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阀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出现较为普遍,他们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随之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梢极态度和厌恶情绪,有的甚至产生严重对立的情绪。鉴此,语文老师切不可掉以轻心。如何防范呢?  相似文献   

2.
在工作中,常听到一些老师和家长感叹:“现在的中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什么事都喜欢和你对着干,真是让人头疼……”其实,这充分说明了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的心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这种心理在中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3.
学生逆反心理,是教育者按一定目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学生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抑制、纠正时,学生产生的一种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首要的是做好学生工作,特别是要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班主任应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防止并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我在教育学生时,是从以下几方面来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  相似文献   

4.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些事物所产生的厌恶反感情绪,并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例如:有的学生你叫他向东,他偏向西;你越禁止的东西,他越感兴趣.这种心理给教育工作造成极大困扰,严重影响着教育的成效,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分析探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防治对策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生长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对其今后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学校的思想教育中,  相似文献   

5.
逆反心理是当代初中生身上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种心理现象。所谓逆反心理,也叫抗拒心理,是指客观存在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产生的一种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是认识、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通俗地说,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你说正,却使我产生一种负的感觉。你让我向东,我偏向西;你要我干的事我偏不干,你不让我干的事我偏要干。在初中生身上就经常可以看到这种专与他人意见,观点对着干的现象,学校号召他们向拾金不昧的同学学习,他们却反应冷漠,甚至起哄嘲笑;老师要求他们遵守纪律,他们却把敢于迟到早退者视为“英雄”;父母严禁他们去看“儿童不宜”片,他们却想方设法也要坐到电影院观看此片……,这种公开地用冷漠无礼的态度去反抗成人社会的逆反心理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其实,逆反心理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消极一面,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消极心理。但初中阶段正值少年时期,身心发展不够成热,还没有极其明确的自我意识,没有良好  相似文献   

6.
杨新锁 《奇闻怪事》2007,(11):18-19
随着成人感和自我独立意识的逐渐增强,中学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与常态相反的心理,是一种逆向的、对立的心理作用。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心理现象,常常表现为不听话或故意做出与教育者要求相反的行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对某些事物产生反感、抵触甚至敌对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令家长和教师头痛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甚至公开与教师或家长唱对台戏。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原因:一、认知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随着知识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不再对家长和教师的话言听计从,正如俗话所说的“儿大不…  相似文献   

8.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常遇到个别学生不服从管理或顶撞教师,教师让他向东,他偏向西,这就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定势在特定教育情景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不少的中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普遍具有心理上自我封闭的特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来自家长的整天重复唠叨;另一方面来自学校教师长期板起面孔的说教,使学生产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这无疑给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的闭锁心理是相对的、暂时的,他们活跃的思维、波动的情绪、对自我的发现及对人生的困惑,又使他们非常愿意向知心人诉说。为了给学生一个倾诉空间,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我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写在本上,在学生的留言下面我进行批注,这事实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周记。下面是我摘录的部分学生周记片段以及我的批注。  相似文献   

10.
“逆反心理”是指人的个体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冷漠、抿绝或反感、讨厌并导致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在中学生身上往往表现得较为明显,比如:有的学生对校规校纪表现出不适应乃至厌恶,甚至故意以触犯纪律的举动来显示自己的独立不羁;有的学生即使知道老师的要求有益于自己,但还是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以致做出不合常规的举动,屡教屡犯;对待教师,有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对自己所喜欢的老师说的话,可以言听计从,而对自己厌恶的老师说的话,则处处抵触,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那么,导致…  相似文献   

11.
逆反心理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对立情绪和内在的否定意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极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产生的一种相反体验。  相似文献   

12.
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调查与对策——以某中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华 《广东科技》2011,20(16):42-43
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对我们的教育管理存在很大的阻力。是什么原因导致它的产生,如何消除不健康的逆反心理?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研究,摸索一些好的方法去正确引导学生克服逆反心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逆反心理是指个体受到客观外界物的刺激,在特定条件下,产生与主观愿望相反的感觉,从而引起的反向心理运动。它具有盲卧性、主观性、反向性、极端性、两重性、从众性及针对性等特点。本文依此列举了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研究分析了他们产生这种心理的各种相关因素,并提出了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学生在政治课堂中存在着表现冷漠,对正面宣传作负面理解等逆反心理;造成这些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中学生理论知识欠缺、政治成效较为隐蔽等。因此,提高中学政治课课堂的效率,减少其在政治课中的逆反心理,应采取引导中学生热爱政治课、加强中学生的理论和心理教育、增强教材和政治老师的人性魅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许海英  孟丽坤  刘君英 《科技信息》2011,(15):J0342-J0342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它对中职生健康成长和专业技能学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认识中职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危害性,从心理学及行为科学等方面对逆反心理进行分析,预防和帮助中职生消除逆反心理,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迎军 《科技信息》2007,(30):223-223,292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通过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我感到大多中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或考虑问题过多地从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或自视清高、孤独离群;或是非淡漠,交友不慎等等。为此,我试图从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存在形式、中学生人际关系中几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及表现进行浅谈,最后给出中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的策略和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校体育课改革——学生专选专项体育课正在进行,体育专选课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潜流汹涌不息。筑堤拦截只能是枉费心力,而疏导工程又何以着手?通过对高校体育专选课中产生的逆反心理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基础,使学生在体育专选课教学中产生的逆反心理有个正确的认识,以便因势利导,这对学生尽快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作为介于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存在许多独特的心理现象,其中歧视心理越来越不能小觑。中学生歧视一心理,是指某些中学生受一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内心所产生的歧视集体中弱势同学的一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通常可外显为语言上的侮辱性和行为上的攻击性。侵害者以此去求得一时的心理满足,丝毫不考虑被侵害者的心理感受。必须看到,中学生的歧视心理若得不到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主、客观两方面具体分析了师范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并从"逆反心理"的预防和对已形成的"逆反心理"的疏导两个方面论述了调节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有效办法,以便于和谐、高效教学课堂的创设。  相似文献   

20.
植物的触觉、味觉、嗅觉等外部特征是人们在与植物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感觉,人们在感受植物触觉、味觉、嗅觉特征时常会有心理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并产生一定的暗示效应。本文将对园林植物的这三种特征进行分析,寻找其对人所产生的心理暗示成因及现象,分析在园林景观中的暗示效应,使园林景观植物配置更能贴近人们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