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晚清外交进程中,李鸿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与各国不断开展的外交过程中,李鸿章形成了自己的外交政略,被后人形容为"水鸟外交"。李鸿章用其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力求达到均势制衡的效果。该外交政略在其前期的外交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后期的实践中,则逐渐走向了没落。李鸿章实施的"水鸟外交"政略能够反映出晚清外交的一些特征,同时也能折射出近代中国的一些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外交活动是李鸿章后期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地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是评判李鸿章一生功过的一把钥匙。史学界对李鸿章外交活动和外交思想的研究日趋重视,涉及到对李鸿章中日外交、中俄外交、中法外交等方面,尤其对李鸿章外须和戎外交方针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是争取和局。李鸿章对时局的清醒认识 ,是他和局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外交实践而言 ,他是彻底失败了 ,但就其思想本身来说 ,其和局思想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 ,不应随着外交实践的失败而一同抛弃 ,应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  相似文献   

4.
王义全  刘刚 《科技信息》2010,(22):I0027-I0027,I0030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是当时经历中国对外交涉次数最多的人,在他的外交生涯中,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因此他本人及他的外交思想都处于极大的争议中,尤其是他"外须和戎"、"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几乎主宰了晚清政府的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5.
1876年签订的<朝美条约>是清政府为维护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新的外交政策(即李鸿章将传统的以夷制夷和西方的均势外交相结合的政策)的产物.通过分析李鸿章对朝政策出台的背景,及这种新的外交政策的形成和<朝美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来阐释清政府这一时期对朝政策的矛盾心态,客观认识、评价这一时期对朝政策.  相似文献   

6.
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1865年,李鸿章在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理想与现实的两难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内在观念的冲突。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把李鸿章放到中西对比的世界环境中去评价,有助于深刻理解李鸿章和晚清的命运。处在…  相似文献   

7.
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内忧外患相对较少,李鸿章与巴西的代表喀拉多经艰难谈判,终于签订中巴《和好通商条约》。此条约废止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进一步限制了领事裁判权,禁止向中国贩卖鸦片,在保护侨民、派驻领事等方面维护了中国的正当权益。它是李鸿章外交生涯中具有历史意义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后期桐城派通常等同于湘乡派,而曾国藩之后,淮军文化取代湘军文化成为桐城派的最重要依附性力量。通过辨析吴汝纶与李鸿章的交往关系,梳理吴汝纶的李鸿章历史形象初次塑造,更能看清桐城派的政治观念。李鸿章是晚清现代化运动的开拓者,是淮军政治集团的领袖,在其三十年励精图治而遭遇甲午之败与庚子之乱后,李鸿章从"能臣"跌入"罪人"。桐城派后期宗师吴汝纶不遗余力为李鸿章辩诬,通过编辑出版李鸿章文稿、撰写李鸿章传记树立李鸿章的改革家形象。后期桐城派古文对淮系政治的文化建构与历史书写逻辑,是考察晚清民国直至新文化运动时期桐城派古文发展转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回顾2013年,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外交可用"战略谋划"、"主动塑造"、"积极创新"和"底线思维"四个关键词来形容,这些特征丰富和充实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内涵,开启了中国外交的新征程。"战略谋划"是中国新一届政府外交的第一个突出特点。新政府在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强调战略规划对外交的顶层设计作用,重视系统、长远地谋划  相似文献   

10.
多边外交是相对于双边外交而言的。中国的多边外交是从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渐兴起和发展的。冷战的结束,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为中国多边外交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和平、合作、发展"为基础而构建"和谐世界"的新型多边外交思维更是为中国的多边外交增光添彩。本文以中国多边外交的实践与发展为基础,对中国多边外交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1.
宋微  杨思思  史琳  戴磊 《创新科技》2016,(10):32-34
本文对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外交"同当前的"科技外交"进行了说明,从韩国的角度出发,研究韩国科技外交的发展历程、韩国科技外交战略及主要成果情况,为我国开展科技外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针对我国科技外交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我国科技外交战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3月23日,第五届"公共外交北京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来自全国40余家高校、政府、智库和民间机构的100余位代表受邀参会。38位专家围绕"公共外交的学科建设和智库作用"主题进行了发言,对当前公共外交的学科建设和主要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产生了大量的创新性的学术观点。本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和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集中探讨"多学科视野下的公共外交"、"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13.
晚清重臣、洋务派首领李鸿章,曾受清政府之命改编淮军,伙同英国侵略者戈登的“常胜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他掌管清王朝的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后,在对外交涉中退让投降,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这是他的罪恶。但他领导的洋务运动,利用英、法、美等外国资本创办中国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工厂、开煤矿、修铁路、造轮船等,又做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事业,这是他的功劳。因此,我们对李鸿章这个人物,应该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分析他的功罪。本文拟就他对中国铁路建设的认识过程和所做出的成绩作一简要评述,以求教于史界同仁。  相似文献   

14.
现在证明,把"韬光养晦"等说成是我们的外交方针、外交政策,效果是不好的。尽力表白和辩解也是不可能有什么效果的。现在针、外交是不可外交方面的言行经得起历史检验这一两年,国外国内对中国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展开了讨论和争论,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把这两点作为外交方针政策广为宣传而引起的。一涉及外交领域的什么事,我总会想起周恩来,因为像周恩来这样的政治家成为世界级的外交大师,恐怕确实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李鸿章传》作为近代新体传记代表与传统传记《清史稿·李鸿章》相比,二者可见出巨大的异质性:体例上,夹叙夹议的多维结构对前叙后议的一维结构的超越;笔调上,激越的"新文体"对沉静的"桐城体"的变革;格局上,近代视野对封建观点的突破。而这些亦是中国近代传记文学转型特征的具象化呈现。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总结了新的外交理念和发展方向,对于中国外交具有指向标意义。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习近平在关于"深化和拓展外交战略布局"的要求中,同十八大报告中相对应的内容相比,在表述上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习近平谈到了"正确义利观"和"维护海外利益"两个问题。而在十八大报告中这部分内容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  相似文献   

17.
《世界知识》2020,(14):80-80
《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20)》主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ISBN:978-7-5012-6233-52020年5月出版定价:89.00元本书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主编的年度系列出版物。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系外交部直属专业研究机构,长期对国际形势进行密切跟踪和深入研究,对中国外交进行深度分析和透彻解读。《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20)》一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篇为2019年国际形势专题评述,包括"大国国情与外交""主要地区形势"和"国际及地区问题"三章,共15篇文章;下篇为2019年中国外交评析,包括"中国外交布局""中国与国家及地区关系"和"领域外交"三章,共19篇文章。  相似文献   

18.
正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对美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相对地位与所占比重已经明显下降,中国对"周边外交"的重视程度从2016年起已经超过了对"大国外交"的重视程度。但就国别外交而言,对美外交依然排在第一位,并具有示范作用。因此,准确判断美国对华战略干系甚大。笔者的基本判断是:美国对华战略已经从"两面下注"转变为"全面防范",但并没有把中国看成苏联那样需要加以遏制的敌人(enemy),而是看作需要严加防范的对手(rival)。  相似文献   

19.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21,(2):76-77
2020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20年12月11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疫情下的世界大变局与中国外交——2020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回顾总结2020年国际形势变化和中国外交成就,并对2021年的外交工作予以展望,提出建议。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出席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下的中国外交:为国家担当对世界尽责"的主旨演讲。  相似文献   

20.
我从公共外交这个角度讲一下。从2011年开始,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已从理念普及阶段进入到能力提升阶段。外交部的"外交小灵通"在提升国内公众的公共外交能力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外交小灵通"作为新媒体在中国公共外交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升国内公众的公共外交能力,而不是面向海外受众直接做公共外交活动。如果"外交小灵通"是英文的,受众是海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