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以烷基膦酸 PC-88A为流动载体的液膜中 Zn( II)的迁移规律 ,并考察了料液相 p H、温度、载体浓度及解析相组成对 Zn( II)迁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加载体浓度或升高温度 ,Zn( II)迁移速率明显增大 ,料液相 p H在 2 .4~ 5.1时可获得较大的 Zn( II)迁移速率。确定了最佳传质条件 ,探讨了各种因素影响机理 ,实现了 Zn( II)与 Cd( II)的分离。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以聚偏氟乙烯膜为支撑体,N,N-二(1-甲基庚基)乙酰胺(N503)为载体的支撑液膜体系中Cu(Ⅱ)的迁移行为。考察了搅拌速度、料液相pH、膜相载体浓度、解析相NaOH浓度以及Cu(Ⅱ)初始浓度对Cu(Ⅱ)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搅拌速度为350-400 r/min,料液相pH为5.0-6.0,膜相载体浓度为20-25%,解析相NaOH浓度为0.10mol/L,迁移时间为120min时,Cu(Ⅱ)迁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三辛基甲基氯化铵(TOMAC)为载体的大块液膜体系处理含镍(Ⅱ)废水.应用正交实验考察了料液相中金属离子浓度、载体浓度、反萃剂浓度、料液相pH对镍(Ⅱ)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镍(Ⅱ)迁移的最优方案为料液相中金属离子浓度为0.03mol/L,载体浓度为6%,反萃剂浓度为0.05mol/L,料液相pH为10.在最优条件下,迁移时间180min,迁移率可达53.92%.因素的影响主次为镍(Ⅱ)浓度>料液相pH>载体浓度>反萃剂浓度.  相似文献   

4.
应用大块液膜法处理含铜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烷基膦酸为栽体的大块液膜体系处理含铜废水,研究了搅拌速度、料液相pH值、载体浓度、体系温度对Cu2 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搅拌速度为300~400r/min、料液相pH值控制在3.0~4.5、载体浓度为6.25%~7.5%、体系温度为288~308K的最佳工艺条件下,Cu2 的迁移率可达99.8%。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以聚偏氟乙烯膜为支撑体,N,N-二(1-甲基庚基)乙酰胺(N503)为载体的支撑液膜体系中Cu(Ⅱ)的迁移行为.考察了搅拌速度、料液相pH、膜相载体浓度、解析相NaOH浓度以及cu(Ⅱ)初始浓度对Cu(Ⅱ)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搅拌速度为350-400 r/min,料液相pH为5.0-6.0,膜相载体浓度为20-25%,解析相NaOH浓度为0.10mol/L,迁移时间为120min时,Cu(Ⅱ)迁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铅离子的液膜分离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内耦合大块液膜分离技术,通过考察料液相pH值、温度、载体浓度对Pb2 迁移率的影响,研究了在以烷基膦酸为载体的液膜中Pb2 的液膜迁移行为,测定了不同载体浓度下的半迁移pH1/2值。结果表明:Pb2 的迁移率随温度和载体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当外水相pH值及温度分别控制在2.75~3.75和278~298K范围内,载体浓度为5.00%时,Pb2 的迁移率可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聚醚型低聚物POA为流动载体,采用整体型液膜装置,在HAuCl4(aq.)1,2-二氯乙烷/硫脲(aq.)体系中研究了金(Ⅲ)的迁移特性。结果表明:金(Ⅲ)的迁移速率和迁移率与原料液中金(Ⅲ)的浓度,膜相中流动载体的浓度,接收相中硫脲浓度以及介质酸度等因素有关。POA载体可分别从Au(Ⅲ)-Pt(Ⅳ)和Au(Ⅲ)-Cu(Ⅱ)-K(Ⅰ)混合液中选择性地迁多金(Ⅲ),而迁移其它离子。  相似文献   

8.
论文用醋酸纤维素膜为固体支撑体,研究了镉离子在三辛胺-仲辛醇-二甲苯组合液膜体系中的迁移.考察了料液相和膜相搅拌速率、料液相H+和Cl-浓度、载体浓度、膜溶剂对镉离子迁移的影响,选择了迁移的最佳条件.迁移10 h后,含100 mg/L镉离子料液迁移率达98.5%,回收率达96.5%.当三辛胺浓度发生变化时,对镉离子传输的动力学过程进行分析,建立了镉离子传输的动力学方程并进行了验证.料液中氯离子浓度发生变化时,动力学方程同样成立.  相似文献   

9.
用微量热法测定了大肠杆菌在不同温度下及大肠杆菌在四种Schiff碱药物抑制下的生长热谱,获得了该细菌在不同温度下及抑制情况下的代谢速率常数;并根据化学反应分子碰撞理论计算了该细菌的生长活化能;根据活化络合珠理论模型,得到了系列热力学参数,对细菌在受到抑制的生长代谢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在一定温度下测定不同Schiff碱药物不同浓度对大肠杆菌的作用,发现不同化合物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效果不同,其效果为:Zn(Ⅱ)-SG>Cu(Ⅱ)-SG>Co(Ⅲ)-SG>SG,半抑制浓度依次增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正辛烷为稀释剂,研究了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从硝酸溶液中萃取铜(Ⅱ)的动力学过程。考察了水相酸度、铜(Ⅱ)浓度、萃取剂浓度以及温度和介质等因素对萃取速率的影响,同时对萃取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以凹凸棒土为载体的纳米双金属Fe/Ni复合材料,通过Zn(Ⅱ)静态吸附试验,确定了除Zn(Ⅱ)效果最佳的Fe/Ni@ATP复合材料,即纳米铁与凹凸棒土的负载比为1∶2、Fe/Ni双金属中Ni掺杂比为2%,并考察了Zn(Ⅱ)初始浓度、pH及环境温度对该复合材料去除水中Zn(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凹凸棒土负载和掺杂Ni改性以后,Fe/Ni@ATP复合材料的Zn(Ⅱ)去除率显著提高,颗粒团聚状况得到改善,比表面积明显增加。在实验条件范围内,较高的溶液pH值、环境温度以及较低的Zn(Ⅱ)初始浓度均有利于Fe/Ni@ATP复合材料对Zn(Ⅱ)的去除。该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吸附机理为零价铁表面氧化物与Zn(Ⅱ)的配合作用,此外,水中Zn(Ⅱ)也可以通过生成Zn(OH)_2沉淀的形式去除。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偏氟乙烯固体微孔膜,与溶解在煤油中的三烷基氧磷组成支撑液膜(SLM),分离稀水溶液中的乳酸。考察了pH值、料液浓度、载体浓度、温度、料液及解析液流量对传质速率的影响。同时进行了膜稳定性的定性研究。发现乳酸以分子形式通过SLM;载体浓度为40%时传质速率最大;SLM对乳酸的通量与稀水溶液中乳酸浓度成正比。料液和解析液预先用有机相饱和时,膜的稳定性可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13.
在酸性人工海水中溶解亚硫酸钠(分析纯)模拟海水脱硫尾水,并进行强制曝气氧化实验,研究各因素对亚硫酸根的氧化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样 pH、S(IV)浓度(cS)、海水盐度、曝气强度和温度等的增加以及竹制活性炭的存在均能提高S(IV)的总氧化率,但各因素对氧化速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影响程度分别为:pH>温度、盐度>cS、曝气强度>活性炭.pH对S(IV)的氧化速率影响很大, pH为6时的氧化速率约是pH 为3.8时的40倍;pH 为3.7左右时,水样50℃的氧化速率约是15℃时的3.5倍;pH约为4时,盐度35‰的水样氧化速率约是清水的4倍;竹制活性炭通过提高水样pH来提高氧化速率,但其自身的催化氧化作用却不明显.研究显示,尾水曝气时保持高pH是第一要素.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自然对流条件下固相Fe在高温液相Zn中的溶解行为,并探讨了相应的溶解机制.结果表明:固相Fe浸入液相Zn中,随着温度的升高,Fe在液相Zn中的饱和浓度逐渐增加;溶解速率随液相Zn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大,在520、560和600℃液相Zn中的溶解速率常数分别为2.1×10-6、5.06×10-6和7.15×10-6 m...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以聚偏氟乙烯膜为支撑体,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为载体,疏水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为膜溶剂的支撑液膜体系中Ni(Ⅱ)的传输;考察了影响Ni(Ⅱ)传输的各种因素,并对该体系富集、传输Ni(Ⅱ)的最佳条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当料液相pH值为5.50~6.00,膜相载体浓度为6.50%~7.50%,反萃相H2SO4浓度为3.0 mol/L,迁移时间为150 min时,Ni(Ⅱ)的迁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铋层化合物Bi2Mn-1RnO3n+3的组成与含量对BaTiO3基瓷料烧结和介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铋层化合物对BaTiO3基瓷料的降温作用与其组成电负性差值及熔融温度有关,其含量为0.05(mol)的BaTiO3基瓷料的烧温约为1100℃左右.从微观结构分析可推断瓷料烧结过程为过渡液相烧结或典型液相烧结。这类结构的中温烧结瓷料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1600~3000),低的介质损耗(60~200×10-4),小的电容温度变化率(-55~125℃,<15%)和优良的绝缘性能(ρv≥1010Ω.m)。  相似文献   

17.
用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SPAN80-甲苯乳状液膜体系研究了Mn(Ⅱ)的迁移行为,确定了完全、快速、迁移Mn(Ⅱ)的迁移行为、制乳及迁移条件,在此条件下,Mn(Ⅱ)与Fe(Ⅱ)可完全分离.  相似文献   

18.
土壤中反硝化作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土壤中的反硝化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假设反硝化作用符合一级反应的离散方程,描述土壤中NO3^-离子的输运迁移规律,此方程反映了NO3^-浓度、土柱淋溶时间、柱深、反应速率常数和溶液平均流速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环境条件(如温度,pH值、基质NO3^-浓度等)是影响反硝化作用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作者合成和表征了双-{N-[2-脱氧-β-D-吡喃葡糖-2-(3-甲酰基水杨酸胺)]}M2(Ⅱ)配合物(M=Cu,Zn,Co);研究了该双核金属配合物在CTAB胶束溶液中催化PNPP水解反应动力学;用双核复合物金属胶束的三元复合动力学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定理处理,结果表明:配合物在CTAB胶束溶液中形成金属胶束后,催化水解的能力明显增强,可使反应速率提高几百倍至二千多倍,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的速率常数大小顺序为Cu(Ⅱ),Zn(Ⅱ)和Co(Ⅱ)。  相似文献   

20.
金属盐作用下的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电导法系统地研究了金属离子--Cu(Ⅱ),Zn(Ⅱ),Co(Ⅱ),Ni(Ⅱ),La(Ⅱ)和Fe(Ⅲ)对两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影响,并推导了一系列表达金属离子浓度和表面活性剂SDS及CTAB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SDS和CTAB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均随着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这些现象可以用反离子效应和熵驱动效应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