境和钉螺防控措施等要素指标具有空间异质性.江汉平原被分为3个一级分区和7个二级分区,分析了各分区螺情主要特征及其防控的态势,提出了降低螺情风险、整治有螺环境、加强防控力度等方面的防控建议,为制定精准防螺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丹文 《青年科学》2010,(2):44-45
就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关注全球气候变暖这个话题不久之后,全球变暖的话题就遭遇到了全球变冷的研究挑战。你感觉到刻骨的寒风了吗?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和分析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的疫情效果。通过在示范区实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综合措施,并开展血吸虫病疫情调查及相关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连续3年的血吸虫病防控技术的实施,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3.57%降至0.83%;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17.14%降至0;示范区洲滩未发现阳性钉螺。建立以控制传染源为核心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控技术新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准确掌握永胜县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用分层随机抽样法确定调查点。用尼龙袋集卵孵化法、顶管孵化法分别对人畜进行查病,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开展螺情调查。结果:人群感染率为3.74%;家畜感染率为1.59%;活螺平均密度为3.5只/框,钉螺自然感染率为0.026%,感染螺平均密为0.0009只/框。结论:重度流行区疫情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轻度流行区的疫情有一定的反弹。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气温不断增高,近50年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增加了1.1℃,明显高于全球;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年代际波动较大,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别;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未来气候变化情景,预计中国北方增温幅度高于南方,青藏高原增温最明显,年降水量增加显著区域为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沿岸及其以南地区有小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使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和小麦的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有利于棉花生产,能提高北方棉花产量和品质;三熟区面积将扩大约22.4%,一熟区面积约缩小23.1%,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品种的布局将发生变化;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呈加重趋势;对温带和寒带的家畜生长是有利的,对热带和亚热带家畜和牧草生长不利;中国四大海区主要经济鱼种的产量和渔获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气候变暖将使中国各类自然植被发生明显北移,土地荒漠化危害范围加大,土壤肥力下降,并增加农业灌溉的需水量,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中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应减缓和适应并重。  相似文献   

12.
外睾吸虫(Exorchis sp.)是控制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 ponicum)在其宿主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体内发育的一个有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掌握外睾吸虫种群的变化规律,对于进一步研究血吸虫病的生物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鲶鱼(Silurus asotus)肠道内寄生的外睾吸虫的种群动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外睾吸虫在鲶鱼体内的感染率、种群平均密度和感染强度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外睾吸虫在不同体长宿主体内的感染率变化范围在65.38%~91.98%,宿主体长在270mm以下时,外睾吸虫的感染率随着宿主体长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外睾吸虫在宿主体内的频率分布表明,多数宿主只感染少量的外睾吸虫,而较大量的外睾吸虫只感染少数的宿主.吸虫种群在不同月份和不同体长宿主体内的分布类型均属于聚集分布,在不同体长组宿主中聚集强度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3.
利用改进的荷兰Wageningen农业大学的产量生态学模式SUCROS,模拟了气候变暖引起的温度升高和降水量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淮海平原中、北部地区,由于自然降水远小于小麦生育期的生理需水量,无灌溉条件下小麦生长相当困难;黄淮海平原南部地区,气温升高加快了冬小麦的生长发育速率,缩短了生育历程,在无土壤水分亏缺的理想状态下,适度升温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提高;但在土壤水分亏缺时,温度升高,虽改善了冬小麦越冬条件,使其叶面积指数增高,CO2同化能力增强,但高温加大了土壤蒸发,使小麦生长中、后期水分亏缺加重,小麦绿叶同化能力降低,最终使产量下降。当气候变暖伴随降水量增大时,这一现象有所缓解。若气候变暖伴随降水减少,则产量下降加剧。模拟显示,流行于该区的农田林网可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提高小麦的水分利用率和干物质生长量。在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组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应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营策略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龙门石寨熔岩台地是五大连池火山群演替顶极群落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主要分布地。探讨近51年(1968—2018年)龙门石寨兴安落叶松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进而为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五大连池火山群植被演替趋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确定研究区近51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可能发生气温突变的年份,运用树轮气候学方法分析1968—1981年和1982—2018年两个时间段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五大连池近44年(1975—2018年)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且1981年为研究区年均气温升高的突变点。气候变暖后兴安落叶松年轮指数和胸高断面积增量都下降,年轮指数呈上升的趋势,而胸高断面积增量处于下降趋势,但均不显著。树木径向生长对于气温升高的响应出现了“分离效应”。水热条件共同控制兴安落叶松树木生长,但气温是径向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气候变暖显著改变了兴安落叶松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响应模式,树木径向生长对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寒冷指数的响应敏感性显著增强。研究期上一年11月的降水以及当年2、3月和生长季前(4—5月)的平均最低气温是决定兴安落叶松年轮宽度的主要因素。【结论】1981年后五大连池气候显著变暖,气候变暖未显著改变兴安落叶松的径向生长,升温造成的干旱胁迫可能是树木径向生长对气温变化响应的“分离效应”及气候变暖后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响应显著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大规模的利用自然资源,化石燃料的肆虐利用等因素导致温度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暖。若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来进行分析,温度的升高产生的一系列因素对于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起着主要的作用。温度升高导致中国部分地区降雨的增多,部分地区降雨过少,山顶冰雪融化加快,从而促进一些地质灾害的发生。气候变暖主要对中国这几类地质灾害的影响比较大,如斜坡地质灾害(崩、滑、流的加剧),土地退化地质灾害(沙质荒漠化、沙尘暴)等灾害。气候变暖对中国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会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本文针对气候变暖导致这几种地质灾害加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分析各种灾害可能在中国发生的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17.
利用山东地区17个气象站1961 ~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分析了山东地区近5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 ~2011年山东地区各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平均增温速率分别为0.22℃/10a、0.17℃/10a和0.33℃/10a,年平均最低温度的上升幅度大于年平均最高温度的上升幅度,山东地区气候变暖主要体现在年最低温度的升高上.近50年来山东地区气温变化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而不是单调递增.山东地区增温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内,各气象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生增温性突变.山东地区气候变暖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龙口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增温最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最为明显的是日照地区;龙口地区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温趋势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于2008年7月15日至21日对洱海周边水域钉螺分布情况的调查发现,洱海东岸的3个镇(海东、挖色和双廊)所属水域均有钉螺分布;洱海南岸水域未发现钉螺分布;洱海西海岸水域除了仁里邑、作邑、州体育馆和才村码头外,其它地方均有钉螺分布;洱海北岸的上关镇水域钉螺分布范围最广,平均密度最大。对照相关资料,钉螺在大理地区分布范围已成扩大趋势。建议应对上关镇和洱海东岸水域着重治理,迅速予以消灭,同时对其它有钉螺分布的地方亦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9.
张军 《太原科技》2007,163(8):72-74
利用山区代表站阳曲和平川代表站清徐1961年到2005年的气候观测资料,对太原市气候变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近45 a来,太原年均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夜间增温是太原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特征;近45 a来,太原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