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东辛油田辛1沙二砂层组油藏储层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开采不均衡;井况差,井网完善程度低;地层能量低,压降大等情况,依据油藏类型和渗透机理建立了该油藏数值模型,在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对开发动态进行历史拟合,分析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提出了合理的调整方案,为高效开发该油田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临盘油田盘二断块沙三下微构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临盘油田盘二断块沙三下主力油层的微构造研究,揭示了盘二断块的构造特征,总结了盘二断块的微构造类型,分析了微构造与油井生产的关系,提出了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指出盘二断块内的主要微构造类型为小凹槽及小鼻状构造。小高点及小鼻状构造的凸起部位为有利的剩余油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3.
临盘油田盘二断块沙三下微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临盘油田盘二断块沙三下主力油层的微构造研究,揭示了盘二断块的构造特征,总结了盘二断块的微构造类型,分析了微构造与油井生产的关系,提出了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指出盘二断块内的主要微构造类型为小凹槽及小鼻状构造.小高点及小鼻状构造的凸起部位为有利的剩余油分布地区  相似文献   

4.
高含水期陆相复杂断块层状油藏剩余油分布复杂,油藏模拟难度大。马11复杂断块油藏在油藏精细描述基础上,利用动静态综合分析研究与密网格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提高了剩余油研究精度和可信度;在此基础上,针对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并结合当前经济技术条件,部署实施了以调整井、调剖、堵水、油水井大修为主的剩余油挖潜方案,油藏含水上升率大幅度下降、采油速度上升、采收率提高了。  相似文献   

5.
利用孔隙度、渗透率、油藏品质指数和流动层指数4个岩石物性参数,应用交会图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4-7砂层组低渗透油藏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将其取心井和非取心井划分为A,B,C,D4类流动单元,并依据沉积微相分布特征,通过井间流动单元预测,确定了流动单元的空间展布。研究结果表明,在4类流动单元中,A类具有最好的储集物性,主要存在于分流河道下部;B类储集物性较好,主要存在于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中;C类储集物性一般;D类储集物性最差。实际应用效果说明流动单元法可以用来预测储层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6.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4-7砂层组低渗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孔隙度、渗透率、油藏品质指数和流动层指数4个岩石物性参数,应用交会图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4-7砂层组低渗透油藏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将其取心井和非取心井划分为A,B,C,D 4类流动单元,并依据沉积微相分布特征,通过井间流动单元预测,确定了流动单元的空间展布.研究结果表明,在4类流动单元中,A类具有最好的储集物性,主要存在于分流河道下部;B类储集物性较好,主要存在于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中;C类储集物性一般;D类储集物性最差.实际应用效果说明流动单元法可以用来预测储层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7.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剩余油的分布,指导油田开发.以准噶尔盆地百口泉油田百21井区百口泉组冲积扇相储层为例,利用岩心、测井资料开展流动单元研究,在储层细分对比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分为E,G,F,P等4种类型.描述了各类流动单元孔隙结构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沉积微相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出冲积扇流动单元模式,并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冲积扇储层中E类流动单元多分布于主槽流沟的中心部位;G类流动单元多呈宽带状分布于主槽微相的沟间滩及侧缘槽微相砂体的侧翼;F类流动单元一般都在辫流砂岛、辫流滩地;P类流动单元一般分布在扇间滩地或漫洪、漫流带.剩余油多分布于横向渗流屏障附近流动单元的边缘部位和流动单元接合处.  相似文献   

8.
正确划分储层的流动单元可以深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基于孔渗分析法、水力单元流动层指标FZI法、孔喉几何形状分析法、K/φ法等几种常用的流动单元识别方法相结合,利用聚类分析与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将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延安组砂岩储层定量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通过对105口井流动单元类型进行序贯指示模拟,研究了延安组延8~1、延8~3、延9~1、延9~2、延10~1五套主力油层的流动单元平面展布状况。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成果与该地区实际的生产状况,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指出Ⅱ类、Ⅲ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该区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胡状集油田胡 7北块油藏特征及开发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精确的地质模型 :采用四周封闭的直角坐标系网格 ,网格节点数为 6 1× 6 2× 40 =1 5 1 2 80 .利用三维三相黑油模型 ,对胡 7北块进行数据研究 ,以了解剩余油的分布状况 ,据此制定了 4种调整方案进行预测 .通过对比 9年的预测结果 ,认为在维持目前地层压力水平前提下 ,进行补孔、压裂、回采、化堵、调剖 ,并钻新油井 5口 ,转注油井 3口 ,这种方案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0.
临13断块区内的断层可分为4个级序,其中二级断层多为同生断层,且对沉积的控制作用明显。同时,根据断层的控制特征以及流体分布特征,可将断块区进一步划分为断块组和自然断块。其中,断块组受二级断层的控制,自然断块受三级断层的控制。根据地层产状和上倾方向断层产状的关系,可将自然断块分为同向型、反向型和混合型3类及9个亚类,其中反向型自然断块具有较好的圈闭条件,且该断块油藏具有较高的地质储量,混合型次之,同向型最低。  相似文献   

11.
马岭油田中一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划分储层的流动单元可以深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认识,对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以及粒度中值等参数,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将马岭油田中一区砂岩储层定量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利用该区314口井的测井精细解释成果,研究了延安组Y9,Y10砂岩储层5个油层组连通体的流动单元平面展布状况;结合该地区的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研究了各类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分析了流动单元与储层吸水、产液以及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指出流动单元Ⅰ,Ⅱ区仍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2.
根据岩心和测井资料并利用模糊聚类方法 ,对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 83 层三角洲相储集层特点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将该区三角洲储集层流动单元分为 4种类型 ,并从岩性、物性、电性、微观和空间分布、非均质及水淹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每类流动单元的特点 ,建立了流动单元模式。 4种流动单元的宏观、微观及空间分布规律是 ,在垂向上受沉积韵律控制 ,在平面上受沉积相带分布控制。流动单元与剩余油的形成及分布有关 ,将剩余油的形成与流动单元结合起来研究 ,可以更好地预测剩余油分布 ,从而指导油田开发  相似文献   

13.
研究特低渗透储层微构造对油田的实际开发生产具有指导作用。以地质综合研究为基础,对五号桩油田桩74块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微构造模式及开发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桩74断块的微构造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断层上下盘的错动作用扮演主要角色并造成微构造发育的多样性。正向微构造主要是由下降盘对上升盘产生的拖曳和断层面的遮挡共同作用造成的,斜面微构造受断层的影响较小,主要发育在远离主要断层部位;负向微构造主要形成于下降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5种微构造顶底组合模式。通过对处于不同微构造模式的生产井进行分析,阐明了不同微构造顶底组合的开发特征。对低渗透条件下微构造中的油气运移和富集机理的分析认为,双凸型、双鼻状凸起型和双斜面型3种顶底组合模式有利于剩余油的富集,可以考虑上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娇娜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8):4356-4359
摘要:特超稠油油田进入蒸汽吞吐中后期后,预测剩余油分布是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油藏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为核心,根据古城稠油油田储层特征,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和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并对区块地质储量、采液量、采油量、注汽量及单井生产历史进行了拟合,综合应用剩余油储量丰度、砂岩有效厚度、渗透率和沉积微相类型等4个指标,制定剩余油的分类评价标准,分析BQ10断块中部区块H3Ⅳ9层的剩余油分布状况,为下步调整挖潜提供充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利用岩心资料划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用岩心刻度测井资料建立了流动单元储层参数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储层空间流动单元进行划分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流动单元的渗流特征、储层质量、渗流能力及沉积微相等方面的特征,可将流动单元划分为7种类型。流动单元空间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流动能力中等的Ⅴ—Ⅶ类流动单元中。在开发过程中,由于不同流动单元的变化程度不同,使不同流动单元之间的渗流能力相差较大。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高孔、高渗疏松砂岩储层不同流动单元的变化特征以及流动单元对微裂缝的形成、剩余油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为高含水时期油田的控水稳油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盘古梁长6油藏某区块进行了精细分层对比和沉积特征研究,采用基于Kozeny-Cayman方程的定量方法,选取储层质量指数、标准化孔隙度、流动带指数、孔隙度、渗透率等反映岩石物性的5个参数,利用SPSS13.0数学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流动单元分为A、B、C 3类,得到了流动单元的分类特征和分布规律,并通过初期产液量来验证.表明此次流动单元的划分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该地区低孔、特低渗的地质特征和渗流特征.应用此方法对特低渗透储层流动单元评价划分是合理的,可以用来指导油田进一步开发调整,以及为提高采收率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揭示储层的非均质性,流动单元研究的深入开展是深化和发展油藏表征的关键。目前来看,在流动单元的概念、划分方法及控制因素等方面尚未完全达成共识,且在流动单元三维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流动单元的概念提出及发展历程;概述了流动单元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总结了流动单元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地质研究为主及以数学研究为主2大类,并进一步指出了各类方法划分流动单元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从沉积、成岩及构造等方面分析了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控制因素;最后从储层构型、建模、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4个角度展望了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方向;全文对流动单元研究成果的总结和介绍将推动我国陆相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莘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973-3977,3980
以萨北二区密闭取芯井区为例,通过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得出研究区PI油层组在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天然堤微相、溢岸薄层砂和席状砂等微相。通过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对比、测井微相模式的建立以及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单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高含水油田剩余油预测、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