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由多因素作用导致的肠道急性炎症性疾病,是早产儿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以往的研究认为,细胞凋亡是NEC中肠上皮细胞最主要的死亡形式。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细胞焦亡(Pyroptosis)及铁死亡(Ferroptosis)等非凋亡形式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也可能参与到NEC的发病机制中,不同形式的细胞死亡的信号调节通路不同,可能会相互影响或存在共同的调节机制如细胞广泛凋亡小体(PANoptosome)等。本文综述了非凋亡形式的不同类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及其信号调节通路,以及其在NEC中的作用机制,并提出NEC诊断生物标志物或防治的新靶点,以期为临床NEC的预防和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一种肠胃道急症,尤其在早产极低体重儿(VLBWI)中更为常见,早产VLBWI中的致死率达30%。NEC发病机制目前并未得出定论,临床观察多认为与早产、分娩与喂养方式、肠缺血及感染等因素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近些年生物检测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NEC之间存在关联,且肠道菌群的异常变化通常较早于NEC。作者就早产VLBWI发生NEC与其肠道菌群之间的变化关系展开阐述,结合临床观察探讨及相关研究进展成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3.
翁一洁  江丹贤 《科技信息》2009,(5):387-387,389
目的:比较和探讨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acid,TNBS)、单纯免疫法与免疫复合法介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TNBs/乙醇组(B)、单纯免疫组(C)和免疫复合组(D)。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的症状、体征、病理改变、结肠粘膜损伤积分及结肠组织细胞因子TNF-a、IL-6等方面变化结论:免疫复合法重复性好,病变更类似人UC,持续时间长,是较理想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实验动物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检出能力验证,了解实验动物检测机构的检验能力,提高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水平。方法 按照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CNAS)批准的能力验证方案,低温冷冻干燥制备样品;稳定性和均匀性检验合格后,通过CNAS平台随机分组编号,发放给参加单位,并附作业指导书。要求在规定时限提交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其结果与样品设置一致的判为满意结果,不一致或未按时提交的判为不满意结果。结果 共有24个实验室参加本项能力验证;其中获得满意结果的实验室为22个,占总参加机构的91.7%;得到不满意结果的实验室有2个,占8.3%。结论 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检测能力较高。  相似文献   

5.
建立大鼠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病理模型的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苦寒泻下中药番泻叶灌服大鼠,使其产生脾虚症状;再用冰乙酸化学刺激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动物病理模型,其症状与临床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症关相符,病理改变与该疾病病变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应用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以6×108的细菌数,经静脉注射家兔的病理学观察实验结果表明,致病性血清型带毒力质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菌株G151(血清型0:9)和LAB-8182(血清型0:3)引起家兔组织严重的病理学改变:血细胞渗出,微脓肿和菌落形成,组织变性坏死、溃疡.致病性血清型丢失毒力质粒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菌株82-140(血清型0:8)注射的家兔组织病理学改变轻微.493-80V-(血清0:9)不引起家兔组织病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选用近交系DART-La大鼠和LEWRT-L11大鼠分别作为供体 和受体,在经典的Ono术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改进后的移植模型更加稳定,移植物存活率高、可操作性更强。 结果共进行了32对心脏移植,28对成功,手术成功率87.5%。供心缺血时间(30±5)min,整个手术过程用时 (60 4-10)min。结论在经典的Ono心脏移植模型基础上改进后,手术操作更简易,时间缩短,供体心脏保护好,血 管缝合难度降低。手术成功率高。整个手术过程单人操作,不需要手术显微镜。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应用致病性血清型丢失毒力质粒Y.e菌株439-80V-及82-140进行家兔体内感染,通过大体病变、组织病变和细胞病变的观察.研究其致病性及致病机理.结果表明:这两株Y.e.菌感染性与致病性明显弱于对照组──致病性血清型带毒力质粒Y.e菌株,其中.用439-80V-菌株接种的家兔不发生感染与致病.用LAB-B182菌株接种的家兔有排菌,肠粘膜上皮溃疡,急性脾炎病变.但无微脓肿及菌落形成.无组织细胞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9.
从发病江黄颡鱼中分离出菌株YER6022,通过细菌培养、生理生化试、16SrDNA基因扩增等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具有动力性,不发酵山梨醇,赖氨酸、苯丙氨酸阴性,尿素、鸟氨酸阳性.16SrDNA片段测序为1408bp,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相似性达99%,GenBank登录号为JX434637.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YER6022与耶尔森菌属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稳定的可复性小肠梗阻的新西兰白兔模型,要求其肠管的损伤和恢复程度呈现较明显的时间相关性和同步性。方法选取体重为2.5~3 kg的成年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52只,其中假手术对照组4只,实验组48只。实验组白兔腹壁肌层切口(疝环的半周长)与待嵌顿肠管宽度相等,将长度为10 cm的末端回肠自腹肌切口处脱出埋置于皮下,形成腹壁嵌顿疝,模拟机械性小肠梗阻。根据肠管嵌顿和松解后的恢复时间,依次将实验模型分为8组,即嵌顿时间2 h、4 h、6 h、8 h组与在嵌顿肠管不可逆损伤临界点松解0 h、24 h、48 h、72 h组。通过病理检查,确定肠管损伤及恢复程度并进行分级,应用Ridit分析比较各组之间肠管损伤程度的差异。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肠管损伤。经Ridit分析,假手术对照组肠管损伤分级的平均Ridit值为0.071,梗阻组依嵌顿时间递增排序,自嵌顿2 h组至嵌顿8 h组,各组肠管损伤分级的平均Ridit值依次为0.327、0.545、0.735、0.890。通过方差分析中的LSD两两检验,可发现梗阻组与对照组相比,肠管损伤程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各梗阻组间,肠管损伤程度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而在肠管不可逆损伤临界点(梗阻6 h)松解后0 h、24 h、48 h、72 h组的平均Ridit值依松解时间递增排降序,为0.774、0.595、0.443、0.262。通过方差分析中的LSD两两检验,各梗阻后松解组间,肠管恢复程度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制备的可复性小肠梗阻新西兰白兔模型很好地模拟了肠梗阻的发展及及时松解后的恢复过程,肠管的损伤、恢复程度呈现出较明显的时间相关性及同步性。  相似文献   

11.
新生大鼠铅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新生大鼠铅损伤动物模型 ,用于研究铅对发育脑的损害。方法 选取 3窝新生Wistar大鼠 ,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低沿组和高铅组。分别于出生 0、2、4、6、8、10、12、14d给予腹腔注射醋酸铅溶液 0 1mL ,注射剂量分别为 0、2 0、6 0mg kg(按出生体重计算 )。各鼠分组不分窝 ,均由母鼠哺乳。结果 第 17d断头处死各鼠 ,检测血铅值分别为 :对照组 3 5± 6 6 μg L、低铅组 4 10 8± 4 6 6 3μg L、高铅组均 >6 5 0 μg L ,正常组在正常范围内 ,低铅组已达中度铅中毒 ,而高铅组已达重度铅中毒。结论 新生大鼠腹腔注射醋酸铅溶液建立动物铅损伤模型是一种简便、可靠、易于控制的方法 ,可用于铅对发育脑损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实验对比研究,介绍一种损伤少、稳定可靠、可持续性给药的鞘内给药方法。方法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4组手术处理组(经枕寰膜置管组、经枕寰膜置管+微型渗透泵组、经腰椎椎间孔置管组、经腰椎椎间孔置管+微型渗透泵组)和2组假手术对照组(经枕寰膜置管假手术组、经腰椎椎间孔置管假手术组)。置管组导管游离端固定于皮肤。观察术后大鼠体质量、致瘫、致死、脱管等一般状态,同时检测手术前后转棒持续时间、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及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行为学变化。结果经枕寰膜置管大鼠近50%致死、致瘫、一般状态不良(体质量严重下降、口鼻炎性分泌物)。经枕寰膜置管+微型渗透泵组大鼠情况类似。经腰椎椎间孔置管组大鼠未见致死、致瘫及体质量下降,但1/3发生脱管。腰椎椎间孔置管+微型渗透泵组大鼠未见致死、致瘫及体质量下降,全部未脱管。经枕寰膜置管可致大鼠转棒运动能力显著低于术前和对照组,其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均显著低于术前和对照组。经腰椎椎间孔置管对大鼠转棒运动能力和基础痛阈均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和术前自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经腰椎椎间孔置管结合微型渗透泵方法是鞘内给药损伤少、稳定可靠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SAH大鼠脑功能改善作用,并分析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HE染色法观察脑形态学改变,脑含水量检测分析尼莫地平对SAH的治疗机制.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AH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体征,其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与SAH组相比,尼莫地平组大鼠神经运动功能障碍体征明显减轻,神经行为评分明显高于SAH组.颅超声多普勒检测结果表明:SAH组大脑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而经过尼莫地平治疗后,其血流速度明显降低;HE染色发现:SAH组大鼠脑中可见明显的出血灶,神经元数目减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出现肿胀,尼莫地平能够明显减轻SAH后的脑损伤;大鼠SAH时,脑水含量明显增加,尼莫地平既能减轻血管源性脑水肿症状,又减轻细胞毒性脑水肿症状.结论尼莫地平能改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其机制与降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轻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肿胀及减轻脑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14.
探索用24 h内新生SD大鼠进行神经元体外培养的方法.取新生SD大鼠的大脑皮层和海马,胰酶消化5~10 min后,放入含100 g/L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更换含B27无血清培养基.以后每隔1d,半换液.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神经元于第2天长出突起,第3天神经元间形成复杂的联系,第7天神经元发育基本成熟.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鉴定,培养细胞均为神经元,纯度可达90%以上,可以用于实验.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在大鼠高脂饲料中添加膨润土以提高高脂饲料的硬度及可食性,探讨其与传统高脂饲料配方相比,对建立高血脂大鼠模型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5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对照组10只、普通高脂饲料组和膨润土高脂饲料组各20只。动物自由摄食饮水,每周称量大鼠体重,实验前后检测大鼠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喂养8W后测量每只大鼠的体长、脂肪重量(肾周脂肪和附睾脂肪),计算其脂体比和Lee’s 指数。结果 1、膨润土高脂饲料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高脂饲料组相比增高不明显。2、与对照组比较,高脂饲料组和膨润土高脂饲料组血清TC、TG和LDL-C的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高脂饲料组和膨润土高脂饲料组血清中HDL-C有降低的趋势,膨润土高脂饲料组降低的趋势更明显,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高脂饲料组比较,膨润土高脂饲料组TC水平显著增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饲料组和膨润土高脂饲料组大鼠身长、肾周脂肪重量、附睾脂肪重量、脂体比和Lee’s指数显著增加(P<0.05)。同时与高脂饲料组相比,膨润土高脂饲料组附睾脂肪重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 高脂饲料组和膨润土高脂饲料组饲料喂养SD大鼠8周后,均能够诱导大鼠高脂血症模型,但膨润土高脂饲料组诱导高脂血症大鼠模型优于普通高脂饲料组。  相似文献   

16.
经产大鼠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模型血清激素变化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产大鼠乳腺增生病病证结合模型血清激素变化。方法将20只雌性经产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大鼠隔2日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液1.0mg/kg,连续10次,之后每日肌肉注射黄体酮5.0mg/kg,连续5日,在整个造模过程中隔日一次将其装入特制的束缚笼中束缚固定过夜,共15次。在末次注射黄体酮次日禁食12h,速眠新麻醉股动脉取血备检。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泌乳素、雌二醇升高,孕酮降低。结论经产大鼠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模型血清激素变化以血清雌二醇升高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摘要: 建立理想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是探索其发病机制及寻找控制和治疗该病药物的基础。国内外学者在建立 高尿酸血症模型的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在这些模型中,应用啮齿类动物造模最多,其方法主要是依据增加尿 酸来源、抑制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酶作用的原理,利用相关药物进行造模。本文将对高尿酸血症啮齿类动物模型 其动物选择,诱导药物及诱导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苏木素碱性品红苦味酸(HBPF)染色对诊断缺血/再灌注心肌缺血缺氧程度的价值.方法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缺血15min,再灌1h制作缺血-再灌注模型.用HBPF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同时与苏木素伊红(HE)染色比较.结果HBPF染色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1h心肌明确显示心肌细胞红染呈灶状分布,而HE染色无改变.结论HBPF染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氟苯尼考注射液在大鼠体内代谢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剂量30 mg·kg-1的氟苯尼考注射液在SD大鼠体内的代谢及生物利用度.静注后药动学特性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动力学参数:Cmax为36.51±3.25μg·mL-1;AUC(0-t)为51.75±0.21μg·mL-1·h.肌注后药动学特性符合一室开放模型,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的主要动力学参数:肌注组t1/2β为12.63±0.02 h及21.32±1.02 h;tmax为1.0±0.03 h及8.0±0.02 h;Cmax为6.70±0.12及3.50±0.20μg·mL-1;AUC为45.22±0.21及34.35±1.15μg·mL-1·h.氟苯尼考注射液肌注后在大鼠体内吸收好,分布快,消除缓慢,药动学行为与对照品纽弗罗注射液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