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中国基础科学》2010,12(1):35-4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围绕落实《规划纲要》,科技部2010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于2010年1月19日发布了2010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重要支持方向。此外,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行动、履约和国际谈判提供科技支撑,科技部2010年应急启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针对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全面提升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竞争力。科技部于2010年2月24日发布了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2.
2010年,科技部批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立项83项,其中:蛋白质研究13项;量子调控研究12项;纳米研究19项;生殖与发育研究10项;全球变化研究20项;干细胞研究9项。除了全球变化研究有19项于2010年启动实施外,其它项目将于2011年启动实施。  相似文献   

3.
《中国基础科学》2011,13(5):47-50
2011年,科技部批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立项70项,其中:蛋白质研究12项;量子调控研究9项;纳米研究22项;生殖与发育研究8项;全球变化研究11项;干细胞研究8项。这些项目将于2012年启动实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基础科学》2006,8(5):14-14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部署,科技部决定,从2006年开始启动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四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由科技部负责组织实施和总体协调,委托牵头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其中:蛋白质研究由教育部牵头,中国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参加;量子调控研究由教育部牵头;纳米研究和发育与生殖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牵头。2006年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将采取两种方式组织项目:(1)委托重点基地。择优委托部分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点基地组织项目,鼓励受委托重点基…  相似文献   

5.
围绕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部署,2008年科技部将继续组织实施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部于2008年2月4日发布了2008年度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指南(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根据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针对国家重大需求中的核心科学问题,在总结“十五”(试点)实施的12个重大研究计划(编号为1-12)经验的基础上,“十一五”启动和实施了新的重大研究计划。重大研究计划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学研究的一种新的模式,是落实科技源头创新战略,体现我国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前瞻性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参照借鉴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的组织经验和资助方式,推出了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光电信息功能材料"是首批启动、试点实施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重大研究计划的科学目标、研究内容和管理模式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础科学》2014,(1):28-37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点支持农业科学等9个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基础研究,同时,围绕纳米研究等6个方向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部于2014年2月20日发布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5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9.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部署的、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围绕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任务,科技部2011年将继续部署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并于2011年3月3日发布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1年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础科学》2013,(1):13-2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点支持农业科学等9个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基础研究,同时,围绕纳米研究等6个方向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科技部于2013年2月1日发布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4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1-1
2009年12月17日,科技部和财政部隆重召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实施十周年总结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专门发来贺信。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等领导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基础科学》2009,11(4):7-7
2009年6月16日,科技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野外科技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作工作报告,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13.
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项目集中了国内外土地利用、气候、生态等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机构,从"全球视角"出发,通过国际对比揭示与评估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LUCC)过程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影响,不仅可以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模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对于科学调控人类土地利用行为,缓减与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该项目近5年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5):1-1
2009年7月22日,中组部和科技部召开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会议。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加紧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提供人才支持,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基础科学》2001,(2):46-47
"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科学研究计划"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实施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其宗旨在于,通过组织和支持对围绕中国西部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科学问题的研究,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为西部地区的环境和生态建设与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计划"的目标定位于回答三个基本科学问题:①西部的现代环境格局是如何形成的?②如何区分西部环境和生态的演化中自然和人文因素的作用?③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西部环境和生态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7):1-1
9月6日,由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杂交水稻大会”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徐守盛致欢迎辞。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9):1-1
2010年4月15日,由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新能源汽车交车仪式在上海世博园区中国馆的南广场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沈晓明等出席交车仪式并为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启动剪彩。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1-1
2010年1月10日,2010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要围绕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主持会议。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9.
2008年3月3日上午,在两会即将召开之际,科技部、财政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会议,宣布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会议由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主持,科技部部长万钢、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基础科学》2014,(2):12-19
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2013年10月21日,科技部批准973计划农业科学等9个领域91个项目、蛋白质研究等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40个项目以及青年科学家专题32个项目立项。这些项目于2014年启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