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Revit作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核心软件,能显著提高工程设计工作效率与质量,但由于Revit材质库与构件库内缺失能符合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PCR)实验室建设要求的内容,导致PCR实验室建设项目与BIM技术结合较少.为解决此问题,可基于Revit API进行研究,通过插件成果在Revit软件材质库内实现PVC、彩钢板等特殊材质的添加,在构件库内丰富墙体与地板这两个经典构件的类型,并实现参数化建模.根据研究成果,得到以下结论:1)对Revit材质库与构件库进行扩充,一定程度上解决Revit在PCR实验室建模上缺乏针对性材质与构件类型等问题;2)在构件建模时,用户可通过UI界面上WPF窗口的参数交互自定义构件材质层厚度与材质颜色参数,并实现一键实例化生成;3)在墙体实例化效果中,克服了以往Revit API开发案例中只能基于坐标点连线放置的局限性,实现了在参数化建模的同时能够保持与Revit原有操作一致的便捷式参数化建模.  相似文献   

2.
打通BIM技术在桥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填补现行BIM软件在正向设计上的空白,是推动桥梁工程信息化、智慧化不可或缺的环节.本研究针对常规桥梁设计人员的设计习惯和设计流程,基于WPF框架,结合BIM核心建模软件Revit二次开发技术,开发了一款常规桥梁正向设计辅助系统.实现了桥梁与路线、地质等专业的数据交互,让设计更具有合理性;实现了桥梁BIM三维模型快速创建、实时查看、实时修改,为方案优化提供便利.研究表明,该系统结合了传统设计和BIM软件的优势,对推动桥梁三维设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房屋建筑结构三维信息模型集成的BIM方法进行研究,利用基于Geomagic Studio、Autodesk Revit等软件平台的建模技术,探索出在BIM技术环境下进行房屋建筑结构三维信息模型的建模方法,直观展示BIM技术的优势.最后通过创建某房屋建筑结构的BIM信息模型,得到该建筑附属结构构建的参数化族库,将该BIM模型导出为IFC格式文件,使其他BIM相关软件可以使用此IFC文件实现模型信息的共享,从而印证了BIM技术在房屋建筑结构三维信息模型集成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借助于Revit API函数,重点研究基于Revit平台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程序开发.具体方法是创建脚手架所需族构件,以C#作为程序开发的语言来编程,借助于Revit API把零散琐碎的脚手架建模工作自动化,实现快速建模,同时将脚手架的计算功能集成到Revit中,达到在BIM平台下脚手架专项工程安全计算和智能建模目的.并以一个工程实例来测试程序的稳定性与适用性.程序最终能够实现在较短的时间一键智能创建符合工程要求的脚手架三维可视化模型,且模型携带丰富的工程信息,大大提高了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依托长沙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开展基于BIM技术的汉王陵公园站深化设计研究,探索工程应用的实际效果.研究发现,建立达到施工精度要求的BIM模型是开展基于BIM技术的地铁车站深化设计的前提,Revit、Navisworks、Fuzor及Lumion等系列BIM平台集成软件为地铁车站深化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应用BIM技术,促进了项目参与人员可视化协同设计,推动了精确工程信息数据资源的创建,促进了项目精准设计、精益建造与精细管理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有的建筑设计方案大多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交互困难等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应用于BIPV(Bui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领域中的设计方案。以南宁某公司的光伏建筑为例,运用BIM技术,在Revit2016中创建模型并结合Ecotect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对比分析了光伏屋顶近6个月的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以验证BIM技术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大气传输系数m值设置为0或者0. 25时,光伏屋顶的模拟发电量与实测数据最为接近,误差均在5%以内。研究结果可为日后南宁地区光伏建筑应用BIM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可为BIM技术应用于BIPV领域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地铁火灾监测信息管理模式存在的存储方式相对分散、可视化水平低等问题,融合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技术与数据库技术,探讨了地铁火灾监测信息的集成与管理方法.以数据库作为存储后台,为结构混杂的监测数据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安全存储坏境;同时借助Revit二次开发技术将数据库管理功能嵌入Revit平台界面,将BIM模型与监测数据关联,实现从Revit平台开展监测信息的存储、查看、分析等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了监测信息的集成与可视化管理水平.以广西南宁创业路地铁车站的火灾监测信息管理试验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应用性.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有效提高火灾监测信息的集成与可视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李德旭  王元戎  夏琦 《科技资讯》2023,(21):157-161
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建模参数化与智能化、地形与地质三维建模关键技术、BIM与有限元分析软件交互关键技术、基于BIM的多专业正向协同设计等方面,对BIM技术在道路与桥梁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BIM模型参数化建模及智能化需要通过融合设计经验共识和规范设计流程实现;(2)地形、地质模型创建智能化和精细化程度较低,模型融合困难,极需开展相关实现方法研究;(3)BIM模型与有限元分析模型不能精准转换,需要研究BIM与有限元计算模型交互关键技术;(4)实现角色、设计环境和设计资源的深度融合,是开展基于BIM多专业协同设计的发展方向。BIM技术是解决道路与桥梁工程复杂问题的有力支撑,但是仍然不成熟。基于BIM技术进行深度开发,是实现数字化信息表达、数据交互以及项目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针对山岭隧道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建模效率低、数据融合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一套基于BIM+GIS+倾斜摄影技术的建模方法。以武汉市黄龙山隧道为例,首先,按用途和施工工序对山岭隧道构件进行分类,利用Revit和Dynamo软件,采用参数化建模+自适应拼接的方法构建隧道三维结构模型;其次,通过无人机采用倾斜摄影技术获取地表影像,构建三维实景模型;通过影像匹配和滤波技术处理点云数据,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并结合钻孔数据,采用插值法和约束分区的方法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最后,基于MapGIS实现隧道结构模型、地表三维实景模型、三维地质模型的集成。该方法可以优化模型管理方式,减少数据信息的丢失,实现隧道工程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相似文献   

10.
以混凝土叠合板、梯段为例,通过应用调整图像之间相联系与明细表整理数据的重新排序、装配式构件模型与用来计算的模型、设计文件的建立与导出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Revit建模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构件设计的应用,同时也说明了BIM技术在建立分析模型上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使建筑信息模型(BIM)与有限元模型实现高效信息交互,更好地将BIM技术所具备的信息化、可视化等优势应用于桥梁工程的施工监测中,利用Revit建立连续梁桥BIM模型,将Midas Civil Link for Revit Structure插件与导出关键截面DXF文件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实现有限元模型的转换.将BIM与Midas Civil结合起来对大跨连续梁桥进行有限元分析,为施工监测工作提供理论计算依据.通过对比分析得知理论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的误差符合规范要求,在实际工程中可服务于大跨连续梁桥线形与应力监测工作,并使其达到理想成桥状态.  相似文献   

12.
建筑信息模型(BIM)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能使BIM模型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研究在ArcGIS的支持下,将Revit创建的模型数据通过过滤、转换,集成到现有的三维GIS系统,并实现对三维模型的加载、显示、属性查询、管理等功能。将不同领域的BIM和GIS数据融合,为深化多领域之间的协同应用,以及数字城市的建设、城市规划、室内导航等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建筑信息模型(BIM)的普及提升了建筑运维管理的效率.然而,基于BIM的智能运维仍在数据获取、管理与分析方面面临挑战.该文结合BIM和数据驱动技术,研究了智能运维管理的方法,包括:通过机电设备逻辑关系的自动生成,实现对运维BIM信息的扩充增强;通过提出数据立方模型,实现基于BIM的动态运维信息管理;以及结合聚类、频繁模...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80年代,CAD技术初次引入建筑设计行业后,引发了建筑设计行业的技术革命.当今,BIM技术已经在建筑行业引发了又一次革命.软件Revit作为BIM技术应用的代表性软件,能够实现建筑、结构、施工、设备等多专业协同设计.但是,限于Revit没有计算能力,结构专业在整个BIM应用中相对滞后.本文介绍了使用Revit建立建筑结构模型;通过CSIXRevit2014转换接口程序,实现Revit模型和Etabs模型相互转换和使用Revit出图.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使Revit与ANSYS软件之间的转换接口适用于大跨度复杂桥梁如斜拉桥的结构分析,基于Revit 2019及Revit API技术,运用C#语言进行二次开发,将斜拉桥BIM模型转化为包含不同单元类型的ANSYS有限元模型,其中,主梁、桥墩及支座转化为实体单元,斜拉索转化为杆单元,并且通过图形用户界面(GUI)开发及数据库开发,直接基于Revit模型进行网格划分、施加约束、施加荷载、求解及后处理操作,实现了斜拉桥BIM模型到ANSYS有限元模型转化及结构静力分析功能的自动化,并以长山大桥主桥为例进行验证.结果 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实现BIM模型与不同单元有限元模型之间准确无误的转换;通过对GUI界面及Revit模型进行操作,使桥梁设计人员可以更加迅速、有效地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为提高桥梁业工作效率与信息化程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工程量清单计价在BIM平台的集成,以BIM主流软件Revit为平台,提出一种直接Revit模型,进行钢筋混凝土框架主体结构的工程量快速提取和造价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Revit API开发了Revit结构算量计价系统.通过该系统直接提取Revit主体结构模型中的钢筋、混凝土和模板工程量,并将主体结构模型中的材料属性与相关清单项目自动匹配,快速完成主体结构模型的造价计算,形成工程量计价清单表格.通过对一幢五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算例分析,演示了本文方法的操作过程,验证了基于Revit二次开发进行工程算量计价的可行性.通过与广联达算量计价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本研究开发的Revit结构算量计价系统能够直接、快速地得到较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大跨度斜拉桥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推广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方法利用BIM的核心建模软件Revit Structure建立斜拉桥各个构件族库,利用建立完成的族库逐步建立完整的斜拉桥的信息化模型,在族库的应用及斜拉桥模型建立和应用过程中探索出BIM技术在斜拉桥施工图设计中减少繁琐的工作量,减少错漏现象的发生中发挥的作用.结果桥梁工程族库能够很好地解决桥梁工程建模速度不高的问题;通过斜拉桥的信息化模型可以导出二维的施工图纸,同时可以生成三维的图纸,而且在任意视图下改变图纸的任意地方其他地方会自动修改.结论 BIM技术能够给大跨斜拉桥的设计带来极大的便利,节省大量的时间,减少由常规方法所带来的材料浪费现象,降低成本,具有在斜拉桥设计中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桥梁结构分析过程中手动建模效率低且重复性强等问题,依托Revit和Midas/Civil软件平台,在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下采用Revit API和C#语言,提出了一种BIM模型向结构有限元模型的自动转换方法,并设计了一种Revit向Midas/Civil的模型转换程序.以某连续梁桥工程为对象,通过访问BIM模型中结构构件对象存储的属性信息,获取桥梁结构分析所需的有限元建模参数,并转换成适用于Midas/Civil的语言格式,实现了有限元建模过程中结构参数信息的准确添加.在此基础上,根据桥梁有限元模型的应力分析结果,验证模型转换方法的可行性.结果 表明,所提出的Revit-Midas/Civil模型转换方法可实现BIM模型向结构分析模型的自动转换,有效提高了桥梁结构分析的建模效率,弥补了BIM技术在桥梁结构分析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Revit平台二次开发的方向和在建筑能耗领域中的应用,对常用的第三方建筑性能分析软件进行比较。接着介绍了Revit平台二次开发的要素和gbXML文件的原理、优点和使用方法,阐述了基于Revit的二次开发的原理,对API调用实现功能进行了介绍。包括Revit建筑模型的创建和API的调用和功能。API是Revit软件的程序接口,它的功能有:让用户能够创建插件简化重复工作;可主动搜索漏洞提高项目质量;提取项目数据用作分析和生成报告;添加额外数据创建新元素和参数;集成第三方应用;自动创建项目文档。gbXML文件指的是绿色建筑XML,gbXML文件可用来描述建筑物的所有属性,因为它包含346个元素和167个简单类型。此外gbXML文件的数据互操作性可简化建筑信息传递过程,这可减少建造模型的时间,提高用户工作效率。本文可以为想进行Revit二次开发的人员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新型建筑工业化政策的推动下,工业化建造成为建筑企业竞相争夺的高地.轻钢龙骨体系工业化住宅是目前建筑领域最接近制造业产品生产方式的建筑,并且其建造管理也最有可能应用制造业先进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理念与技术.以此为背景,分析了信息化时代下工业化住宅建造全过程的主要活动及信息;以轻钢龙骨体系工业化住宅为例,利用Revit软件族的概念提出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创建包含工业化住宅建造全过程信息的轻钢龙骨式复合墙的信息模型;对部品编码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