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凤梧先生(晚年自号蕉窗老人)国学根基颇为深厚,勤于著述,诗词多有佳作。有的咏史怀古,有的托物言志,反映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忧患爱国之情。其作品对于新时期的诗歌创作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象”是《周易》的思想内核。《周易》中“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方式以及“立象以尽意”的说理方式,使得“事象之宜”“万物杂象”等一切事物都被纳入“象”之范畴。“象”作为《周易》的基本阐释单位,从文学意义上进行考察,其内容主要分为三类,即“卦有事象,有物象,有图象”。卦爻辞中借“物象”以明人世之事,借“事象”以明抽象之义,借“图象”以明天地之道,形成了一个逐层递进的整体性象征结构。在描述各“象”的过程中,不仅融合了对自然的观察、对社会的品评、对规律的把握,还有意识地追求语言、韵律、修辞等语象方面的文学性。历代学者对于周易之“象”的“仰观俯察”,凝聚了先哲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更为今人留下了内容丰厚的文学宝库。  相似文献   

3.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学生在学习某一物理知识之前,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从自身的实践中已形成了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看法,并无形中养成了他们独到的思维方式,用以理解和解释各种常见的现象,学生形成这些看法和思维方式有的跟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维方式并无冲突,有的则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女性诗词在意象选择、修辞及词的运用、节奏、声律与情感的表现,以及写作方式、主题表现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女性诗人擅“白描”、重“兴象”,通过运用比兴手法,在自然景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以达到情与景浑、意在言外。女子诗词中“物”、“景”、“情”占据了大量位置,并成为构象的三个要素,女子诗词往往通过这三者的“叠加”、“留白”,烘托气氛,以立体思维方式构建清晰的水墨画方式来映射欲表达的意义,并以此给读者想象空间;女子含蓄而温婉,内敛而情涌的内心世界通过兴象和用词而使其思想与语言浑然一体,从而构建男子占主导地位社会中女子的精神世界。因而女性诗人诗词翻译,必须要在文字转换过程中重视象的构造,重视词意及文化构建,才能得其要领和真谛。在女性诗词翻译中若能将东西方在构象功能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相辅相成,那么在译文中构建一个真实立体且周全的象,力争语言文化变了,文化内涵和象不变,则未必会是件难事。最后试图从“构象”及“词意与文化构建”两个方面尝试性探索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5.
古代诗词中表达愁情的诗句很多,本文重点列举了宋代词人表达愁情的诗句。分别从忧国之愁、个人之愁、送别之愁进行阐述,让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愁情集中形象的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6.
情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以古典诗词为例,从三个方面对古典诗词中的情感教学方法作了粗略探讨。1.控制教学语言的语音、语调和语速,使学生充分感受古典诗词情感美。2.以“沟通”之法架设情感桥梁,以课文所蕴之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3.以“点拔”之法引学生入作品意境,探境中之意,悟意中之情。  相似文献   

7.
王遐弟 《科技信息》2010,(2):204-206
盛唐诗人王昌龄,一生留下将近200首诗作,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送别诗,不论是在审美情趣、艺术手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有风神独具的一面。他的送别诗在情境创设及选取物象上既沿袭了古人的大众题材又推陈出新,着力挖掘生活中的一些物象,将其附着上自己的感情,更加贴切地表达了分别之苦和离别之痛;在艺术手法上复杂多样,但紧紧围绕"情"、"景"这两个主题,要么融情入景,要么以景写情,都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王昌龄的送别诗,风格黯然却不低沉,哀婉却不低调,忧郁中暗含激情。  相似文献   

8.
刘薇 《科技信息》2010,(29):141-141
设计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设计造型基础课程在思维教学上,一方面要紧跟时代设计思雏潮流,另一方面要注重传统思维方式的继承和保留,从中国历史文化的宝库中汲取思维养份传导给学生。“观物取象”是汉字造字思维的代表典范,因此设计造型基础教学可以立足传统“象”思维。对“象外之象”的延展是现代设计造型基础教学从汉字造字“象”思维中所要汲取民族性思维方式的一种形式。设计造型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借用这种造字“象”思维所体现出的“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字方式、构型原则和意象性思维表现方式,在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设计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象外之象”的“象”思维设计能力。把一个普通的物象的最简单的外形和设计者最内心的情感、思维相结合。创造出无限的设计造型形态。  相似文献   

9.
诗词曲中有些词汇的意义是临时性的特定意义 ,它们有的与其基本义相关联 ,有的则看不出联带关系。这种词义变异现象是由于诗词曲对声韵合谐、平仄一致、对仗工整等的要求使然 ,其主要方式是引申、改变词性和假借等等。  相似文献   

10.
茅盾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成绩卓著的散文家。而在他的散文中,又以象征散文最为出色。这些象征散文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它们区别于作者其它散文的最大特点是通篇运用象征方式,即以具体物象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进行寓示和概括。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写客观的具体形象,而是通过物象的形式或内涵,运用特殊的想象和联想,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在表现手法上,则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托物连类以形之,借物引怀以抒之”(沈德潜《说诗啐语》)因此,作家在创作时选  相似文献   

11.
明月是典型的文学意象和永恒的主题,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李白是写月最多的诗人,其月亮意象思维深受我国日月阴阳文化思维模式以及《诗经》、仙话幻想和历朝诗赋乐府的影响。他借明月意象向外探取宇宙的奥妙,向内则反观心灵的隐曲。李白之人月相得体现的是诗人与月之精神契合,以及诗人与天地万象共享历史哲学与时间哲学的精神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失意文人大多借秋天来抒发自己的凄怨之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文人悲秋的传统基调.作为世所共知的太平宰相、盛世词人——晏殊走出了前人的窠臼,他的咏秋词无论是节序咏物还是伤时感怀均没有往常常见的凄凉悲壮,而是罕见的清新明丽,别具风味.  相似文献   

13.
在诗歌中,意象是诗人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是诗人的意识与外界物象水乳交融般的结合。在这里"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象"是指客观的外界物象,这两者水乳般的交融就是意象。意象营造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在诗词中屡见不鲜,并常常包涵着丰富的  相似文献   

14.
汉字表意性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象形,汉字象形的方法很多。选取物象不同的取景角度表意;根据不同物象组合摆放的位置表意;借直接可象之形,表无法取象之意。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其象形特点不断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由特定的物形简省转化为一般的代表形。二、部分汉字由象形经演变转化为会意。三、象形的特点逐渐弱化,形声的特点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词承载了历代文人的悲欢离合,也见证着历史长河的浩淼波澜。我们解读古典诗词,理解诗歌的内涵都离不开对数词的探究,因为数词与古典诗词中的物象、意境乃至主题关系都很大。在鉴赏古典诗词时,我们应做到明功用、辨虚实、察妙用,这样才能全面、准确的把握诗词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吟咏风景名胜的题壁诗,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占有很大比重,这实在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点。一般知识分子或迁客骚人在旅游风景名胜中,往往触景生情,兴到神来,不能已于言而题句壁间。或抒写怀抱,或感时伤事,或发思古之幽情,真情实感,读之令人深受感染。所以好诗常出于题壁之中。现由唐宋诗词中选取若干名篇,加以简要赏析。  相似文献   

17.
情感美即诗歌的思想感情之美。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的生命。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优秀的古典诗词通过美的艺术形象、健康向上的情感,使人受到熏陶与启迪,表现了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之美。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之美:美在健康,美在真实,美在深刻,美在含蓄。  相似文献   

18.
詹玉是凤林书院词人群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成员,《名儒草堂诗馀》收录其词九首,他与刘辰翁关系密切。詹玉词作主要是抒写亡国之恨,对南宋王朝的失望和乐于隐居山林之情;其次写凡间男女的性爱之情,凡人的相思之情,神仙的爱情,这部分词占了詹玉词的一半。詹玉写凡间男女性爱之情是非常大胆的。詹玉的词有的语意率真,有的则比较隐晦。  相似文献   

19.
记者最近在各地采访中发现,时下在开发区建设中,盲目规划、用地奢侈之风盛行。大片的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科技园包围在城市的黄金地带,有的面积由规划的几平方公里变为几十、上百平方公里。有的前几年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又在各县区设立“分园”或“分区”,有的县还设立多个开发区,更有甚者借产业开发之名,行开发房地产之实。  相似文献   

20.
清代诗词中“西郊”的显性外层空间是通过物象与事象搭建起来的,是其隐性情感空间建构的重要现实依托。在建构“西郊”的文学空间时,往往有时空一致、时空交错和时空回旋三种建构模式。时空一致模式打造出的隐形情感空间多承载着较为简单的情感;时空交错模式虽然只涉及一次时地变化,但创建的隐性情感空间已能容纳些许复杂的思绪;时空回旋模式涉及多次的时地转化,意味着它筑造的隐性情感空间能容纳更复杂多变的情感。文人会依据情感表达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建构模式。清代文人在西郊所行之事与“西郊”这一空间都具有共同的过渡状态,在空旷的“西郊”里浅吟低唱,吟唱中蕴藏着他们的归隐之意、乱世之悲、济世之怀、闲适之乐、伤时之憾和离别之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