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王众 《世界博览》2013,(6):32-36
《我是歌手》是—个标杆式的娱乐节目,它的魔力是空前的,只希望不是绝后的。  相似文献   

2.
王众 《世界博览》2013,(6):33-36
模式节目重塑中国娱乐?《我是歌手》是一个标杆式的娱乐节目,它的魔力是空前的,只希望不是绝后的。从《中国达人秀》、到《中国好声音》,再到现在的收视新高《我是歌手》,引进模式的节目在中国一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将开辟一个中国娱乐节目的新时代吗?  相似文献   

3.
黄桦 《世界博览》2013,(6):38-38
邀请7名在韩国出道10年以上,平均发行专辑7张左右的实力派歌手同台找擂。歌手不表演自己的成名曲。而是被赋予特别任务。  相似文献   

4.
赵欣 《科技智囊》2013,(5):68-68
历时三个月,总收益3亿元,投资成本8000万元,净赚2.2亿元,投资回报率275%。作为一个投资项目,《我是歌手》(第一季)赢得是钵满盆满。最关键的,它把这个故事讲圆了。其内在的逻辑非常清晰:超高的广告收入来自超高的收视率;超高的收视率来自超水平的投资制作。不同于以往及同类歌唱栏目,《我是歌手》实现了两  相似文献   

5.
刘熙晨做节目模式公司,已是他第三次在电视领域创业,消瘦却精神十足的他有着电视人典型的作息规律:除了睡觉,就是工作。按说引进了节目模式,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但这只是理想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电视综艺节目得以快速发展、传播,但也出现同质化倾向严重,文化性、审美性不足等诸多问题.《我是歌手》因为目标参赛群定位高、对情怀过度消费、缺少创新等原因,在几季热播后现在收视率惨跌;《快乐大本营》因为突出全民娱乐、重视草根参与和互动交流,在全国刮起了一场"快乐旋风".对这两个典型综艺节目的分析表明:电视综艺节...  相似文献   

7.
刘熙晨做节目模式公司,已是他第三次在电视领域创业,消瘦却精神十足的他有着电视人典型的作息规律:除了睡觉,就是工作。按说引进了节目模式,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但这只是理想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赵萌 《世界博览》2013,(6):40-44
价值百亿的节目宝典中国为全世界制造电视机,但却很少制造原创电视节目。21世纪头十年,拯救中国电视娱乐的是英国人和荷兰人。毕梓姗(化名)在东京大学主修的是社会情报学,但她自己的爱好却是娱乐业。大学里组过乐队,排过舞台剧,还开过小型演唱会,毕业后,这个兴趣广泛的中国女孩顺理成章地留在了日本,如今她是Fremantle media日本制作公司的一位节目导演,她觉得日本的电视行业具有潮流感,充满竞争力。2011年7月,毕梓姗在日本一家电视台录制节目,这个机会让她邂逅了世界著名的电视节目制作公司Fremantle media的负责人。Fremantle media邀请她前  相似文献   

9.
郎朗 《世界博览》2010,(18):24-24
外国明星被随意盗印在中国的广告上,绝对历史悠久。近日,英国《卫报》刊登了一幅中国厂商的广告,广告中的主角是已故英国王妃戴安娜。《卫报》在开篇就感叹道,戴安娜即便曾被狗仔队拍到身穿泳装的照片,也从未以这个样子示人——只穿着套内衣弹奏大提琴。  相似文献   

10.
11.
唐凯 《世界博览》2010,(15):22-23
在网络上曾经流行过一种说法:中国人生不起、住不起、病不起,也死不起,这里的“死不起”抱怨的还是殡葬费用的高昂。殊不知,“死不好”也是当下中国的现实,而死亡也是有“质量”的——这是一种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松藻 《世界博览》2010,(2):72-73
1976年,身在巴黎的刘香成得知毛泽东已经离世,于是就搞到了一份为《时代》杂志拍摄毛泽东葬礼的委任状。带着儿时的记忆和在西方受到的政治科学与艺术教育的刘香成返回了中国。但他进入中国后却滞留在了广州,于是就开始拍摄沉浸在哀悼中的广州市民。当时,刘香成根本没有想到他将要从这里开始拍摄“毛以后的中国”的旅程。1978年刘香成成为了《时代》杂志北京首个办事处的一员,成为了《时代》在中国的第一位常驻北京的外籍摄影记者。  相似文献   

13.
陈水仙 《世界博览》2014,(10):38-41
古时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其邻近于墓,近于屠,居市旁,都不行。可见,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当下中国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当中,加拿大、澳洲、欧洲,以及港台地区,都成了超越学宫文庙,最为得天独厚的求学与生活之地。而这些求学的孩子,真的能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吗?他们真会不再对自己的身份,产生疑惑吗?或许只有等到他们成长之后,才能得到答案。  相似文献   

14.
一个善于捕捉脑海中转瞬即逝的瞬间,又能激情燃烧那一丝智慧“火花”的人。他站在了创新的“源点”——异想天开。更可贵的是,他把几十年积累的“光芒”无私地倾注给周围的人们。他就是中国计量学院梁嘉麟教授。  相似文献   

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