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电子实训教学是社会工程活动的"预演"或"预习",在整个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文以电子实训教学任务模块为平台,基于工程原则,讨论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方法;通过分析教学过程的要素结构,说明了引入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策略。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职礼仪课教学改革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改革创新是热点,也是难点。根据礼仪课程的特点,结合商务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探索了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大胆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体系讲授教学,设置了实训教学模块,细化了实训项目和实训能力培养目标以及能力要求,加强了课堂实训。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董怀国  车楠  杜宁 《科技资讯》2023,(9):177-180
新工科背景下,新兴产业对物联网专业的实际应用性和综合交叉性的升级改造需求,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自主研发可重构的开源综合物联网实验平台,为学院物联网专业理论体系优化与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结合实践实训需求,以平台为依托,以项目为导向,探索建立满足教学要求的工程性综合案例库,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生对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的能力,在对机器人工程实训室总体设计方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由机器人仿真与离线编程教学区、基础课教学区、机器人工作站实训区、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区四大块构成的实训室建设方案。论述了仿真教学与基础教学中实训环节的建设方案、五个机器人工作站的工作模式和设计方案以及通过自动化生产线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工科应用型材料化学人才培养为目标,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入手,从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方面设计了实验、实训、创新创业和实习四大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并对各模块中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做了系统化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新工科背景下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具有以需求引导、注重实践的特点。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机器人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方案以及实践教学的开发,提出机器人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体系与改革办法,以完善专业创新与实践教学的协同发展。通过教学结果表明:该实践教学平台达到了拓展学生机器人技术综合素养和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训是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鉴于传统实训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结合综合实训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软件工程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进行改革,探索新的实训模式。实践表明,新的实训模式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型软件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促进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尤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以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实践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适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四层次多模块"教学体系,来贯穿创新设计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体系对培养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竞争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专业全方位的综合改革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其重要内容。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通过构建合理科学的分层次、按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实践和仿真并举,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将仿真技术有机地融入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能使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提高,适应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地方高校工程训练现状和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内涵。梳理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包括知识结构相关性、能力培育偏向性、学生满意性和模块内容先进性的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组合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群体层次分析法(Grou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GAHP)的工程训练个性化实训模块组合排序方法。最后,以面向武汉科技大学某专业学生需求的实训模块组合为例,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文按照"软件工程"学科培养方案要求,以培养工程型人才办学定位为指南,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了相应的实习、实训实施方案,通过科学安排第一课堂的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组织了几届学生到国内外多家企业进行实习实训,为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做出了一些专业性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实践教学(Practical teaching)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对动物科学类这样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人才培养作用更加突显.该文以西南大学动物科学类相关专业为对象,在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背景下,论述了"四模块"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的原则和措施,并介绍了构建该体系近年来取得的成效."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成功实施可为综合性大学农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动物科学类人才探索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攀西地区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因周边水能资源富集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发展优势。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立足面向工程一线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攀西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工科学生综合实践实训等方面不断探索和优化,提出卓越工程师培养应集合区域优势、明晰培养目标,强化师资队伍,优化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工程能力培养,探索区域优势条件下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4.
针对学生规划不同时和培养目标不同时对专业课实验差异化教学的需求,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对差异化教学的需求特点,提出通过专业课实验的模块化层次性布局来满足差异化教学的需求。以"钻井工程"专业课为例,根据所涉及的知识模块将所属专业实验组合为四个实验模块,每个实验模块中又分为基础、实训操作、综合设计或研究探索等三个层次的实验,并采用"前展后拓"教学模式和必修/选修的教学形式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紧密围绕学生使用集成电路的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外围综合能力这一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建设"基础实验+实训提高+课外创新+工程应用"实验教学体系,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立体化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而构建较完善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践、科技创新三大平台为支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证明该建设是行之有效的,文中在讲述改革目标设计、实施方法、实践情况的同时,重点介绍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想、方法及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6.
根据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对物理教师人才的需求与学校定位,以未来地方基础教育物理教师所具备的物理学科专业能力和教师教育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综合素质实践平台、物理学科实践平台和教师教育实践平台"三个模块组成的物理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以"双师型"导师指导为基础,创新并实施了"全程一贯制实践"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物理媒体应用能力、物理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等九个方面着手,将物理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师范特色的物理教师人才实践培养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7.
我国给排水工程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行管理领域需要大量给排水应用技术型创新性的专业人才。给排水专业技能实训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要为学生提供给排水安装操作基本技能、专业实验和综合能力训练项目,还能有机结合教师研究课题,不断更新培养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动手会"做"和动脑会"解"两个方面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双主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探索,成为主动认知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借鉴CDIO教育理念,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构建了"14533"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技能实训,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专业评估已成为高校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专业评估为契机,从实验中心建设、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着力于培养适用当代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面向汽车产业链,以机械大类培养为基础,在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上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结合区域汽车产业的经济特色,遵照工程实践教学规律,构建"345"综合工程实训教学体系,完整再现了汽车行业的生产系统,体现了"大工程教育"理念。保障了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