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性状异常丹参是否具有利用价值。采用HPLC法,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0.026%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0、286 nm,流速为1.0 mL·min-1,测定各样品中活性成分含量。结果表明,患病、变色等性状异常的丹参仍含有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及隐丹参酮等活性成分,部分活性成分含量甚至比正常丹参高数倍,可以作为工业化提取迷迭香酸、丹参酮ⅡA、丹酚酸B等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2.
利用盆栽实验考察不同水分和施磷水平下接种AM真菌对丹参幼苗生长及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丹参生长量、全氮、全磷、丹参酮ⅡA和丹参多糖的含量来研究丹参幼苗的生长及品质.结果发现,相同水分及施磷水平下,接菌株的株高、根长、根冠比、全氮、全磷、丹参酮ⅡA和丹参多糖的含量显著高于未接菌株.相同水分不同施磷水平下,随施磷量的增加,丹参株高、根长、根冠比、全氮、全磷、丹参酮ⅡA和丹参多糖的含量均先升高后下降,在第二施磷水平(P2)为0.15 g/kg时达到最大,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最大分别为1.842%和0.354%.不同水分相同施磷水平下,接种株丹参酮ⅡA和丹参多糖的含量显著高于未接菌株,70%田间持水量下丹参酮ⅡA和丹参多糖含量较高.70%田间持水量及施磷质量分数为0.15 g/kg时接种株的丹参酮ⅡA和丹参多糖质量分数最大,分别为0.252%和6.166%,较对照组分别提高0.016%和1.516%.  相似文献   

3.
炮制对白花丹参饮片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不同白花丹参饮片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本实验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测定。采用色谱柱(150mm×4.6mm,51μm);检测波长丹参酮ⅡA为270nm,丹酚酸B为286nm;流动相:丹参酮ⅡA采用乙腈-水(74:26),丹酚酸B采用甲醇-乙腈-甲酸-水(30:10:1:59)的条件。结果表明,白花丹参不同炮制品中丹参酮ⅡA含量高低为:原药材〉生品饮片〉米炒品〉酒制品,丹酚酸B含量高低为:原药材〉生品〉酒制品〉米炒品。说明不同炮制方法对白花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炮制对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懿 《科技资讯》2010,(22):221-221
目的:探索炮制过程对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以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为检测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按照现行药典对丹参药材的炮制要求,经过加热后丹参酮IIA的含量显著降低,经过水洗后丹酚酸B的含量亦显著降低。结论:炮制对丹参药材的质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种类和浓度激素对丹参愈伤组织中丹参脂溶性成分积累的研究得出:以培养的丹 参叶片、茎段、根为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中丹参脂溶性成分含量比较低,而在以MS为基本培养 基,附加2,4-D 3.0 mg/L、NAA 0.5 mg/L的培养基上根诱导出的愈伤组织中,丹参酮ⅡA含量为 0.0142%,高于其他愈伤组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比较红色、白色樱花中黄酮、多糖和色素成分的差异及黄酮、多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多糖成分的含量,利用显色反应、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比较了两种樱花中色素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红色樱花中总黄酮和多糖含量比白色樱花中高,分别达到12 mg/g和20 mg/g,且其中黄酮和多糖具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7.
立超高压提取-亲水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法(UPE-HILIC-DAD-ESI-TOF/MS)测定丹参中丹酚酸类成分的方法,并用于山东产区丹参中丹酚酸类成分的测定。采用单因素试验对超高压提取条件进行了系统优化;采用Waters XBridge Amide色谱柱进行分析,以水溶液(0.8%甲酸、20 mmol/L甲酸铵、30%乙腈、10%正丁醇)-乙腈(0.8%甲酸)为流动相体系,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25 ℃,检测波长为280 nm;采用DAD-ESI-TOF/MS对各化合物进行鉴别,采用HILIC-DAD对各化合物进行定量测定。在优化的提取条件下,超高压提取法的提取率明显优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水浴回流提取法;采用HILIC法可以实现丹参中丹酚酸类成分的较好分离;通过ESI-TOF/MS获得的精确分子量信息和DAD获得的紫外吸收信息结合标准对照品可以对各化合物进行准确鉴别;对7种丹酚酸类成分(丹酚酸A、迷迭香酸、原儿茶醛、原儿茶酸、熊果酸、紫草酸、丹酚酸B)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各化合物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0~1.000 0),各化合物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311~0.438、1.218~1.517、0.104~0.147、0.375~0.527、0.303~0.401、4.025~4.935、35.628~44.255 mg/g。该方法提取效率高、分离度好,为丹参中丹酚酸类成分提取、测定和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一种从丹参中提取丹酚酸B的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开发从丹参中提取高纯度丹酚酸B的新工艺,采用水提-壳聚糖絮凝-过滤-浓缩-醇沉-萃取工艺制得丹酚酸B含量在80%左右的丹酚酸提取物EB80。用硅胶柱层析法精制EB80,得到丹酚酸B含量为96%的提取物EB96。EB96的IR、M S1、H-NMR测试结果表明:其分子结构特征、相对分子质量与丹酚酸B相同。本工艺便于工业化实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技术(p H-ZRCCC)快速分离纯化丹参中的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以乙酸乙酯-水(1∶1,V/V)为溶剂体系,上相加入三氟乙酸,使浓度达到10 mmol/L,作为固定相;下相加入氨水使浓度达到20 mmol/L,作为流动相;设置主机转速为850 r/min,流速为2.0 m 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对样品进行分离制备。从500 mg丹参粗提物中一次分离得到386 mg丹酚酸B以及25 mg迷迭香酸,经HPLC分析纯度分别为96.3%和98.1%,各化合物通过电喷雾电离(ESI)谱和1H-NMR进行了化学结构鉴定。研究结果表明,p H-ZRCCC是一种快速、高效分离纯化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分别采用渗漉-层析耦合和不同温度下加热提取工艺,从同一批丹参中提取水溶性成分丹酚酸,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产物,研究提取工艺和温度对丹参水提物中丹酚酸B的含量、提取率及产物色谱谱图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渗漉-层析耦合工艺得到的丹参水提物中的丹酚酸B含量最高且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很少;采用加热提取工艺时小分子酚酸类化合物种类...  相似文献   

11.
采用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技术(pH-ZRCCC)快速分离纯化丹参中的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以乙酸乙酯-水(1∶1,V/V)为溶剂体系,上相加入三氟乙酸,使浓度达到10 mmol/L,作为固定相;下相加入氨水使浓度达到20 mmol/L,作为流动相;设置主机转速为850 r/min,流速为2.0 mL/min,检测波长为280 nm,对样品进行分离制备?从500 mg丹参粗提物中一次分离得到386 mg丹酚酸B以及25 mg迷迭香酸,经HPLC分析纯度分别为96.3%和98.1%,各化合物通过电喷雾电离(ESI)谱和1H-NMR进行了化学结构鉴定?研究结果表明,pH-ZRCCC是一种快速?高效分离纯化丹酚酸B和迷迭香酸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测定丹参各营养器官中丹参酮IIA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并用该方法测定丹参各营养器官中丹参酮IIA含量。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Zorbax SB-C18(150mm×4.6mm,5.0m)为色谱柱,柱温为30℃;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68nm。结果:丹参酮IIA浓度在4.4~70.4μg.mL-1(r=0.999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n=6)为99.7%(R S D=2.1%)。结论:该法是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可以为丹参的种植、采收、品质鉴定、扩展药用部位以及控制丹参药材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以丹参、三七及HPMC等辅料制备的复方丹参胃内漂浮缓释片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对其质量标准做出科学合理的控制。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为主要手段,对复方丹参缓释片中的主要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丹酚酸B及人参皂苷Rg1等)进行测定,观察测定结果的变化规律。结果:复方丹参胃内漂浮缓释片中丹参酮ⅡA、丹酚酸B及人参皂苷Rg1等有效成分的测定结果基本准确稳定。结论:以HPLC测量复方丹参的有效成分,方法便捷,结果可靠,适合运用于复方丹参胃内漂浮缓释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为比较不同株系之间丹参有效成分的差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中包括丹参酮ⅡA在内的4种脂溶性成分和包括丹酚酸B在内的3种水溶性成分的含量,并应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两大类成分的比较,发现10种株系丹参中,3、7号株系的脂溶性成分含量较高,可考虑培育为脂溶性成分提取原料;而1、9、10号株系的水溶性成分较高,可考虑培育为水溶性成分提取原料。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测10种不同株系丹参在其主要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可以为丹参优良种质的筛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于丹参的根和根茎的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相关抗氧化性的活性进行相关性的研究。方法分别去采用醇提法与水提法分离其脂溶性的化学成分以及水溶性的化学成份,这两种成分分别是丹参酮和丹酚酸。运用相关的水杨酸与邻苯三分法分别去分析丹参酮对于羟基自由基以及超氧阴离子清楚的能力。运用水杨酸法以及还原法分别的去分析其丹酚酸对于羟自由基清楚的能力和还原的能力。结果丹参酮清除其羟基自由基与超氧阴离子能力强,丹酚酸有着较强的清除其羟基自由基的相关的能力和还原能力。结论丹参根以及其根茎当中的含有的水溶性与脂溶性的相关的化学成份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和还原的能力,可以有效的去预防治疗心血管等相关的疾病疾病,有很好的药用价值,非常值得使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体内外黏附实验优选复方丹参黏附微丸黏附材料,并对微丸体外释放度进行考察.利用挤出滚圆法制备普通微丸、HPMC微丸、壳聚糖微丸、壳聚糖/HPMC混合微丸.以在体肠黏附实验评价微丸黏附性能,结果显示壳聚糖/HPMC混合微丸具有更高的黏附指数.通过转篮法测定微丸体外释放度,结果显示丹酚酸B、三七皂苷类成分及丹参酮ⅡA于12h内持续释放,其中丹酚酸B于12h内释放接近80%;三七皂苷R_1、人参皂苷Rg_1于12h内均释放完全.人参皂苷Rb112h内释放达84.23%,人参皂苷Rd达81.93%.丹参酮ⅡA释放缓慢,12h内持续释放,达48.02%,成功实现在体黏附和缓释.  相似文献   

17.
以3种蹄盖蕨科植物(多齿蹄盖蕨、中华蹄盖蕨、羽节蕨)为试材,研究了总黄酮和总酚酸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3种蹄盖蕨科植物总黄酮的质量分数在10.56 mg/g~28.80 mg/g之间,总酚酸的质量分数在22.68 mg/g~47.42 mg/g之间,均为羽节蕨含量最高;3种蹄盖蕨科的黄酮提取液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其中羽节蕨的抗氧化能力较高。  相似文献   

18.
建立同时测定丹参总酚酸提取物中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一测多评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以丹酚酸B为内参物,建立丹参素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相对于丹酚酸B的相对校正因子.通过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其他3个成分的含量,并将计算结果与外标法实测结果用相对偏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各相对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一测多评法的计算值与外标法实测值无显著差异.方法具有简便准确等优点,可用于控制丹参总酚酸提取物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19.
在海拔800~1600m鄂西南高山地带利用耐寒大白菜品种与白肋烟套作可以改良土壤,提高烟叶产区复种指数;大白菜与白肋烟套作不影响烟叶和大白菜单作时的特征特性,产量,质量稳定;与单作相比,套作单位面积纯收入比单作白肋烟提高:1.0~1.6倍,也比单作大白菜提高50%~100%.本文介绍了高山大白菜与白肋烟套作的种植方式,适宜范围,品种选择、田块规划、育苗、田间管理、病虫防治及采收调制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丹参茎叶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丹参茎叶质量标准,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相关要求,分别建立丹参茎叶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薄层色谱等项目的检查方法并规定限度,采用HPLC法建立丹参茎叶的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测定方法并规定了限度.结果表明:丹参茎叶的总灰分不应超过7.22%,酸不溶性灰分不应超过0.67%,浸出物不得少于14.54%,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分别0.34%~0.94%、0.68%~0.14%之间.本研究建立的质量标准可以控制丹参茎叶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